{{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关于合溪乡“乡村振兴”建设的思考

合溪乡党委副书记 乡长候选人 肖浪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精神,合溪乡将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切实强化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经过三个月的进村入户,征求乡村意见,了解各村产业,结合合溪实际对我乡乡村振兴建设特提出如下思考: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实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方针,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这个重点,通过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及“示范带、示范村”建设,带动全乡产业实现规模发展、融合发展。

1.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专业合作社为推手,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通过成立土地流转股份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股权,积极引导农民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不断扩大流转面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指导农民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无形资产折价入股,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从而获得土地规模化经营收益。合作社将土地统一发包给村民或者种植大户,改变传统的小规模经营方式,有效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开展高标农田综合治理,对农田进行平整,建设高标准农田,打破原有小田垄格局。

2.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思维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按照“亮点纷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辐射周边”的思路,整合全乡项目、资金、公共服务等优势资源,重点打造四条连点成线乡村振兴.示范带:一是建设“观光农业-特色种养” 乡村振兴示范带;发挥通德生态养殖休闲农业观光项目带动示范作用,发展名贵花木种植和林下牛、羊及家禽等养殖,打造蛋白桑特色种植,用3-5年时间带动周边万亩蛋白桑种植并建设桑菜、桑茶系列产品和饮料加工厂,同步推进蛋白桑饮料研发,适时推向市场。二是建设“不忘初心-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 深入挖掘师俭楼、孟良公祠等红色历史资源,科学制定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与集镇提升改造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接待条件,抓好电商、茶叶、灵芝、竹业产业。三是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丽景”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合调村、上调吴村、下调吴村为主体打造生态美丽景观带为主线,主打烤烟产业、美丽乡村为主的示范带。四是建设“资源开发-产业联动”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以地热资源为主的鼍龙生态文化旅游区,以温泉开发、芦柑、蜜柚、脐橙、中草药种植为产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利用种植蛋白桑茶、光伏发电、林下种植业等新兴产业精准扶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全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基础较好的王社村、汤湖村、溪南村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我乡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

3.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探索形成以设施、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挥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以蛋白桑生产基地、通德生态农庄等建设采摘、观光、餐饮、民俗等于一体的综合体,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农业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使农业与工业业、服务业联系日趋紧密,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以强化农村人才支撑,完善乡村振兴队伍工程

1.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农村致富带头人、专家学者、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更多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基层党组织发展储备力量。

2.完善村级干部激励机制。按照相关规定对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基层村干部优先给予表彰。严格村干部队伍规范化管理,实行村干部待遇绩效管理,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允许从村集体新增经营性收入部分提取适当比例作为村干部待遇绩效奖励。全面推行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切实解决村干部“走读”问题。

3.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快认定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行动。打造一支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继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

三、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持续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切实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1.全面推进“两治一拆”行动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加强乡村规划,对集镇、各村进行规划,合理布局,对集镇进行改造提升,规划建设集镇过境路和上金至上调吴道路建设。开展农房整治行动,推进旱厕、危房、空心房等拆除。改造村庄公共照明和村内道路,整治村庄杆线“蜘蛛网”,组织拔除、清理村庄废弃杆塔、线路。推进村庄“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绿化。完善农村建房规划管理和审批制度,加大监督巡查力度, 加强村庄规划,引导村民按照永定区村镇住宅建筑通用图集,严格按照“一村一风格”规范新建房屋。

2.开展农村垃圾治理行动。推行农村垃圾干湿分离,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深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和村庄保洁制度,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及时清运。配置完善处理设施,按标准配足保洁人员。同时探索实施集“河道管理、垃圾保洁、道路巡查养护”于一体的保洁机制。加快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利用,减少农田残膜污染,开展废旧农膜回收行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开展农村污水治理行动。通过污水管网将村级污水纳入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也可采取几户合并或单户采用自建标准三格式粪池分散处理。支持开展河道清障清淤,并对清障清淤给予一定奖补。加大金融机构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的信贷支持力度。争取小流域治理、生态水系建设等项目加强全乡水体的治理,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养殖业、农药化肥使用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河流水质达到预期目标,水体实现“五无”目标“无垃极、无违建、无淤积、无损毁、无污染”。

四、以乡风文明为引领,实施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工程

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文明乡风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抓手。只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才能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新乡贤、农村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选出一批道德模范,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推选活动,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的榜样来教育人、感染人。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2.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突出党员干部带头,强化群众自我教育管理,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严厉打击聚众赌博、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把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突出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为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严禁党员和村干部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倡导村民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项不办的农村文明新风尚,有效遏制大操大办、乱埋乱葬、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3.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一是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培育农村文艺队伍,组建腰鼓队、文艺演唱队、广场舞表演队、乡村乐队等,通过重大节日同台表演,不断提升文艺素养和精神生活,搭建农村文化传播载体。以村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的定期开展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和辅导,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强化文化推动发展功能;完善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把文化条件较好的村部、宗祠等地建设成文化交流的场所,规划建设“农村书吧”,辐射带动“书香合溪”建设。巩固提升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的建设水平,实施送文化进村行动,深化“文化惠民”主题实践活动。举办健步走、广场舞赛、拔河比赛等参与度高的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三是保护利用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家风家训文化等文化资源,依托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团支部(汤湖支部)、孟良公祠、师俭楼等,充分挖掘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建文明乡村、评选先进、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红土初心大讲堂”、完善文化广场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文体活动等途径,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倡导和树立农村文明新风,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五、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实施平安乡村提升工程。

全面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农村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认真贯彻实施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和组织力,同时大力依托党建示范点的品牌效应,不断拓宽党建工作领域,持续提升党建示范引领的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用自治凝心聚力,全民主动参与,用法治服务民生,解民难化民忧,用德治引领群众,形成良好风尚。坚持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大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建设,让依法治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促进村民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自治水平普遍提高。

2.提升乡村法治建设水平。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增强村级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完善农村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做好农村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预警、多元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3. 推进社会综合治理。一是大力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持“打击、宣传、普法”同频共振,打好扫黑除恶舆论仗。二是深化平安创建。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四无”平安村建设和平安“三率”宣传活动。为了实现平安乡村建设,实施“雪亮工程”在各村主要区域安装监控探头,为辖区村民织起一张安全网。三是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为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乡组织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专题宣传进村组、进家庭、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