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涉农纪录片的当代价值研究
——以《记住乡愁》为例
李惠敏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乡村文化是传统的根脉文化,涉农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记录乡村的环境、文化和农民的真实生活,传播乡村文化。相比其他媒介作品类型,涉农纪录片在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方面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传播学、叙事学等理论基础,以涉农纪录片《记住乡愁》为视角,借助涉农纪录片的传播动力,分析其通过融合式的叙事表达、维护乡土文化本体、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传播和影像传播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助力乡村文化自信的当代社会价值。
关键词:涉农纪录片 乡村文化自信 当代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则是对自身所属文化的高度认可、充分肯定。而乡村文化自信指生活在乡村中的个体对所处乡村文化的认可,以及对自身所处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念的信仰。由央视执导拍摄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自2015年第一季开播以来,至今已播五季,节目每一集的内容以传统的村落、乡镇、城市街区为载体,用故事化的手段真实记录新时期我国村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多样的特色民俗活动,以及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乡村人民之间的动人情感,从而挖掘出乡村里值得传承的文明,唤醒被遗忘的优秀传统精神,增强社会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呈现出涉农纪录片助力乡村文化自信的强大价值。
一、融合式的叙事表达,推动乡村文化自信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传播,在呈现时需要进行叙事,因为一部富有深刻内涵的纪录片是通过叙事表现的。“讲故事”实际上是指纪录片的叙事性[1],所以叙事可以理解为“讲故事”。讲故事容易,关键是如何通过各种叙事表达讲好一个有趣的、吸引人的故事。《记住乡愁》这部涉农纪录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讲述当代乡村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采用多种叙事表达手段把历史留存至今的训诫和当下的生活故事完美结合,展示出每一个古村落的独特,从而实现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交融,推动乡村文化自信。
其一,平民化的叙事视角,贴近村落群众。平民化主要表现人在影片中的力量,这里的人是对乡村生活具有最为直接感受的平凡的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2],立足于他们的生活与实践进行叙事,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记住乡愁》的叙事视角从简单记录村落文化回归到记录人的价值和意义中,转变为对内心世界的观照[3],把生活与此不同类型的个体和家庭作为故事主角,有温情,有感动,也有无奈与心酸。正是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平凡生活和平凡农民,描述了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生活现状与亲情友情。每一集的古村落都会采访大量正生活在或曾经住在古村落的人,从这些人的视角真实讲述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故事,向外界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并通过起承转合落到当下的生活,过去与现在甚至将来相联系的就是发生在乡村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是不可割舍的乡情,是交流情感的仪式,体现了“人本”叙事。这种叙事视角不仅让村民观看时易于接受,更有利于因其强接近性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其二,有节制的纪实美学表达,营造美学意境。以法国电影理论一代宗师安德烈·巴赞为代表的“纪实美学”,其核心观点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的统一,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4]。这种理论的应用会使叙述的故事保持连贯性与完整性。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创作方式,讲求艺术的美感,涉农纪录片的创作以展现乡村文化之美为基础,有利于唤醒美而不自知的乡村文化自信。《记住乡愁》中很多故事的拍摄采用电影理念,强调客观真实的效果,在增强片子的现场感时尽量保持克制,在有效使用长镜头的同时,格外重视纪实镜头带给受众的视觉修辞效果[5],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纪实性意象风格。同时,纪录片立足于中国传统村落,蕴含了诸多富有乡土气息的视觉元素,用艺术化的视角表达乡土环境。通过运用各种构图、景别、角度、色彩和拍摄方法等进行组合排列,对一个物体或事件的细节、过程进行展现,传达乡土的美,进而充分表现影片美学意义上的美,引起观众对乡村文化或浅或深的认同,推动村民对自身乡村文化的自信。
其三,多元视角传达主流价值观,引起关注和共鸣。纪录片的核心是用真实发生的事情体现,需要饱满的情节来构造。《记住乡愁》从每个传统村落的历史故事说起,用社会共有的道德文化品质贯穿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主题的思想进行了多视角表达,“通过对乡愁集体记忆的召唤与重构,对于挖掘乡愁文化及其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6]。每集讲述的村落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尊重自然、孝敬父母、互帮互助、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和持节守信等等契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使用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的视觉符号进行传播,从而通过这些生动的视觉符号元素多角度呈现深刻的主题,引起关注和共鸣,多方位多角度地最大化传播效果[7],唤起观众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进而乡村文化自信得以复苏。
二、维护乡土文化本体,唤醒乡村文化自信
农村社会为涉农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客观环境,涉农纪录片以其乡土历史与现实面貌为主要题材,通过描述乡村社会万象,通过对厚重的乡土文化的叙述勾勒出一个存在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变革,且充满文化底蕴的乡土中国,对于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础。《记住乡愁》以表现乡土性为核心的叙述内容,以强调乡土性特性为目的的视听手段,追求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重点叙述乡愁美景、质朴的人情世故、极具特色的乡间美食、源远流长的风俗传统和喜庆欢腾的节日庆典,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厚的内在文化和民族传统的精华。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显示出更为鲜明的乡土性特征,也进一步促使乡土文化本体从物质层过渡到精神层,承认“三农”的内在价值[8],有效提升乡土文化自信。
在第四季第59集《尧坝镇——做事敢担当》中,讲述了位于川黔交通要道上的四川尧坝古镇有责任敢担当的故事。“地无三尺平”的尧坝镇,让扁担成为这个镇子重要的谋生工具,一代又一代的男子用双肩挑起全家生活的希望,更进一步勇敢承担起家国责任。影片通过解说词和第三人讲述古时武进士李耀龙和匹夫周其斌剿匪的故事、当代成立义务消防员保护家园的故事,从多个视角传达了保护家园,敢于担当的主流精神。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讲述,利用多种视觉元素,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影像构造的“乡土世界”,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村民意识到乡村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传播,重振乡村文化自信
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提出的仪式化传播源自凯瑞的“仪式观”探索,在其基础上罗森布尔强调仪式化传播是象征性意义的建构过程[9]。这可以理解为仪式化传播是在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功能的前提下,更加强调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意义共享和信仰建构的作用,根本目的是为了影响“人”,从而进一步塑造或强化社会某种价值观念。纪录片作为一种信息影像传播方式,是通过结合画面、声音、文字等符号进行信息传递的综合符号体系,在再现乡村原貌的同时可以将内在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媒介追溯、阐释,消除文化隔阂,激发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重振乡村文化自信。《记住乡愁》仪式化传播形成的主要方式在于通过故事化的表达,反映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背后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激发受众潜在情感,从而建构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场,同时借助于电视与互联网平台形成了媒介仪式空间,使原本只存活在乡村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进而随着仪式传播的循环,使身处其中的乡村居民产生参与感与认同感,从而有效巩固乡村文化自信。
在第一季第28集《吾木村——天人和谐心性真》中,讲述了吾木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吾木村有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当地森林资源丰富,但并未发生过任意乱砍滥伐的现象,每次采用都会提前报备当地林业部门,经批准后才可使用,并且对森林的树木有严格的划分标准,体现了吾木村对自然系统始终心存敬畏,保护绿水青山,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通过这种仪式化传播向观众展现这片土地一代又一代延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观众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和生生不息的魅力,给社会各界全面了解乡村与注意到乡村优秀文化的机会,产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帮助乡民重振文化自信。
四、影像传播产生溢出效应,加速乡村文化自信
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源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溢出效应研究,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溢出效应指一个经济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除了对自身发展产生影响,还会作用到其他经济组织。本文所指的溢出效应关于涉农纪录片的制作、播放由此带动或影响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为产生的效应。《记住乡愁》系列的推出不仅向外界展示了各种特色村落、城镇的生活,增加市民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情感[10],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延长了上下游资源的运营价值链条[11],能够加速乡村文化自信。
《记住乡愁》可观的收视率带动了各种有关三农的视频制作,对于宣传乡村的风土人情是一个良机。当这些原本平淡无奇的农活、风情通过镜头展现变成观众眼中桃花源般的生活图景时,受到长期生活在水泥和钢筋城市中的人的追捧,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古色古香的特色古村落变成了打卡圣地,成为农村“网红”;朴实热情的农民也变成了农民“网红”。在此基础上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深度融合,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新鲜血液,增强乡村活力,赋予乡村文化更深刻的含义和更符合当下需求的表现形式,利于观众产生共情效果,便于村民更好地自我理解。原本植根于乡村内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漫开来,各乡各地根据当地特色文化习俗的影响力建立相关产业,由此带来的资金、技术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加深村民了解本村落的特色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从内心深处萌发自豪和认可,从而积极主动地传承,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五、创新涉农纪录片传播,强力推动
即便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历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依旧存在,尤其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已经朝着三农倾斜,政府和传媒都给予农村高度的关注。因此这类关注平凡人生与传统文化的涉农纪录片,不会被投机内容所驱逐[12],反而是农村社会的文化内容与发展进程的最好的表达,是当代用媒介来记录乡村历史、继承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助力乡村文化自信十分重要的手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挥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
针对涉农纪录片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方面价值的研究,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涉农纪录片未来传播走向方面,笔者认为涉农纪录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而强力推动乡村文化自信。其一,加强农民主体地位,拓宽话语权空间。话语权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主体对事件或事物定义的能力[13],简言之即个体和群体成员之间在交流互动之时,在话语表达之中,能够鉴别所处的群体文化。在当前三农得到如此重视之际,农民的话语权与其基本权利的实现相关,与农民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诉求的满足相关。因此在涉农纪录片的创作中,农民作为农村地带的久居者,需要什么、有什么期盼以及有何深藏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他们最有发言权,所以农民不应仅仅只因主题为涉农而出现在纪录片之中,更应该做到在纪录片的呈现过程中,以农民为中心,从他们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切入,真正使农民成为故事主体,成为拥有话语权的主体,并不断以艺术的手段拓宽话语权空间,使农民成为不再被怜悯和同情的边缘群体,从内心深处增强他们的乡村文化自信。
其二,增加乡土形象的使用,让村落自己“说话”。涉农纪录片作为与三农密切相关的纪录片类型,在呈现过程中一般会加入一些专家学者的采访增强权威性,但过多评价性的话语会使纪录片陷入一种说教的境地,虽然可能达到了权威的目的,但不利于当前个性化受众的接受。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增加乡土客观形象的使用,让村落自己去“说话”。涉农纪录片的主题一般是深刻而严肃的,但拥有厚重历史的乡土这一客观载体事实上是灵活而生动的,在一些典型情况下不做过多的解说,不直接提供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感,镜头只做客观记录,让观众自我感受村民的情感,这在增加涉农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纪录片虽不进行过多解说,但选择拍摄的画面应该具有典型性,而不是假大空的镜头,这样观众才会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村落、传统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的博大精深,主动参与到影片中的情节,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与自豪之情。
其三,适应微文化时代,发展涉农微纪录片。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由传统媒体话语权的集中化向泛社会化转变,各种信息碎片产生,人们的注意力也渐渐地开始“碎片化”。各种以“微”字标榜的产品开始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如微信、微博。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也产生了变化——微纪录片。涉农纪录片一直作为曲高和寡的类型,收视人群有限且成本高,在当前微文化的环境下,发展涉农微纪录片可以其小成本、主题明确、深度互动、时效性强为优势占领市场。在短时间内用最小的面积,聚集最大量的思想[14],传达出最有价值、最有趣的乡村信息,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输出终端,利用新旧媒介的各自优势[15],传播到各个网站之中,以短而精的内容符合用户当前需求碎片化的特征,从而扩大传播面积,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乡村文化,强力推动乡村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论文系南京林业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沟通、共享与认同:转型期农村社区传播网络重构研究”(163080109)阶段性成果。
注 释:
[1]冯俊苗.简析生态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的叙事特色[J].东南传播,2019(03):119-121.
[2]曹青云.新媒体视域下“三农”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分析[J].艺术评鉴,2019(13):160-161.
[3]卫欣,王勇.时代的审美与审美的时代[J].黄河之声,2018(11):144-145.
[4]李良卿.数字时代巴赞纪实美学的发展[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41-143.
[5]杜彦洁.电影作品的叙事特色分析——以侯孝贤电影为例[J].汉字文化,2019(03):36-37+48.
[6]吴雁,林燕琳.南派纪录片的乡愁叙事研究[J].东南传播2019(12):134-136.
[7]王灿.基于营销3.0视角的企业整合品牌传播研究——以宜家家居为例[J].东南传播,2019(05):136-138.
[8]卫欣,王国聘.对农传播与自组织化: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结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6):90-99.
[9]王小溪.新媒体的去仪式化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0]卫欣,马高曼.涉农媒体与环境传播:基于媒介生态位理论的研究[J].阅江学刊,2016(12):86-92,141.
[11]冯广圣.报业“一体化”转型模型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8(03):94-96.
[12]王灿.以《风味人间》为例探究饮食文化类纪录片传播新走向[J].戏剧之家,2019(15):79-80.
[13]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149-153.
[14]卫欣.瞬间即永恒:微影像的审美困顿及经典重构[J].当代电视,2019(8):94-99.
[15]冯广圣.“六度”:报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石[J].文化与传播,2018(04):65-69.
李惠敏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
冯菊香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肖玉平】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