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乡村文化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
——基于对淮安市Y镇的调查
卜嘉敏,戴蔓琳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针对老年群体越来越多地接触和使用新兴传播媒介的现象,以淮安市Y镇为例,对当地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进行调查。从多维角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大背景下,老年群体存在过度依赖手机媒介、缺乏新媒介素养等问题,并提出应对未来老年人信息媒介传播的对策,进一步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精神文明程度。
关键词:老年人 媒介使用 乡村文化 使用偏好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9%, 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亿人,占总人口的9.7%。[1]在当今社会化进程中,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相当严峻,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老年人口的生活状态,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需进一步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状况。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基于现代智能媒体的发展,本文要解答的核心问题是: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之下,老年人对于不同媒介的使用偏好有什么不同,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城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这一核心问题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老年人对于不同媒介地使用偏好。这是一种受众分析,重点探讨老年人的媒介使用行为主要是受自然特性决定的,如地区、文化程度、身份地位等。第二,在老年人对于不同媒介使用偏好的背后,存在着怎样的原因。这是媒介使用的深层研究,重点要探讨老年人媒介使用背后的心理、生理、家庭和社会原因。
(一)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一直以来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人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让人们的注意点从繁华熙攘的城市转移到了稳步前进的乡村,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也会在人们的关注中呈现,有着需要深度探讨和研究的内在潜质。一方面,中国乡村的发展不同于国内的城市,乡村生活和工作节奏较慢,人们生活压力较小,尤其是老年群体,拥有充分的闲暇时间进行生活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中国乡村现有情况不同于国外乡村,中国乡村在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走向乡村现代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这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对多种传播媒介一定的认知机会。此外,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传播媒介的快速革新令人瞩目——电脑、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成了媒介接触的重要渠道。乡村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非完全普及,因此乡村受众媒介接触情况的特殊性使得其更加拥有研究的必要性,人们对传播媒介的使用情况可以反映出超出使用现象表面的社会实质。[2]
(二)研究意义
1.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需求
研究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是对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重视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生活自信心和心情愉悦度。
2.促进中国乡村传播的发展
研究媒介使用偏好可以为传播界学术文化补充深入研究资料来源,而乡村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可以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在世界学术舞台流光溢彩。
3.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国梦
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老年人媒介使用偏好的研究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五位一体”战略建设。
二、研究现状
在传统意义中,由于传播手段的局限性,乡村文化只能在特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传播,是带有强烈的“中心化”和“积聚性”的。而新媒体则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文化“牢笼”,带给了乡村文化传播以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国内比较关注媒介使用情况的现实研究。由于人们对大众媒介的使用受制于经济条件、电脑手机的操作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所以国内以往的研究主要注重选取易于接触传播媒介的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老年群体。在地域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媒介传播格局呈现高度的城市中心主义,不对等的二元关系引起学者对乡村媒介的宏观生态环境的关注,因此,我国也有专门针对农村、农民的指定性对象研究,呼吁填补农村草根媒介发育不足的空缺。[3]
(二)国外的研究状况
国外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使用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学者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群体媒介使用情况的研究,探讨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批判性的理性探讨居多,仍较少涉及到老年人的媒介使用。由于国外的一些社会性运动较早兴起,如女权主义,因此,研究话语语境重视从性别视角出发辨析媒介素养教育的区别。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中外整体对乡村和老年人双因素结合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更少,这也是“乡村振兴语境下老年人媒介使用偏好”课题的独特之处。对于国内外媒介使用大类问题研究成果的把握,有利于现阶段对本课题不同方面深入调查时有效性和针对性地选择二手资料,为创建原生观点排除同质性内容,避免与之前研究者存在重复的思路。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我国乡村老年群体最有可能受媒介影响并接受传播相关社会信息
此次选择乡村老年人为媒介使用偏好研究重点对象是基于这样的设想:近年来,乡村老年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独立自主地接触包括新媒体传播在内的多种传播媒介,也可以直接从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获取各类信息,因而较之与各种媒介已有长期稳定接触的其他社会群体,更有可能成为媒介使用偏好研究的新兴表现者和重要例证人群。同时比较其他城市老年人,乡村老年人呈现更加明显的聚集性。[4]
2.乡村社会的变迁导致乡村老年群体媒介使用的变化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核心议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亚群体;从众多乡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量中,职业变量的影响应该受到重视。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的理论假设认为:在乡村社会变迁和乡村老年群体转型的过程中,他们的大众媒介受到居住区域和职业身份的深度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特色在于观察和分析乡村振兴环境下乡村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模式和使用偏好,分析不同的区域和职业身份的乡村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情况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代表性和可行性原则,选取参与式观察,焦点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淮安市Y镇的老年群体媒介使用事情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
首先,查阅了江苏省淮安市等地的统计资料,对Y镇所在的地区和城市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同时,在乡村关键人物的支持下,对乡村老年群体的文化程度、职业身份、现居地点、媒介拥有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在他们的帮助下,小组成员进入到了具体的村民家中展开实地调研。考虑到乡村老年群体构成的复杂性,组内成员分别对乡村老年群体进行了参与式的观察,在乡村关键人物的帮助下,进行了6场焦点团体访谈,以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由于Y镇上超过七成的人在镇外居住,他们的媒介使用情况发生在调查地之外,所以单纯的参与观察难以概括这一整个群体,但是焦点团体访谈可以化解参与观察的不足。并且从本次研究的目的来看,考虑到农民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有些人不善发表自己的言论,所以每次焦点访谈的对象保持在10-15人,增加人数以此来使访谈的内容更加丰富。
至于具体对象的选择,则是综合了各种人口要素来进行的。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在访谈中小组成员也会尽量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言论,营造相对平等、和谐的沟通环境。除此之外,会在每次团体访谈结束之后选取5名参与者分别进行个人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媒介使用的具体情况,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之后小组会将各自调查内容进行整合。
为了保证焦点团体访谈内容更加具体和集中,设计了访谈的主要内容,让参与者围绕这些主要问题进行回答。
焦点团体访谈提纲:Y镇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情况
1.不同媒介的使用情况——电视、报纸、广播、手机
(1)主要在什么时候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刷手机?
(2)一般使用媒介浏览的信息是哪个方面的?请举例。
(3)一般使用媒介浏览信息是出于什么心理?
2.媒介的使用影响
(1)你觉得媒介的发展对你的生活有没有产生影响?如果有简要说说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没有请说明原因。
(2)面对智能手机的发展,有没有出现老年人沉迷于手机的现象?如果有,请简要说明原因。
(3)除了媒介内容外,你认为媒体还需要提供哪些其他的服务来提升乡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四、研究发现
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开启了将社会资源配置给普通人的历史。[5]乡村老年群体作为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乡村老年人的媒介使用情况。
(一)智能手机和传统媒介的使用情况
1.调查人群的年龄段
针对老年人接触媒体类型及使用状况的被调查者中,年龄在60~70岁的占52.63%,70~80岁的占43.42%,80岁以上的占3.95%(见表1)。
2.手机在老年群体中的使用情况
农村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只有32%。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情况,较之应更少。以使用普通手机和智能手机为主,分别占有比例为57%和37%,使用老人机的网友较少,为6%(见表2)。根据调查情况,当前普通手机在老年人群中还占据较大比重,说明老年人对于普通手机的使用较为习惯,而智能机随着市场的扩大也逐步成为了老年人新的选择。
3.老年人接触传统媒体类型及使用状况
(1)传统媒介的使用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电视、广播、报刊这三种媒体中,老年人对电视媒体的接触比较密切,而且老年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较长,在3小时以上的占22.37%,而平均每天听广播在3小时以上的占3.95%,平均每天看报刊在3小时以上的占5.33%(见表3)。
(2)媒介的使用效果
对于现在的媒介使用情况,被调者中约5成回答基本满意,约3成回答很满意,约2成认为内容一般。针对相关的媒介服务,约5成被调查者认为媒体把有关老年人的报道做好就行了,不需要提供其他除内容之外的服务。而约4成被调查者希望媒体组织娱乐休闲活动。剩下的5.26%的希望媒体提供帮助买保险等理财服务,7.89%的希望媒体帮助解决纠纷。
(二)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表现
1.不同生活区域的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
(1)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
城市里的老年人电视与互联网的使用偏高,这些老人每人都至少有一部手机,多的甚至有两三部。手机媒介在获取信息、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方面已经为他们带来极大的舒适与满足。微信、抖音小视频软件等使用率最高,接下来就是使用手机进行娱乐,如手机上打麻将、斗地主等。报纸、广播等比较传统的媒介使用得比较少,但与农村与城镇相比,比例仍要高一些。
(2)生活在乡镇的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
电视成为了他们娱乐活动的主要媒介。每天晚上7:30-9:30便是他们收看电视频率最高的时间段。此时也正好是黄金时间段,这些老人们更喜欢在这个时间收看抗日剧、情感剧。这些生活在乡镇的老人们有一些是农亦工人群,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生活白天是工厂、工地,晚上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休息时间,因此收看晚间电视节目成为他们主要娱乐活动。
(3)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
根据淮安市Y镇前几年的老年人们媒介使用情况,电视是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们使用频度最高的媒介。而使用频度从高到低分别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但是这些老年人很少出现对媒介极度依赖的现象。在这些农民看来,长期的农业生产经历,让他们已经习惯地区分了白天黑夜的生活作息。白天需要下田干活,没有活干时,他们更愿意串门聊天或棋牌游戏。
2.不同职业的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
(1)乡村干部、教师的媒介使用偏好
Y镇退休前工作为村干部、教师中老年人们使用手机的频度最高,报纸的使用频度相较于杂志、广播要高一些。一些家庭还订阅了报刊譬如《扬子晚报》来阅读。他们的阅读时间多聚集在晚饭前或晚饭后,权当作一项消磨时间的活动。阅读报纸的时间大概在10-20分钟左右。而这些老年人使用手机的首要目标就是和家人、朋友们联系,而阅读报纸就是阅读新闻、了解时事、提供娱乐等。他们对于媒介的需求逐渐趋向于功能化。
(2)工薪阶层的媒介使用偏好
Y镇退休前为工薪阶层的老年人们的媒介使用需求与退休干部相类似,手机的使用频度最高,其次是电视,杂志的使用频度最低。这些老年群体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他们对于媒介使用时间的分配偏向于信息传播。即智能手机等方便她们与他人沟通的传播媒介。而在智能手机的使用中,微信的使用频率最高,邮件其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能够凑齐一桌麻将,他们也很愿意放弃看电视剧去打麻将。
(3)普通农民的媒介使用偏好
普通农民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程度低,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学历。Y镇的老人们媒介使用偏好与农村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基本吻合,电视为最主要的使用媒介,且依赖程度较大。其中他们最为重视的节目是天气预报。一些农民表示,《新闻联播》结束之后,他们仍会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但由于互联网这一类媒介的使用频度低,使得他们基本对社会“脱轨”。手机的使用也局限于打电话,由于很多都不是智能手机而是老年手机。大部分人并不在这个时间段看电视,打麻将、串门、聊天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6]
五、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发现,城镇老年人沉迷手机的使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用起了智能手机,大量的信息“有助于揭示和再现社会运行的深层动力和被遮蔽的社会事实”,[7]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触智能手机的重要原因,但是深入调查发现,这部分老年人沉迷手机的原因是来自多方的。
(二)城镇老年人沉迷于手机的原因
1.心理原因
(1)通过智能手机缓解内心的压力
老人看到身边的人,无论是年幼的孩童还是成年人都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靠着手机娱乐减压,而这些老人他们反观自己,平时除了看看电视、杂志,或是遛遛狗,和隔壁的老人们聚一聚以外,生活好像还是很枯燥的。更何况有些老人会觉得为什么那些小孩子都能够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而已经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呢?这些想法使他们想要靠着手机娱乐的心理欲望越发地强烈。
(2)对于现代智能手机的好奇心理
当代老年人他们自我本身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是最主要的心理原因之一。[8]
这些老人手里拿到了智能手机时,就像好奇的孩子,想要探索手机的一切。再逐渐地探索中,他会发现手机的有趣,那千姿百态的视频、千奇百怪的App都是老年人他们那个时代所没有的。很自然地,他们就逐渐沉迷于手机了。当然,在探索手机他们未知东西的时候,老年人们也会遇到一些难题,难懂的网络用语、奇奇怪怪的表情包等,诸如此类,有一些老人他们叱咤风云了大半辈子,骨子里有一颗不服输,不想落后于时代的心,所以不管这些老人他们会面临什么难题,也不能阻碍他们接触智能手机,而随之而来带来的结果就是,部分老人最终沉迷于手机。
2.生理原因
(1)行动不便
老年人们现如今的行动已经不像以前一样方便,而智能手机可以让这些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们在家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在家就可以了解他们所想要知道的一切。老人们年纪大了,行动或多或少都有不方便之处,而智能手机在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们坐在家里轻轻松松看到他们所想要看到的,他们所喜欢的内容。
(2)智能手机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娱乐需求
同样的智能手机的使用能够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抖音、火山、西瓜小视频等这些视频App是老年人们非常喜欢的。有的老年人喜欢下下棋,打打牌,而手机上的各类棋牌的App小游戏已经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智能手机上面,不会出现提前约别人一起下个棋,而别人没有空的尴尬局面,智能手机上的App可以随机在网上组队,甚至可以与人机一起对局。智能手机上面的各种各样的App使老年人们大开眼界,与他们平时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相比,他们很容易逐渐地沉迷于其中。
3.家庭原因
(1)当代的老年人尤其是乡村老年人多数独自居住
当代的老年人们大多都是独自居住,家里面的年轻人都在外面上班,绝大多数都是与老人们分开居住的,甚至有的老人他们的老伴去世得很早,只剩一个人孤零零的,这就导致了很多老人渐渐地孤独了。他们更加渴望能得到自己儿女们的陪伴,而智能手机的出现解决了老人们的这一问题。
(2)通过智能手机与儿女联系
老人们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与自己的儿女们联系,还可以通过微信等App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老年人们也就不会像之前一样那么孤单了。虽然有的年轻人也会常常回家看一看并照顾家里面的老人,甚至有的年轻人还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老年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内心的孤独,再加上自己本身日常的出行很不方便,他们的娱乐生活也就大大减少了,这样看起来智能手机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娱乐工具。
4.社会原因
(1)智能手机的发展,功能齐全
最近几年掀起了一股短视频的热潮,手机上也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了各种短视频App。广大的群众也是十分喜欢这些各种各样的视频App,更不用说那些刚刚才接触智能手机,对什么都存在着好奇心的老年人群了。在他们平时没有多余的娱乐的生活里面,智能手机的娱乐功能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他们也就更容易沉迷于其中了。
(2)社区群体之间的传播效应
老年人们经常会聚在一起,基本上每个社区的老年人们都已经互相熟悉认识,如果有老人已经沉迷于智能手机的话,他会向身边其他老人推荐,并且告知他们智能手机的好处,别人听到了或多或少会心动,就像是跟风一般,根据传播效应,更多老人会买智能手机回来尝试,造成原本那些对智能手机不感兴趣的老人也会有沉迷的可能。再者,这些老人可能日常行动不方便,有的甚至开始在微信里面互相交流了,避免了经常出门见面的麻烦。加之各种群体利益诉求渠道不顺畅,使得传统媒体逐渐在底层群体中被边缘化[9],其在原有传播生态中的权威地位日益被极具草根性的民间话语体系冲击[10]。
六、老年人合理使用手机的对策建议
随着现代智能媒介的发展,老年群体使用媒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一)树立老年群体的社会形象
关于塑造老年群体社会形象,大众传媒首当其冲,需要做好一定的表率作用,为老年群体正面形象的树立献出自己的力量。首先,媒介工作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本职工作,深刻认识到老年群体社会形象的树立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大众媒介也要注重筛选信息,按照积极的价值导向,有说服性的言论向公众展示老年群体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发展潜力。
(二)不断推出适合老年群体的数字产品和信息内容
由于老年人在身体方面不如年轻人,思维力、反应力均有所下降,这就需要相关企业适当推出一些让老年人容易操作的数字产品。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做一些特定的产品,考虑到老年人手指不灵活、眼睛老化看不清字体、记忆力弱而难以记住繁琐的操作步骤程序等特征,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高效传播的数字产品。同时,因为老年群体对于大量的信息的接受能力远不如年轻人,所以为了减少老年群体在搜索信息时繁琐的过程,可以尽量精简推送的信息,将大部分老年人感兴趣的信息集中放在一个板块。
(三)提高老年人自身技能
提高老年人新媒体素养,需要让老年人注重提高自身技能,主动学习和掌握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因为老年人的手指不灵活,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打字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障碍,语音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便利,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要鼓励老年人克服对高科技产品的畏惧心理,耐心地教授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新型媒介产品,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积极学习心态。
(四)加强对老年人的经济保障
俗话说,经济建设是基础。现在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给予老年群体更多的关注。我们之前总是对老年人对于媒介的使用抱有成见,“成见系统一旦固定下来”,[11]就很难以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乡村老年群体的精神物质生活,从而促进他们精神生活的发展。只有这些老年群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政治修养,才能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12]
基金项目:论文系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文化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2019NFUSPITP0680)的研究成果,指导老师:冯广圣教授。
注 释: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https://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2014-02-24.
[2]王萍.新媒介使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理论界,2010(10):186-188.
[3]陈绚,董书华.乡村居民媒介使用调查报告——2012年1月~2月河北第什营村实证研究.
[4]杨凯,唐佳梅.精准对外传播视角下国际受众的历时性研究——基于对广州外国人媒介使用和信息需求的连续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v.40;No.263(06):76-81.
[5]隋岩.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8.(11):114-134+204-205.
[6]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4.
[8]陈崇山;老年受众媒介行为分析[J].新闻实践,2000(04).
[9]华乐.网络新闻对老年人的形象再现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3(04).
[10]李春雷,易小军.草根情结的异化:底层社会传播生态的另一种解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32-37.
[1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89.
[12]李珊,莫兴伟.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非弱势发展研究[J].天府新论,2013(1):97-100.
参考文献:
1.王琛.农民维权意识问题探究——基于某新村小区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198-199.
2.庄众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探究——以苏北地区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8(32):1-3.
3.王俊霞.新媒体视域下乡土传播的优化与整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10):186-187.
4.卫欣,王国聘.对农传播与自组织化: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结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06):90-99.
5.曹青云.新媒体视域下“三农”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分析[J].艺术评鉴,2019(13):160-161.
6.吴启越,刘雯.新媒体视域下绿色传播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9(08):77-79.
7.殷文,申丹妮,毛子钰.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J].东南传播,2018,11:109-112.
8.殷文,耿慧.人生回顾结合音乐疗法对机构失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3:5939-5940.
9.易艳阳、周沛.元治理视阈下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兰州学刊,2019(04):184-193.
10.钱瑜.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中的邻避冲突成因及治理[J].戏剧之家,2019(20):224-225.
11.易艳阳、周沛.危机与重构:AGIL框架下的农村残障老人家庭支持系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5):86-95+157.
作者简介:
卜嘉敏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广告学专业学生;
戴蔓琳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广告学专业学生。
冯广圣 南京林业大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教研工作。
【责任编辑:刘君荣】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