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社交媒体时代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李飞1,唐凤英2
1.内江广播电视台 四川 内江 64100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
摘 要:深入推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社交媒体正快速向广大农村渗透,不仅融入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为农村社区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支持。更重要的是,基于社交媒体数字化、互动性等特征,以此聚合起来的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正在重构,以农村居民为核心的,互动对话为特征的农村社区治理新篇章正在缓缓开启。
关键词:社交媒体 农村社区 信息化建设
农村社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基础设施、经济、文化等多个纬度。信息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6.3%,规模为2.25亿,较2018底增加305万[1]。尽管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仍待提升,互联网向农村地区快速渗透的趋势不可逆转。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社交媒体正悄无声息地走近农村居民身边,影响着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为社交媒体时代开启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新篇章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社交媒体与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天然联系
(一)以互联网为依托是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讨论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与社交媒体的关系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农村社区的定义做一些回顾。事实上,截至目前我国学者对农村社区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比如胡申生认为农村社区是以村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区域共同体(2006),王霄则将农村社区看作是政府实施的一种新型的农村管理模式,认为它是政府将农村建设和管理社区化的必然产物,其建设和管理方式是建立政府、民间组织、农民对农村公共事物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管理”关系(2008)[2]。本文中,笔者倾向于认同另一种观点,即农村社区化是伴随城市向农村的辐射和空间扩张而产生的必然现象,是受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和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刺激,由原始村落改造和重建而来[3]。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超过11%的村庄进行了农村社区的建设,设计的农村居民过亿[4]。经过十余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以试点先行,分类实施的原则在全国迅速铺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是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具体来看,农村社区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全过程的信息化,也就是在农村社区中应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构筑政务、管理、服务、村民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更加充分有效地共享及合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达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5]。内容主要包括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小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尤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社区”成为城乡社区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6],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依托互联网来推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农村社区信息化治理的必经之路。
(二)社交媒体是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天然盟友”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通过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社区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为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7]。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管理的信息化起步较晚,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人员不多,专业开发人员缺乏,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很少。少量的计算机、网络等也主要是用于简单的文档处理,或者上网、聊天等低层次娱乐活动,很少与社区日常管理结合起来。笔者认为,造成类似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两个主要原因为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对新生事物(比如计算机)的接受速度较慢以及农村社区的网络资源总体有限。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网络传媒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作为一个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8]。换句话说,社会化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众声喧哗”时代,它给人一种印象:意见无处不在,并且显而易见[9]。毋庸置疑,“人人都有麦克风”,都能发声,都能随时随地生产和传播信息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
如果说以互联网为依托是进行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那么社交媒体则可被称之为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天然盟友”。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不仅具备一般网络媒体的“数字化”、“互动性”等特点,还打破了过去计算机数量有限的资源壁垒。某种程度上,只要农村居民手上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搭上新时期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快车道。
二、社交媒体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重构
如上所述,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堪称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天然盟友”,对社交媒体的合理运用可助力农村社区搭上信息化建设的快车道。确切地讲,从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平台与社交媒体相遇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将迎来一段被解构和重构的宿命。
(一)参与者的重构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人,在于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按理说,居民应该居于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地位。然而,传承上千年的小农经济和“熟人社会”使农民处于一种封闭而确定的较为简单的生存生活环境中,他们对外界的需求以及外界对他们的要求都相对较少。也因为这样,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农村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本应占据核心地位的居民鲜有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的行为,却突出表现为“无意参与”、“无力参与”和“无路参与”的消极状态。
社交媒体的到来无疑是一个契机。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使用门槛低,便捷性强,居民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在手,会一些简单操作,就能参与到以社交媒体为依托的信息平台建设与治理中。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即便是留守家中的老人和妇女儿童都希望借助社交媒体与在外打拼的亲人保持联系,因此他们对社交媒体的态度总体是接受和友好的。当社交媒体慢慢融入农村居民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加之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就会逐渐提高。
(二)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重构
有学者在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讨论时,曾对上海地区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基本模式做了梳理,认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建立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宣传网站,开放社区事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个性化定制服务,逐步实现农村社区网格化、精准化管理以及整合资源,集成平台(陈建林,赵京音,2009)。当然,不管信息科技如何发展,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同时应该看到,随着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不少模式早已与时代落伍。特别是步入社交媒体时代,每天都有海量信息融入居民的生活,如何在找准居民需求的基础上,为他们导好航,服好务,同时将他们纳入进来,让他们参与到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中,才是更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已慢慢重构如下。
1.发展“数字普惠”,填补“信息鸿沟”
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获取和使用程度等方面与城市地区存在着差距[10],这种差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鸿沟”。而且这种“信息鸿沟”在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同样存在。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方兴未艾,并不断向农村渗透,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服务,这实际上可看作是社交媒体环境下农村社区发展“数字普惠”的一种方式。相比传统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大多免费,获取方式也比较便捷,农村居民随时随地都可消费。因此,借助社交媒体的平台优势,发展数字普惠,进而不断填补“信息鸿沟”是越来越多农村社区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的方向。
2.开发以居民为中心的互动对话体系
社交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被打破,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因为这样,过去农村居民在信息化建设中“无路参与”的境况可以大为改善。事实上,现在不少农村社区结合智慧乡村项目的实施,以及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积极运用社区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平台,助力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治理。
有了可以参与的渠道,如若社区的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的信息又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居民们参与互动对话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有了社交媒体平台的相助,大部分情况下,社区居民要讨论问题就无需到一个固定地点集合起来,随时随地都能借助社交媒体一边共享社区信息,一边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一个良性的互动对话体系就有望建立起来。
3.整合力量,统筹资源,搭建共享平台
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非某一单方面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成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值得庆幸的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动员力量支持这项工作。智慧乡村项目的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都为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和力量。
社交媒体的融入是另外一大利好。媒体本就具有强大的话语权、传播力、号召力和组织力。社交媒体打破传统意义上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无疑具有更大推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充分整合力量、统筹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社交媒体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重要且可行。
三、社交媒体时代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社交媒体在农村居民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为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契机,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为农村社区信息化的实现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为农村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开启了新航向。
(一)注重日常信息推送,培养居民的信息消费习惯
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又经常忙于农活,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行为一直较为贫乏。该现象在传统媒体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及智能设备在农村得到广泛使用,微信等社交媒体日渐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基于社交媒体本身具有的“数字化”、“互动性”、“社交性”等特性,居民的行为也正逐渐从简单的交友聊天发展到获取信息、购物消费等多个方面。当下,很多农村社区都开发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社区的“大事小情”也可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得一清二楚。笔者认为社区在推进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相关微信群及其他社交媒体的使用,多推送一些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让“社区”多在社交媒体上与居民见面,培养他们的信息消费习惯。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明心寺镇茶店子村共100多名党员,因大多在外务工分散于全国各地。考虑到大家的“党组织生活不能少”,该村第一书记就建立了一个专用的微信群把全村党员组织在一起,进行党建工作宣传和爱国爱党教育,并定期在群里进行村务公示,收缴党费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更重要的是,党员们虽然身在异乡,却依然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凝聚力。
(二)结合农业生产信息,提升居民科技致富能力
老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农村居民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农业生产或者务工、创业方面的信息。社区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推送时应找准居民的真正需求,结合社区实际,给大家推送一些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或者提高就业、创业技能的信息。还可以邀请社区的致富能手做一些分享,以视频的方式放到社交媒体平台,供大家学习。此外,社区工作人员也可到网上比如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搜集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全方面提升居民的科技致富能力。
(三)抓住重大节日节点,线上线下联动惠民
社区可联合辖区的相关部门、企业,选取一些重大节日节点,在社交媒体平台组织一些活动,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信息惠民。以春节为例,社区可以在居民微信群让大家把家里春联想要表达的内容说出来,然后社区组织相关人员把春联写出来之后再分发给大家,如此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能慢慢增强。再比如端午节,社区可以先在微信公众号做一个活动预热,问问大家的想法,商定后再决定以哪种方式一起庆祝节日。无论最终是以哪种形式,在社交媒体商量、决策的过程也是社区居民一起共建共享社区温暖的过程。
(四)树模范立标杆,激发居民“比学赶超”
若想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必不可少。可以在社区开设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专栏”,然后以居民小组为单位,每一周或者每一月由一个居民小组“值日”。值日期间,该居民小组成员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推送常规内容,也可组织特色活动,然后可以月为单位,评选“信息建设之星”,给予嘉奖鼓励。在此期间,应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干部、科技致富能手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鼓励居民掀起信息化建设“比学赶超”的热潮。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骝马镇刘家庙村有一个名叫廖美辉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当发现村民们大多不懂网购,她便通过农村电商平台,免费帮大家网购农资农具、生活用品。不仅如此,她还把村里养的兔子和一些土特产挂到网上去卖。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兴起了一股网购的热潮。这同时也为村上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综上所述,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社交媒体正助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开启新的发展篇章。更重要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农村居民的信息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媒介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居民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他们的需求是社区信息化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当他们慢慢转化角色,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融入到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注 释:
[1]中国网信网.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2019-8-30.
[2]佟伟铭.乡村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
[3]周丽娟,徐顽强.居民视角的新型农村社区参与式治理实现策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6-91.
[4]霍明,赵伟,张复宏.社区信息化与农村社区协同治理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J].情报杂志,2016,35(5):173-179.
[5]陈发鸿.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河北学刊,2011,31(4):228-231.
[6]朱士华.以信息化打造农村社区治理新图景[J].人民论坛,2018,599(18):68-69.
[7]陈建林,赵京音.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9(12):43-46.
[8]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
[9]周葆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舆论研究:概念、议题与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15-122.
[10]李健,范凤霞.城乡信息鸿沟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8):37-41.
李 飞 内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记者(中级职称);
唐凤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新闻学与传播学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许启东】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