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主流媒体公益助学报道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CCTV-7《聚焦三农》·助力寒门学子专题报道为例

 

金丹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CCTV-7《聚焦三农》从2014年开始发起“助力寒门学子公益行动”,至2019年已有六年。每年高考结束,作为主流媒体的央视利用其强大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以“寻找正在筹集学费的寒门学子”为主题,真实报道农村、贫困地区寒门学子的求学困境,并成功呼吁社会各界对典型的寒门学子群体的关爱和救援。栏目讲究报道叙事策略,发挥最大影响力为寒门学子助力学费的同时彰显了国家对教育扶贫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落实,也体现了社会各阶层互帮互助的和谐凝聚力。在主流媒体中树立了对民生议题深度报道的典范。

关键词:CCTV-7《聚焦三农》 助力寒门学子 叙事策略 民生议题

 

近些年,农村、贫困地区生源在重点大学的比例减少引起国家的关注,也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人都是新闻来源,如此便捷的信息生产渠道加速了“读书无用论”和“学历无用论”的传播。同时也衍生出“寒门再难出贵子”以及“寒门学子难翻身”的论调。这种现象背后值得我们思考:面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国家关怀和社会关照是否有所缺位;承担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反映人民的声音、引导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根源的重要职责的主流媒体,也在合力思考、谋划利用其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处于社会下层阶级的寒门学子进行公益助力发声,吸引社会人士的目光来关爱和支持这个群体的学业成长。

CCTV-7《聚焦三农》从2014年开始发起“助力寒门学子公益行动”,与几十家地方媒体合作,旨在为当年考上大学的农村贫困考生筹集学费。从报道内容来看,《聚焦三农》·助力寒门学子专题报道承担着以下任务:一是通过报道呈现寒门学子的求学困境并呼吁社会关爱和社会救援;二是通过报道体现国家扶贫教育的政策,传递国家对民生的关怀;三是通过节目的话语来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正能量。本文通过对《聚焦三农》·助力寒门学子专题报道的分析来探讨:要完成国家话语与平民话语互通,完成好上述传播任务,主流媒体是如何发挥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优势,在对广大观众讲述“寒门学子”的故事时讲究叙事策略,更好地建构“寒门学子”形象,更好地传达国家的声音,构建更和谐的社会各阶层关系的。

一、公益助学报道的叙事时间

在叙事学中,叙事就是讲故事,在新闻叙事时间的研究中,存在两个概念,一个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即“故事时间”;另一个是新闻作者创作新闻文本的时间,即“叙事时间”(也称为“话语时间”)。[1]对贫困学子的现状进行真实报道,于广大观众而言属于“软新闻”,报道的时间和具体内容只作为其茶余饭后非典型的咨询;而对于亟待社会关注和支援的寒门群体,从报道产生的宣传效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来说就是紧扣心弦的“硬新闻”。作为叙事性新闻的公益助学报道选择什么话语时间去讲述真实故事,是关乎其传播效果和反馈的重要因素。

自2003年起,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从此,每年的六月至九月,都是见证广大高中毕业生开启人生新征程的“升学月”。《聚焦三农》选择在这一时间段集中报道贫困的寒门学子的求学困境,虽然会让观众产生一种“为何总在这个时间点‘发现’贫困学生的疑问”,[2]但从报道效果来看,在这个每年都备受国家社会瞩目的时间段里实现了媒体影响力的最大化,成功地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众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慷慨捐款,无数寒门学子因此获得8000元的公益助学金,得以顺利踏上新的求学征途。

二、叙事主题:从多角度汇聚到一个中心

寒门学子的困境现状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给予支援,取决于社会对他们形成的认同,认识到他们确实是作为弱势群体,亟需国家救助和社会救援的社会存在。传播和关注是认同的前提。社会爱心人士不仅要知道自己参与资助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凭什么能得到最宝贵的帮助,还想知道其善意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回馈,这些都是作为主流媒体通过“故事”来呈现的。从“我的学费我做主”的江苏学子盛玉平,“千里打工挣学费”的四川学子谢戴鸿,刘博文的“握在手中的梦想”,再到贵州学子袁好男那“轮椅少年的大学梦”,新闻报道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各家困境的不同,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地理环境致贫,还有不少家庭是因学致贫,但是他们都知道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用勤劳来支持梦想,越努力越幸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揭示寒门学子们的求学困境,最终的落脚点都回归到“优秀的寒门学子,你们的学费我们来筹”这个中心议题。报道从多角度叙事,展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寒门学子的优异成绩、优秀品格,进一步号召社会各界:这群优秀的寒门学生值得并应该为国家社会所关爱和支援,资助他们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于社会、于国家而言都是有回报的“投资”。也是“脱贫攻坚”战略在教育扶贫上的一大举措。《聚焦三农》对寒门学子不同的困境报道,对他们为捍卫人生理想而做的不同付出和努力进行刻画,让社会大众更清晰地理解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进一步呼吁在面对各种各样家庭时,国家、社会各方需要提供不拘一格的助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求,实现资助效益的最大化。

三、叙事视角: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相结合

叙事视角(Narrative perspective)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直接从叙述主体的立场出发,对叙述对象投射出经验的眼光。[3]“横看成岭侧成峰”,叙述者站在不同角度对事实进行观察和讲述,在同一事件上在不同报道者眼中会呈现出不同风貌并因此产生不同的报道效果。对于助学贫困生一类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新闻的叙事视角,如果不能客观真实地展现学生的困境,很容易会将他们塑造成“悲情群体”的形象,向社会“哭穷”并为其“放大苦难”。对人物的尊重不能因为主观的宣传目的而人为造假或主观地放大,其核心便是对典型人物真实性的尊重。[4]《聚焦三农》·助力寒门学子专题报道巧妙地结合了演播室主持人的“全知视角”和作为记者型的主持人在实地采访报道中的“限知视角”,共同讲述寒门学子的求学故事,平衡了新闻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与被选择和加工后的报道的主观性。节目一开始,演播室播放导播片段“今日聚焦点”浓缩报道精华,设置一两句与主人公故事有关的悬念以吸引观众的驻足收看,接着是主持人导语式的开场:“今年我们的助学系列节目播出之后,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越来越多的好心人打来电话要资助这些贫困的孩子完成他们的大学梦想。随着活动的推进,越来越多家庭困难、正在为大学费用犯愁的高考考生争相报名,申请我们的助学资金,今天又有四位考生走进我们的视野,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画面切入地方台纪实报道,配合着画面中的“旁白式”的画外音开始讲述报道中来自寒门的学生的“困难故事”。

记者型主持人出现,随着他们伴随式和体验式的采访,把镜头和话筒对准被报道的寒门学子,他们的家人、同学、邻居,还有与他们利益攸关的各部门负责人,比如村委,国家助学贷款咨询中心,乡村电商扶贫项目等。这样的报道是依靠第三人来充当叙事者的,通过当事人的叙述,使故事更加丰满,也增强了报道的客观性。比如记者跟随贵州沿河的孤儿田忠孝到山上掰玉米,背玉米,记者满头大汗,表达“全身像被大雨淋了一样!太累了!”直接将“辛苦感”具象地表达出来,这是全知视角难以拟状的真实感,能建立起观众对田忠孝的理解和同情。比如“寒门走出的状元郎”——来自四川泸定县的清华学子王志龙,“用双手和勤劳走出去”,通过王志龙与父亲卖花椒筹学费,与“全球时刻社交电商平台”的运营官的接洽,运营官介绍和政府合作的扶贫政策;在筹学费的行动中,四川省妇联发动的“绣梦扶贫计划”收购了王志龙母亲的藏绣,妇联主任解答“绣梦扶贫计划”如何实施。通过第三人称限知视角进行的报道,使内容更加全面且增加了报道的权威性,较好的将国家意志和农民的日常行为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国家叙事和社会行动的转化。[5]

王志龙入学报到时,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给出数据:2018年清华大学有3400多名国内学生,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占比17%,高于2017年。旁白画外音从全知视角解读,通过数据向社会大众表明,国家层面和高校的招生布局与政策对贫困学生群体进行了倾斜,让他们看到教育为实现公平而做出的努力。

对每一个典型贫困生的报道,《聚焦三农》都运用全知与限知相结合的叙事视角,使报道内容更为客观又富有权威性。

四、叙事框架:纵横交错 结尾升华

人们之所以按照特定的方式来接近、认识并把握事物,往往是接受了特定认知框架的限定和引导。[6]助力寒门学子专题报道运用纵横交织的叙事框架,其中的“纵”是从时间跨度上阐释,[7]从六月底跨度到九月初,将某一寒门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随着主角的行动变化,以“连续剧”的形式报道其从“报名申请-获得资助-顺利入学”的故事发展。全方位展现需要资助的寒门学子的家庭境况、求学难题和学子本身人穷志不穷的秉性,其次,“纵向”报道便于社会大众伴随式地观察学子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对高等教育获得观的传播,关注他们的学业发展和资助政策的落地。“横”是指在同一集报道中,对多个对象进行某一环节的呈现,比如通过后期制作,同时呈现几个学子为了筹集学费的艰苦历程和后来成功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并获得社会公益资助金后顺利入学报到的情形。这其中贯穿着两个矛盾冲突:品学兼优的学子和捉襟见肘的家境、出卖体力挣钱的辛苦和大学生活的美好。建筑工地扛钢管筹学费的清华学子单小龙表示:体验过艰苦,更会珍惜大学生活,努力学习。“横向”报道向观众清晰地表明,寒门学子千千万,为何有人能逆袭成为人们口中的“寒门贵子”,而有的人只能成为所谓阶层固化的“牺牲品”。“横向”报道更将值得被关注的寒门学子推向观众眼前,解答了值得被支援和救助的学子应该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这也是“助力寒门学子公益活动”明确倾斜优先资助考取一本院校的高考学生的实际体现。正是在纵横交错的叙事框架中,社会大众从横向认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寒门学子,充分读到了他们的“故事”,感受到他们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坚韧的人格,体味到他们的困境,并能理解他们正待支援的紧迫感。同时从纵向也让社会大众参与监督助学活动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从侧面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从节目呈现形式上,《聚焦三农》每期专题报道的最后大多设置了演播室主持人编后语式的评论《三农观点》,对新闻报道进行思想升华,表达诸如“高考不是一锤子买卖”“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创新互利双赢的助学模式”等有深度的述评,将报道与评论有机结合的形式也体现了栏目的思想高度和对受众意识形态的引导。

五、结语

“寒门贵子,贵在奋斗”[8]是《人民日报》2017年5月4日针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给出的评论。在寒门学子求学的路上,他们坚韧的品性、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优异的成绩是其“奋斗”的“战利品”,而家庭条件的束缚使他们面临辍学养家、供兄弟姐妹上学的求学危机,这种局面无论是从其个人和家庭还是从国家社会的层面都是一种遗憾。优秀的寒门学子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援、国家的救助才能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以反映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担当的主流媒体理应讲好身处农门的贫困学子的故事,CCTV-7《聚焦三农》发起的“助力寒门学子大型公益活动”开启了“全网”行动的典范,搭档地方媒体形成辐射式的联动报道和传播,栏目的专题报道也运用其叙事技巧获得良好的影响力和聚合力。《聚焦三农》采取了真人不“作秀”的纪实报道,运用全知与限知相结合的叙事视角,突出呈现典型贫困生、典型爱心人士、典型爱心企业,传播了奋斗的人生、博大的情怀和以人为本的正能量,从主流话语空间上的维度来看,具有引领社会的功能。[9]更好地传达了国家的声音,构建了更和谐的社会各阶层关系。

 

注 释:

[1]郭健宁.新媒体时代新闻游戏的叙事特点分析——以“1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为例[J].视听,2020(01):187-188.

[2]龚红雅.地方媒体如何打造爱心助学品牌[J].中国记者,2008(12):86-87.

[3]何纯.新闻叙事学[M].北京:岳麓书社,2006:42.

[4]龙丽双.社会转型期电视典型人物报道的个体伦理叙事——以央视《劳动style》为例[J].新闻界,2013(15):26-30.

[5]陈旭鑫,陈昊.国家叙事:央视《新闻联播》“三农”报道的框架与效应[J].电视研究,2019(03):40-42.

[6]刘涛.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

[7]潘瑞林,黄洪珍,王晗.经济类电视专题片的叙事策略——以湖南经视《经视观察》为例[J].青年记者,2015(26):54-55.

[8]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504/c1003-29252368.html.

[9]喻国明.再造主流话语形态的关键:用户本位、构建魅力、营造流行[J].新闻与写作,2019(09):56-59.

 

作者简介:

金 丹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9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

 

【责任编辑:许启东】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