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推动永泰高素质高颜值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永泰县委党校  陈志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福建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宏伟蓝图。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这既是对厦门市的肯定,也是对福建全省的期许和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素质、高颜值”的要求,对福建来讲,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就是新福建建设的内涵要求。永泰,是福建省会中心城市福州的“后花园”,要紧紧抓住永泰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努力推动永泰高素质高颜值发展,助力福建省会城市更快发展。

一、永泰县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

永泰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部,县域面积2230平方公里,地理概貌呈“九山带水一分田”景象。全县辖9个镇、12个乡,255个行政村、12个社区,总人口38.5万人。永泰县域地形复杂,大体结构是“九山带水一分田”,独特的地理风貌,赋予永泰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永泰以生态“高颜值”著称,是福州市最“绿”的县,县内森林覆盖率达76.8%,被称为福建省会中心城市福州的“后花园”。永泰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县”“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中国天然氧吧”“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殊荣。绿色是永泰的底色,生态是永泰最大的优势。近年来,永泰在省会城市后花园生态建设中,以大数据驱动生态发展,用信息化赋能环境保护,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旅游城、人居幸福地”。

(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近年来,永泰立足实际,推进绿色小水库发展,探索绿色清洁能源开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带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乡村经济,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重点突出油茶、柿子、茉莉花等特色农业种植,结合地域气候及区位优势,引导群众发展油茶林、油菜田、观光果园、山樱花田等观光农业种植,并积极参与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申报。截至2019年底,永泰县已认证“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14个、“有机食品”11个、“地理标志产品”6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以及省级著名商标7个、省级名茶2个、优质茶1个。

(二)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对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重点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乡村垃圾整治、乡村河塘整治等工作,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推动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厨房革命、绿化建设、文化振兴等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革命四行动”。2019年改造公厕53座、三格式化粪池5217户;83个乡村完成垃圾治理,21个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二是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启动大樟溪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环境综合整治与修复项目,完成造林绿化任务87786亩,其中:封山育林30778亩、植树造林22637亩、森林抚育34371亩。

(三)构建城乡治理新格局

通过吸收村民代表、农村致富能手、离退休干部等成立乡村治理理事会,推进农村网格化服务机制,健全便民服务制度。实施“两帮两带”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帮党员、党员帮群众,党员干部带头、典型示范带动,通过他们的出谋划策、进言献智等形式,破解乡村治理中的难题,积极构建城乡治理新格局。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养护提升工程200公里,投放农村客运车31部,实现乡村客运网络全覆盖。2019年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个、修缮改造139个,建立267个综治中心,建成“雪亮工程”视频监控1010路,全县二维码门牌覆盖率达99.7%。

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经济发展机制不够活,缺乏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

没有用活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经济发展机制不够活。农业结构不协调,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种植业仍然占比重较大,农村经济增长比较缓慢;乡村产业层次低,农产品结构单一,且农产品质量不优、加工竞争力弱,与其他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状态。

(二)农业提质增效不够快,旅游业发展竞争力不足

农业转型不够快,缺乏特色现代农业产品。农业技术和政策支持不够,传统种植缺乏精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旅游业仍停留在旧有初级的旅游利用阶段,旅游方式单一化,旅游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可让游客直接参与的活动,景点吸引力弱,游客停留时间较短。

(三)环保长效管理有待加强,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由于大部分乡镇财力比较薄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缺乏资金投入,卫生保洁等管理经费难以足额到位。一是生产污染。永泰是“李果之乡”,是李梅生产大县,蜜饯加工是当地一大产业。由于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蜜饯生产过程不够规范,在生产蜜饯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随意排放仍然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二是畜禽养殖污染。乡村居民家养畜禽普遍依水而建,鸡鸭粪便、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容易形成黑臭水体。三是个别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全县各乡镇发展不平衡,个别村庄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不及时,杂物乱堆乱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乡村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有待巩固

乡村治理方法较为单一,村民参与率相对较低。村民的集体归属感不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社会治理的责任主要由村民委员会的少数人承担。村干部与村民沟通机制不完善, 听取群众意见不充分;村民意见建议、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不健全,村民知情权、决策参与权不充分,村民代表会议以及村民议事会等作用发挥不足。由于农村社会情况的复杂性, 面对工作困难,一些村干部信心不足,导致不知所措、方法失当,或者急躁冒进、工作不扎实, 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不相适应,脱贫攻坚成果有待巩固。

三、迈向高素质高颜值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

1.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推进“机制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政策优势,发挥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水果飘香等生态优势,努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并注重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的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结合,努力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子。围绕重点乡镇、重点品种抓好产业基地布局和目标任务落实,采取以“资源开发型、异地发展型、产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收型、市场经营型、旅游引领型”等七型为主的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灵活产业机制,推动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加强山海协作,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积极按照省市倡导的山海协作、联动发展的要求,组织引导各乡镇和福清、长乐等沿海区市,发挥各自优势共建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技术帮扶、资金落实、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实现协作共建。积极融入“三个福州”(“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建设行动,推动特色农业、建筑产业、数字产业、全域旅游、康养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三产融合、产城整合、城乡融合,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企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协调机制,用足用活经济发展优惠政策;推动区域、城乡协同发展,逐步缩小乡镇之间发展差异,形成协调推进、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

2.发挥经济制度优势,推进“产业优”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一要加快农业提质增效。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技术和政策支持。在现有基础上,以同安镇、大洋镇为中心,推进生态茶叶、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发挥茶叶协会的作用,举办采茶节、茶叶评审等活动;扩大优质高山蔬菜生产,重点推广花椰菜、槟榔芋、夏阳白等既适合地方种植又产量优良的蔬菜品种。二要注重精品农产品开发。通过品种改良提高当地枇杷等水果品质、进行商标注册、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精品包装设计,加贴防伪标志,开发精品农产品市场。积极创建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开发福建金线莲、灵芝等名贵中药材在毛竹林、阔叶林林下野生抚育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农户,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新业态。一要通过“旅游+”形式推进文旅融合、产旅融合。深挖永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内涵,打造休闲游、体验游、养生游、研学游、红色游等新业态,让文旅融合产品遍地开花。如,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镇,发展深度研学游;围绕闽台农业神——张圣君文化,推进闽台两地民间信仰文化交流;将体育赛事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继续承办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提升永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探索从山水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开展农家餐饮乡村住宿、休闲垂钓、农活体验等诸多服务,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二要提炼新主题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立足永泰实际,创新发展理念,重点从“吃、住、行、游、购、娱、文、体、养”等方面寻求创意,提炼特色旅游新主题。大力发展永泰特产、乡村美食、时尚餐馆、音乐酒吧、创意生活馆等多种业态,积极促进永泰登高路、鹤皋巷、兴安古街和南城区美食街的“夜”经济发展;积极举办“夜永泰、夜醉美”双十二赶墟文化节、美食嘉年华等活动,努力打造集休闲、美食、娱乐、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永泰旅游新名片,让“夜经济”成为提升县城经济活力、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加快建设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1.发挥生态制度优势,推进“生态美”

建立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一是实行村民自治,建立生态环保规章制度。通过制订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乡村环境卫生项目的运行和管理,探索村民自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村居环境卫生保洁费用;通过制定基础设施管护、环境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修等,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二是宜居生态环境治理。开展农村家园清洁活动,聘用卫生保洁员、绿化管护员若干名,形成垃圾治理长效机制,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乡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切实增强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

努力建设美丽生态花园之城。推动造林绿化工作与全域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镇区沿江、沿路森林景观带建设、“村植千树”绿化行动、珍贵树种造林等多种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不断提升县区的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加快转化。把每一个乡镇都打造成一个高品质生活宜居社区,把县城建设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生态花园之城。

2.发挥民生保障制度优势,推进“百姓富”

推进乡村治理向好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听取群众意见,坚持村民主体原则,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首创精神, 创新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形式,探索村民共享治理成果的方式, 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保障村民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村支两委+乡贤会”的模式,鼓励外出人才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中来,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切实将“浓浓的乡愁”转变为推动发展的动力。

促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加强村民教育培训,加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对于村民开展的学习活动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设立乡村农业发展“科技小组”,与农民、企业一起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当地农民提供“四零”服务(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加强对农业产业工作的指导,根据各乡镇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按照“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植、养殖,如李梅、枇杷、柑桔等农产品的种植。积极开拓市场、拓展销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大力促进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品质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实现翻番增长。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岗位,促进村民稳定就业。此外,还要进一步健全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

 

参考文献:

[1]于伟国.福建是红色圣地、绿色宝地、两岸福地[J].海峡通讯,2019(8).

[2]原  野.一个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建正在崛起[J].海峡通讯,2019(8).

[3]刘玉其.武夷山迈上文旅融合新征程[J].海峡通讯,2019(12).

[4]宗  禾.夜经济点亮新“夜”态[J].海峡通讯,2020(1).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