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的调研报告
郑永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根本利益问题。为此,本人深入辖区内上塘小学、华峰学院、毓英中学等学校,重点围绕学校总体布局、师资队伍结构、师风师德建设、教师素质提升等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人谈心谈话、召开座谈会、到一线与教职工谈心等方式,听取意见,了解情况,掌握实情,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全国、省、市教育工作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努力建设教育强区,使高质量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秀屿人民、更高效地服务秀屿经济社会发展。
(一)全区学校布局情况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174所。初中24所(含完全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级中学16所),小学149所(含35个教学点),特殊教育学校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65385名,其中初中学生18200名、小学学生47185名。
(二)全区学校教师情况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核定教职工编制数3688名(初中1170名,小学2480名,特教32名),在编教师3931人(初中1449名,小学2467名,特教15名),编外合同制教师66人(初中43人,小学23人)。全区已聘任高级职务409人、中级职称2633人;已评未聘高级职务31人、中级职称351人。
全区教师年龄分布情况:初中教师教师平均年龄为43.98岁,30岁以下占比1.53%,30-39岁占比19.32%,40-49岁占比60.56%,50周岁以上占比18.59%,30周岁以下的全区只有23人,自2010年以来,初中部分没有补充新任教师;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0.56岁,30岁以下占比13.11%,30-39岁占比19.32%,40-49岁占比60.56%,50周岁以上占比18.59%,年轻教师相对偏少。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年龄结构不合理。
二、主要工作情况和成效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贯彻落实《秀屿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暂行规定(试行)》、《秀屿区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暂行规定(试行)》等文件精神,开展公办教师开办托教、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任前期摸底普查工作,为下一步专项治理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着手做好中小学教师不良教学行为治理方案,逐步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全面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专项督查,针对督查中发现问题发出整改通知,责令学校限期整改,并跟踪到位。三是围绕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通过组织“八项活动”,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引导广大教师严守职业“底线”、严禁行为“红线”。实施师德综合评价,为全区每位教师建立师德档案,如实记载教师师德活动情况,有效开展师德评价,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四是多方位构建师德师风管理长效机制。树立师德师风正确导向,涌现出“全国师德楷模”魏亚建;省首届“最美教师”黄仙永;省“杰出人民教师”李慈平;省特级教师林秀花、林莺歌、林朝煌;市“杰出人民教师”林莺歌;黄庆云等10位区“杰出人民教师”、感动秀屿人物翁建梁、黄建芬等9位区基层“最美教师”等师德典型。
(二)加大教师培训研修力度,提高整体素质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历进修,小学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9.6%,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0.9%。二是丰富教师培训形式,坚持“派出去,请进来”原则,举办新任教师、远程网络、校长论坛等教师培训,2016年以来培训教师达51957人次。三是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全区现有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223人,占中小学专任教师20%以上。推选66名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成立秀屿区第一届中小学学科指导组,发挥名师专业引领示范作用。四是推进名优队伍建设。成立名师工作室,确定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24名,成员131名,开展课题研究、公开示范教学、送教下乡、等活动,引领名师专业纵深发展。
(三)优化队伍结构建设,激发教师活力
一是深入开展教师校际交流、支教挂教、学校结对帮扶和竞聘上岗活动,参与中小学教师达1700多人次。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真正让优质教师资源在全区“动”起来。2012年8月起,我区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义务教育校际交流。二是落实义务教育教师新编制标准,近三年义务教育阶段共招聘新任在编教师396名,编外教师66名,突出重点补充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和中小学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招聘的新任教师70%安排在乡村教师任教,极大改善全区师资“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结构比例和学科结构。三是科学开展教师竞聘上岗工作。以初中校为试点,出台《莆田市秀屿区教育局关于开展初中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方案》,在按班师(每班50人)学科设置的基础上,各学科增浮20%核定各校教师数,核定富余教师数,采取考核竞聘上岗形式,在全区范围内对富余初中教师进行合理调配交流。四是加强岗位设置管理,研究制定《莆田市秀屿区教育系统第四轮岗位聘用工作指导意见》,结合任职(教)年限、学历结构、年度考核等情况,落实教师竞聘、低聘和退出等奖惩机制,稳步推进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追加中小学中高级岗位800个,解决教师职称待遇。
(四)加强保障教师权益,优化工作环境
一是实施《秀屿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对乡村教师生活予以补助,原乡镇工作补贴不足300元的按300元予以补助。自2016年起,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受边远农村艰苦教师津贴,每人每月300元。自2019年起我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0元,分三类予以补助,一类每人每月500元,二类每人每月600元,三类每人每月1000元。二是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2016-2017年度,我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新建面积9105.9㎡,宿舍189间,入住教师289人;2017-2018年度,我区划拨笏石篁山等6个安置区部分剩余安置房作为教师周转宿舍,改造面积12126㎡,共95套,宿舍285间,入住教师570人;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120㎡,宿舍27间,入住教师54人,有效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三是实施编外管理办法,每年按当年度教师编制总数的10%核定编外教师控制数,编外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其工资、绩效奖励、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通过本次专题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区在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保障教师权益和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对照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期盼,我区在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新需求。主要体现在:
(一)师资不足与超编问题矛盾重重。一是编制未能做到一年一核定。全区现有学生总数9.66万名多,按照编制核定标准可核定教职工编制为6063个,但是现有的编制只能保持在5053个,相差整整1010个,全区现有教职工总数5351名,造成当前学校的教师编制“标准上超编”,但实际上存在严重不足现象。二是新任教师补充困难重重。因为超编,每年新任师资补充困难重重,自2010年以来,初中学段没有补充新任教师,主要年龄段集中在40-49周岁,占比60.56%,30周岁以下的全区只有23人,全区初中教师师资年龄结构令人担忧。
(二)“区管校聘”未能有效推进。一是岗位职数无法统筹。我区教职工岗位设置原按实有数核岗,现第四轮岗位聘用却按教职工编制数核岗,造成更多教师无岗可聘,全区尚有700多位教师未能聘任相应的岗位等级。目前,区人社局根据全区编制数分学段核定岗位总量,实行总量控制,但仍按学校的岗位比例进行限高,聘期内人员流动仍要求严格按照有关聘后管理规定执行,导致教师无法流动,难以盘活师资队伍。二是校际交流无法有效推进。全区师资调配时,机构编制部门往往不注重总量的控制,而只是关注每个学校的编制数,若超编,教师将无法调入。2015年之前,全区初中生源流失比较严重,造成核定的编制总数偏少(1170个,在编教师1435个)。目前初中学段只有毓英、秀山、实验三所学校没有超编,其他学校均为超编单位,但是各个学校学科不均衡,因为超编无法调配,校际交流变得困难重重。
(三)教师福利待遇有待及时兑现。目前全区教育系统增发一个月绩效工资与中小学教师平安单位奖金、文明学校奖金、效能奖金尚未兑现到位,自2019年起教师每人每月提高200元乡村生活补助尚未拨付到位。
四、建议对策
教育是全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涉及家家户户,事关秀屿今后的发展大计,为此,我区要紧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协调发展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新需求,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创新均衡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充分保障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一是争取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实现区财政对教育拨款达到“三个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省定要求。三是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不低于省定标准,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四是及时兑现增发一个月绩效工资、平安单位奖金、文明学校奖金和每月提高的200元乡村生活补助。
(二)进一步推进教师区管校聘改革。一是合理定编。建议机构编制部门在严控机构编制总量的背景下,通过盘活存量、统筹调剂、周转使用等,将其他行业和领域核减下来的编制,优先用在保障全区中小学教育发展上。缩短教师编制核定周期,根据需要采取师生比和班级比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定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编制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矛盾。二是落实总量控制。建议区人社部门,以教师控制数核定各校岗位职数,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同时对撤并学校分流和组织统筹调配、积极参与校际交流的教师,做到职称“随人走”,保留原聘等级岗位,真正落实总量控制。三是及时补充新任教师。学习借鉴其县区执行政策的经验、做法,切实解决学校教师补充问题,允许在教师控制数范围内按照“退一补一”的办法补充新任教师。四是加大校际交流力度。在控制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加大校际交流力度,建立校际间结对帮扶关系,形成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格局,缓解结构性缺编、学校间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紧缺和空余不均矛盾。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