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年初以来,长乐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和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省、市关于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的部署要求,以服务困难群众为宗旨,以实现应保尽保为目标,以整治低保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为导向, 采取上下联动、一体推进、末端问效,重点整治“脱保、漏保、错保”问题, 通过聚焦和深化,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成效不断彰显,“关系保、人情保、错保、脱保、漏保”等问题明显减少,农村低保环境不断净化,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全面排查补“漏保”。广泛开展困难群众筛查核查,落细信息比对、数据交办、入户核查、建立台账、分析研判、救助帮扶、跟踪落实、汇总反馈等措施。一是组织线上数据“大比对”。通过省、市农村低保、贫困人员信息库对重点困难群众进行“线上”全面数据筛查比对,及时将可疑困难对象信息下传到乡镇(街道),今年提取1500余条疑似信息交办属地乡镇,将200余人符合低保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范围。二是组织部门信息“大比对”。将存在返贫风险的贫困人口、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2019年以来退保对象、近年来申请低保未通过对象等5类人员列为监测预警对象,长乐区民政部门加强与人社、扶贫、残联、教育、医保、住房、应急、工会等部门数据共享,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困难群众与社会救助对象信息比对,全区1100余名困难群众列为低保申请对象。三是组织现地“大比对”。构建区、乡(镇)、村三级巡访体系,长乐区民政局、乡镇民政办、村(居)民政(综治)协管员,采取“拉网式”实地核查,每月巡访1至2个乡镇(街道),今年以来,9批次排查残疾人、重病患者、贫困边缘户、低收入家庭、困境老年人和孤儿等7类困难群众,逐乡镇逐村逐人逐档会审、对账销号、摸清底数,建立对象及兜底保障需求台账。长乐区摸排各类困难对象约3万人次,主动发现并实施救助5000余人次。
二、问题导向纠“错保”。 找准农村低保经办服务中的风险点、薄弱环节和监管盲区,着力整治群众反应强烈的“人情保、关系保、错保”等,严防堵漏。一是围绕巡视审计问题查。着力查处部署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兜底保障重大决策不到位、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走过场等,重点围绕各级巡视和审计反馈的农村低保领域存在死亡人员信息上报不及时、脱贫对象退出不及时、多领低保金、发放低保金不规范等问题;区民政部门每月开展社会救助对象与殡葬死亡数据比对约500人,提取疑似信息600余人次,追缴5年来多领低保金187人次52余万元,国家资金全部追缴到位。二是围绕群众反映问题查。持续畅通和拓宽监督渠道,公布社会救助热线,提高群众诉求回应时效,围绕农村低保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重点线索,重点整治农村低保领域推诿扯皮、故意刁难、坐吃低保、富吃低保等问题,严肃查处和坚决纠正不敢为、慢作为、乱作为,近年以来,核查疑似信息90余人次,6人次取消低保资格,清理逝世低保对象108人次,新纳入低保12人次,确保群众反映问题件件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使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做到“应退尽退”。三是低保经办问题专项查。7月起,开展农村低保经办中“漏保”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经办服务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疫情防控救助责任不落实、措施不精准等问题,围绕低保人员、村居“两委”人员、低保经办人员及其近亲属申请低保备案制度落实情况,着力查处“关系保、人情保”以及农村低保经办服务中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审核审批公开、公平、公正,不断净化农村低保环境。
三、专项整治防“脱保”。认真落实福建省民政厅“1+567工程”,以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促进低保政策落地见效。一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按省、市统一部署,持续开展民政领域民生兜底专项行动、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低保扩面百日冲刺专项行动、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农村低保经办中“漏保”问题专项整治、民政行动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行动,重点清理纠正城乡低保政策落实不到,清理纠正因疫致贫、因疫返贫人员兜底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对能够解决的问题,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对一时解决不了的,制定阶段目标,紧盯不放,持续整治,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加强对整治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组织开展对前期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回头看”,重点查看各项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列入整改的问题是否按期解决,整改效果群众是否认可。对整治整改措施落实不力、整治整改效果不明显的,加强督促指导,确保整改落实到位。二是持续一线督导核查。5月初以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持钩下沉检查督查30余次,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实行对账销号,救助政策兜底保障安全网不够严密、保障对象申请不及时、基层经办服务能力薄弱、漏保漏扶漏救漏帮、救助信息互通共享不健全、社会救助时效性和有效性不高等10余个问题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及时回应困难群众所盼、所急、所忧,确保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三是创新资金监管举措。深入调研查找低保资金筹集、使用、拨付、发放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运用福建省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系统、福州市惠民资金网,对城乡低保等民政社会救助资金项目进行全覆盖监管,形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监管网络;全区所有低保救助金全部采取社会化按月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实现资金分配全流程实时追溯到人到户到单位。通过福建扶贫(惠民)资金网站、“福建扶贫”手机APP、福州市惠民资金网、微信小程序等互联网渠道公开各项资金发放数据,困难群众和社会各界可随时在上面查询资金发放情况,对资金发放存在异议的,一键对接12345便民服务平台和12388举报网站,可实时在线投诉举报,增强低保资金“最后一公里”发放数据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资金监管实效。
四、兜底保障应“尽保”。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要求,强化低保兜底保障功能。一是创新服务试点。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开展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试点,从构建综合救助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健全兜底救助政策、形成多层次救助体系、创新社会救助模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放管服”改革七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初步形成政府救助、社会赞助、群众互助、爱心帮助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二是优化审批流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城乡低保标准占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比例由40%提高到44%,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9120元。针对低保程序复杂、材料繁多、救助不精准问题,7月起,将低保的审批权限下放乡镇(街道),将分散救助职能纳入“一门办理”;民主评议不再作为低保审核审批的前置程序,对没有争议的救助申请家庭,不再进行民主评议;取消可以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务服务平台查询的相关证明材料,对遭遇突发的急难事件,及时审批,先行救助,精简办事流程,缩短审批时限。三是完善低保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不稳定、存在返贫风险的贫困人员及新增致贫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先行探索低保救助从“收入型贫困”向“支出型贫困”延伸,因刚性支出超出承受能力而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或个人可按规定纳入低保;将低收入家庭中重残人员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及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今年新增低保对象870余人,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约300余人,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含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低保100余人,全区低保总数超6900人,净增比例达1.144,省级低保覆盖面合理化水平达1.09,长乐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个”。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