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习近平扶贫论述的宁德萌芽
叶兴建
宁德山海相接,“九山半水半分田”,兼具老、少、边、岛、穷等特征。习近平主政宁德期间,通过深入基层,摸清底数,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探索特色产业扶贫路子,倾力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形成了一整套扶贫开发思路。
一、以人民为中心,大兴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主政宁德期间,勤于调查研究,也精于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随时发现、解决群众困难;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为科学决策打下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推广了地方扶贫先进经验;通过调查研究,更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真实写照。
二、扶贫先扶志,激发主体意识
上世纪80年代末,受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闽东的老百姓有几种思想倾向。一是安贫乐道、“穷自在”的观念,满足于“过得去”。二是怨天尤人的思想。在高山地区,有人觉得自己的“八字”(命运)不好,生在这么个地方,没办法,就“等靠要”吧,总会等来政府救济。三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觉得自己穷得被人瞧不起,要赶快改变面貌,于是就不切实际地提出一些口号和目标。四是无所适从,面对际遇又不敢闯,思想和行动都困在家门口。当地干部的精神状态也不好,因为经济一直是“老九”,干部提拔没有机会,待遇很低,所以觉得发展无望,提不起劲。习近平有针对性地提倡“弱鸟先飞”思想,把宁德当时这样的贫困地区形象地比喻为“弱鸟”,提出“弱鸟”是否可以“先飞”、如何“先飞”的问题。他认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树立商品观念、竞争意识、市场观念。领导干部要树立“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习近平又提倡“滴水穿石”精神,强调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发展,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习近平十分重视脱贫致富与人的精神因素的关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三、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扶贫
在产业扶贫上,因地制宜,因类施策,是习近平在福建指导扶贫工作的原则。众所周知,在闽东,习近平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和综合开发的“大农业”思想。习近平曾于1988年7月2日、1989年7月10日、1989年8月三次到古田县调研,分析了古田的粮食、食用菌、水果等农业产业优势,侨台优势,文化优势以及潜在的旅游优势。习近平指出,古田县发展山区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方针,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和加工业。人工栽培食用菌要利用阔叶林做原料,他对当时古田县食用菌生产中产生的“菇林矛盾”十分关心,指出必须处理好食用菌和其他产业的关系,特别是和林业的关系。习近平强调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山林资源是一个重要的优势”“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他援引老百姓的话:“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
四、注重平衡发展,倾力老区、少数民族共同繁荣
福建全省85个县(市、区)中,67个是老区县(市、区),福建省是畲族聚居地。习近平十分关心山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平原、沿海发达地区的共同繁荣与共同发展。他刚到宁德两个月就去福安甘棠镇观里村和溪柄镇柏柱洋的斗面村,看望慰问“革命五老”。习近平同志关心闽东老区发展的典型例子,当属“三进下党”与“三上毛家坪”。习近平于1999年在一篇题为《一切为了畲族的发展》的文章中写道,“我和畲族是有缘分的”“我的心系着畲族人民”。习近平对畲族脱贫致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并对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工作进行认真的指导和帮扶。一是改善畲族地区基础设施等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推进畲族乡村产业发展,三是提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四是强调继承和发扬畲族文化。
五、带头示范,加强党的领导
习近平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最重要保证。”在宁德主政期间,习近平带头包乡挂点抓党建,福安县赛歧铁合金厂和社口乡坦洋村是习近平同志的党建联系点。1988年7月第一次到坦洋村,他最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怎么更好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个是怎么增加村集体收入?他强调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他说,农民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农村奔小康,党组织要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后来,他又强调农村党组织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经济搞上去了,党员的理想信念、先锋模范作用,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1989年8月,坦洋村党支部、赛岐铁合金厂党委荣获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1989年9月,坦洋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安的三个联系点坂中乡、坦洋村、赛岐铁合金厂都成为宁德地委工作会议上的先进典型。
六、注重机关效能,推进干部作风建设
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机关效能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在主政宁德期间,他狠抓反腐倡廉,对干部的要求相当严格。1989年1月,在宁德地委工作会议上,他决定突出肃清当时宁德三方面腐败现象,即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以权承包工程和贪污受贿。当时推行的“四下基层”制度也在转变党政机关工作作风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时期,又创设“下基层接访”制度,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强化机关效能。
理论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主政宁德期间形成的扶贫开发思路,为之后习近平扶贫论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扶贫论述中的内生动力论、精准扶贫论、组织保证论、内外合力论、作风建设论等,都可以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找到源头活水。加强习近平主政宁德期间扶贫思路的研究,是深化习近平扶贫论述研究的需要,也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需要。
(作者: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刊登于闽东日报2020年5月29日第6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