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扶贫开发“宁德模式”之我见

  廖小军


  2015年12月6日—7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宁德召开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同志对宁德市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充分肯定,他指出,27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一届接着一届干,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懈努力、艰苦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万元,脱贫率达到96%。“宁德模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也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对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回顾宁德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进一步明确“宁德模式”的内涵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扶贫攻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积累经验。

  一、务必追根溯源,认清宁德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特殊历史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宁德的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应归功于习近平同志当年为我们提出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宁德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小康新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此,我们应当追根溯源,了解宁德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特殊历史背景。1988年5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到闽东任地委书记。当时宁德既是革命老区、又属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海岛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海防前线等方面的原因,闽东经济起步晚、发展滞后,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1985年,闽东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30元,为全国水平的83%,其中人均纯收入在160元以下、徘徊在温饱线的农村贫困户人口就达77.5万,占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市9个县有6个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摆脱贫困”一直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愿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宁德的一些干部群众希望习近平同志能凭借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在经济特区及中直机关任职的经验,新官上任烧它“三把火”,迅速甚至一夜之间改变宁德经济落后的面貌。习近平同志上任后,通过短时间的调查研究,他敏锐地察觉到,当时闽东的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区情、区力根本不具备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开发条件,不能脱离实际不顾一切,一味地谋求超常规发展,而应当把解决群众吃饭穿衣住房为主要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下一步跨越发展打基础、创条件、蓄能量。在摸清“家底”后,他团结带领地委“一班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摆脱贫困”这个最主要的任务,提倡“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倡导“四下基层”工作作风,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大念“山海田经”,推广“种养加”,推动工业、农业两个轮子一起转,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结束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历史。198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54元,比1985年增加224元,年均增幅高达13.8%,实现了闽东摆脱贫困的阶段性目标。

  可以说,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的这两年,是充满困难艰辛的两年,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取得丰硕成果的两年。在他的不懈努力和亲自推动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闽东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闽东摆脱贫困的阶段性目标。对当时宁德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为后来宁德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进一步理清了扶贫工作思路,明确了努力方向。他立足宁德当时落后贫困的客观实际,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组织“经济大合唱”,大念“山海经”,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矢志扶贫,为夺取扶贫开发事业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使更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为闽东加快发展、摆脱贫困指明了方向。二是鼓舞了士气,坚定了摆脱贫困的信心。鉴于当时宁德多个方面处在全省“老九”托底的位次,当地干部有些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很有必要增强干部群众的自信心。他认为,宁德虽然贫困,但观念不能“贫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松柏何须羡桃李’,我们不是事事不如人”。他强调,“扶贫先扶志”,“人穷不能志短。”他号召全市上下要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持之以恒,上下同心,一步一步踏石有痕去实现梦想。这些思路与观念极大地振奋了干部群众的精神,坚定了发展的信心。三是解决了一批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习近平在闽东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全区100来个乡镇他跑了80多个,4个不通公路的偏僻特困乡走了3个,为基层解决了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总结了一批新鲜的经验,切实推动了基层工作发展。据有关档案资料统计,1989年,地、县两级领导联合接访群众1482批2339人次,当场拍板解决584件,受理1017件,办结934件,对基层提出的有关党的建设和双文明建设问题244个,当场拍板解决急难问题112个。地委、行署几套班子成员都建立了固定的扶贫挂钩点,地直各部门继续派出扶贫工作队,扶贫2万户、脱贫1万户,实现了巩固温饱14万户的目标任务,全区累计脱贫率达95%。

  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宁德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此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扶贫探索与实践,不仅指引着宁德20多年的扶贫道路,而且成为他扶贫战略思想的起源之一,很多理念都体现在他当年撰写的《摆脱贫困》这本书中。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树立“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增强脱贫致富信心。针对有些同志把宁德同发达地区相比,总感到比别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这一状况,他指出,“人穷不能志短”,“不能同人家盲目攀比”,“扶贫先扶志”,“弱鸟可以先飞。”正是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思想先行,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干事创业的信心,闽东的脱贫工作才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注重“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选准扶贫开发路子。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他把摆脱贫困放在重要位置,针对宁德实际,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扶贫开发指导思想。正是习近平同志从客观实际出发,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找准工作重点,差异化指导扶贫,为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增强扶贫攻坚韧劲。习近平同志认为,扶贫开发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从政杂谈》中,他指出:“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功成不必在我任”、“一张蓝图抓到底”。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大力倡导下,宁德的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形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默默奉献的良好风气。四是坚持“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推动脱贫工作。习近平同志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大力倡导和推行“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在他的亲自推动下,“四下基层”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成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五是注重发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核心力量”,为夺取扶贫开发事业胜利提供组织保障。习近平同志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事业的核心来抓。他经常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基层党建工作,他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正是他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固本之策,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习总书记当年扶贫开发的思想,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首先,这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客观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宁德是习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形成的“试验田”与“策源地”,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的扶贫探索与实践,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领会和把握习总书记当年扶贫开发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五大发展理念。其次,这是我们弘扬光荣传统,凝聚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径。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期间,大力倡导“滴水穿石”闽东精神、“弱鸟先飞”进取意识和“四下基层”工作作风,致力摆脱贫困,给我们留下了好传统、好作风、好经验。只有把这些好传统、好作风、好经验传承下来,才能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三,这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习总书记当年扶贫开发思想符合宁德区情,贴近民心民意,并且务实有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我们推进宁德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法宝和思想武器。当前扶贫任务时间紧迫,形势逼人,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当年扶贫开发思想,不断地提升和完善扶贫工作的举措。

  要充分认识到《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思想来源,两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联系。对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着眼于传承,又要立足于创新;既要借鉴习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好思路、好做法、好机制,又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决不能将习总书记当年扶贫工作思想与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割裂”开来。宁德作为习近平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起源地,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力求做到传承精神在持续、扶贫举措在持续,把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闽东开辟的扶贫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宁德市的扶贫开发已走出一条具有宁德特色的新路子,务必进一步增强夺取脱贫攻坚决战胜利的信心与决心

  二十多年来,闽东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摆脱贫困放在重要位置,一任接着一任干,闽东的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毫不间断地把扶贫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解放思想,继承创新,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闽东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1.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当年的30%降至现在的3.37%,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始终坚持协作配合,促进县域协调发展。采取“四到县”的对口扶贫办法,即资金扶持到县、山海协作到县、交通改善到县、城镇化推进到县,推动“山海协作”。全市建立起“大手牵小手、一起往前走”的山海协作机制,由沿海的蕉城、福安、福鼎、东侨等县市区分别对口帮扶山区的屏南、周宁、寿宁、柘荣县,支持联系的山区县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市本级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扶持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始终坚持帮扶到户,农户脱贫步伐加快。坚持“六到户”帮扶举措,即干部包干到户、龙头带动到户、造福搬迁到户、信贷扶持到户、能力培养到户、社会保障到户,出台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开发、林下经济和茶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坚持民生优先,强化基本保障,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201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功“超万”,2014年摘掉全省老九帽子,预计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32元,增幅已连续6年居全省各市前列。

  三是始终坚持整村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全面推行“六到村”的精准扶贫办法,即领导包干到村、项目资金扶持到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到村、农业龙头企业结对帮扶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到村、党建扶持到村。在贫困地区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多年持续实施造福工程,近3000多个边远偏僻自然村、7.77万户、35.63万人得到整村搬迁。

  四是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通过在贫困地区集中实施一批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农村低保标准从2010年的家庭年人均1200元提高到2015年的2300元,共发放农村低保金7.29亿元。2010年以来,全市投入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完成“农村五保幸福园”355个,供养3945户。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水平,农村医保、大病统筹实现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海云工程”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村卫生所。通过“校安工程”、开展师资力量的交流互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五是始终坚持“四下基层”,一线扶贫氛围浓厚。从2012年2月开始,宁德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无会周”制度,开展市领导 “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驻村入户“三昼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市级财政每年安排活动专项资金1000万元,帮助群众解决“雪中送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扶贫开发的良好成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雄心壮志和不等不靠、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我们一定要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宽广的视野,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坚定信心,增强必胜信念。

  四、进一步明确“宁德模式”的内涵,充分认识提出“宁德模式”这一命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宁德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成功实践的标志,是对宁德市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具体做法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全市人民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矢志摆脱贫困,致力建设小康的高度肯定。对此,我们务必科学、全面、准确、系统地界定“宁德模式”的内涵,充分认识“宁德模式”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指导意义。

  “宁德模式”是宁德市积极探索特色扶贫开发新路子的集中表述,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具体地说,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是在扶贫方略的选择上注重精准施策,不断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宁德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准。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化识别,摸清底数,找准“穷根”,分类指导,因县因村因人施策,变“漫灌”为“滴灌”,提高扶贫的精准度,确保扶持对象更精准,项目安排更精准、资金使用更精准、措施到户更精准、因村派人更精准。

  二是在扶贫路径的探索上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宁德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针对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并探索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等移民搬迁工程。20多年来我们大力传承这一思想,把制定扶贫政策的针对性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里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的同时,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一揽子推进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并配套出台整村推进扶贫、搬迁扶贫、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在扶贫工作的部署上突出农民增收,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农民收入是扶贫成效的晴雨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紧紧扭住“农民增收”这个根本。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到“输血”与“造血”并举。坚持实施产业扶贫,充分利用宁德市山海兼备的资源优势,在农业上大念“山海田经”,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实现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在工业上大力发展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电机电器、生态型合成革、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基础。

  四是在扶贫重点的把握上,紧紧抓住“造福工程”整村搬迁这个关键。实践证明,扶贫工作必须强化问题导向,坚持“靶向治疗”。我们按照“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把“造福工程”整村搬迁作为推进扶贫工作的关键,攻坚拨寨去“穷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整合农村通村公路建设、电力供应、群众安全饮用水改造等资金项目,将那些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成本大,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住户稀少的村庄群众采用“吊桩式”的方式整村搬迁到生活便利、环境较好、就业门路广的集镇和城郊居住,直接挪出穷窝,走向致富之路。

  五是在扶贫动力的培育上强调精神的力量,努力锻造扶贫攻坚的不屈意志。面对繁重的扶贫任务,我们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牢固树立“弱鸟先飞”赶超意识,继承和弘扬“四下基层”工作作风,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切实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内在活力、内生动力,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宁德模式”既是宁德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战略的缩影,也是夺取扶贫攻坚胜利的有效举措。全市上下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充分认识提出“宁德模式”这一命题的重大战略意义。首先,提出“宁德模式”这一命题有利于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方向。宁德市扶贫开发的实践证明,只要方向明确、找准路子、抓重点、解难点,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扶贫开发就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理清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思路,明确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久久为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不懈奋斗。其次,提出“宁德模式”这一命题有利于振奋精神,增强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宁德模式”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这充分表明宁德市探索精确制导、精准施策的扶贫脱贫新路径是完全正确的。对此,我们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沾沾自喜,而应当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夺取脱贫攻坚决战的胜利。再次,提出“宁德模式”这一命题有利于总结经验,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有效方法。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从某种意义上说,“宁德模式”也是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范例。它从正面回答了欠发达地区只要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照样可以取得成功。因此,“宁德模式”这一命题的提出,既有利于我们总结成功的经验,鼓舞士气、激励斗志、以利再战,又为兄弟地区推动扶贫工作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有效方法。

  当然,“宁德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实践的不断发展,“宁德模式”也必将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作出新的概括。我们要不断创造脱贫攻坚的新鲜经验,让“宁德模式”的内涵愈来愈丰富,让“宁德模式”在指导新的实践当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拿出“硬办法”,下足“硬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任务繁重。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汪洋副总理在全国东部扶贫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以贯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务实可行的“硬办法”、科学精准的“硬功夫”,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更大成效。

  一要精准发力,确保扶贫工作取得预期成效。从2016年开始,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向精准扶贫倾斜,新增财力支出80%以上支持贫困县乡村发展。拟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建立精准脱贫示范区,通过积极有效的实践与探索,努力做到“三个走在前面”,即深化精准扶贫要走在全省前面,健全脱贫机制要走在全省前面,探索试验要走在全省前面。要按照“五个精准”的要求,摸清“家底”,找准“穷根”,“靶向”治贫,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确保到2018年现行国定扶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到2020年实现宁德市农村低保标准和国定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

  二要多措并举,确保贫困建制村整村脱贫摘帽。全面落实“六项百分百责任制”,即百分之百落实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下派第一书记包重点村、社会力量包重点户的挂钩帮扶制度。组织实施“六百千万”工程,提前一年完成农村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及“造福工程”异地搬迁改造任务。

  三要攻克难点,确保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采取结对帮扶、就业培训、建设惠民金融服务站、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解决生产缺依靠、就业缺技能、发展缺资金、返贫缺保障等难点问题。全面加强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工作,如期啃下老区、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6年2月4日第1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