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民族工作要立足于促进平等团结和经济发展”(上)
林德文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的29篇重要讲话、文章中,专门论述民族工作的有2篇。重读《摆脱贫困》,重温历史,再次浇注我们的民族情感,提升我们的责任意识,铸造我们鲜明的工作全局观。
时光回溯到1988年7月的一天,过洋村,福安县甘棠镇西南部山区的畲家村寨,迎来了一拨客人:新到任的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以及地、县有关部门领导。他们专程到这里考察葡萄种植情况,并针对如何发展村级经济召开现场办公会议。
这个原先一直处于贫困之中的畲族村,在民族部门的支持下,采用贴息方式引种了50多亩的葡萄新品种——巨峰葡萄。作为宁德地区第一个引进种植葡萄新品种的畲族村,随着新品种葡萄上市带来的丰厚收入,村民们摆脱贫困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习近平同志就任宁德地委书记后第一次下村调研,就选在了畲族村。在闽东工作期间,以及此后的时间里,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一
宁德是东南沿海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全国畲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全区畲族人口16.12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40%,占福建省畲族人口的70%,有7个畲族乡,190个畲族行政村,2014个畲族自然村。
对于如何做好民族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他在各级干部群众中反复宣讲,做好民族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指出:“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少了畲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不行,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也不行。总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
他从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高度,提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指出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执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战略方针的指导思想。当前的民族问题更集中反映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使他们赶上或接近汉族的发展水平,使各民族得到共同繁荣,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少数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要实现民族平等,就要消除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二
宁德地区畲族乡村的贫困面依然较大。据统计,经过1985年以来的三年扶贫,全区贫困户脱贫率是87.3%,而畲族贫困户的脱贫率仅75%。全区少数民族扶贫对象大约还有4000户,而且已经脱贫的,由于自然灾害、生产经营失误或后劲不足等原因还存在返贫现象。习近平同志针对这种情况作了具体分析,确定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方针、工作重点和具体方法。他指出:首先,闽东畲族的贫困面还比较广,畲族群众的脱贫水平不高,而脱了贫的也不等于就富裕了。其次,大多畲族乡商品经济不发达,有的还处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其三,闽东畲族大都居住在偏远边角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缺技术,缺人才,致使这些地方虽拥有山场广阔、土地肥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却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以上三方面的实际情况,应当成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方针的着眼点。
他说:“目前,全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已开始转移到少数民族地区。90年代,闽东畲族地区开始从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的摆脱贫困时期,进入以经济开发和开放为重点的实现小康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巩固和发展80年代的成果,力争尽快缩小畲族地区与闽东、与全省、全国先进地区的经济差距。要从本地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使区域生产要素不断优化,建立一种最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其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
至于如何破解脱贫致富过程中的三个问题,他要求,第一,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造血功能”;第二,要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封闭、单一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商品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第三,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同其它地区的自然地域分工条件,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根据民族的特点建立自己的“种养加”经济模式。
1989年1月,在宁德地区民委第七次委员(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还特地列举了福安县民委挂钩扶贫过洋村种植巨峰葡萄脱贫致富的经验和屏南县甘棠乡的巴地村、霞浦县崇儒乡靠蘑菇、食用菌、生猪、茶叶等项目发展生产的例子,要求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
为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习近平同志提出闽东畲族地区的发展要走一条“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完全符合闽东畲族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为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双向开放”即对内、对外同步开放。一方面积极参与本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加强外引内联,大力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地区的全面发展。
“双向开发”即资源和市场同时开发,一方面大力开发本地区的“山海田”资源,开辟与之相关的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开发市场,开拓商品流通渠道,根据市场需要努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为广大农村特别是畲族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大的用武之地。
他深刻分析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商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关系,提出了“我们很有必要树立‘市场为主导’的战略思想,并由此确立一条‘市场——技术——资源’的发展战略”。“闽东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起步晚些、基础差一些、限制条件多一些,但发展商品经济的潜力还是很大的。畲族地区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增强经济自主的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走出一条适应于自身发展的路子,这就需要实现观念上的变革,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下功夫在‘山海田’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从贫穷到富裕的根本转变。”
习近平同志对内对外资源市场双向开发开放的民族工作思路,为宁德地区后来的经济建设注入发展动力。闽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如今,福安坂中畲族乡工业区拥有电机电器、医疗器械、建筑建材等企业100多家;霞浦盐田畲族乡工业区以合成革生产为主导产业;福鼎硖门畲族乡工业区以轧钢精深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龙头。三个园区工业产值分别占所在民族乡工业总产值的80%、80%和60%。
四
“旧社会由于民族歧视,畲族都找那些偏僻边角的地方落脚,自然条件上首先就差了很多。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在现实工作中要解决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对改善畲族群众生存环境的关切,贯穿在他的民族工作思路中。
宁德少数民族地区路不通、灯不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居所简陋。散居于大山深处的畲族同胞的生存条件仍然恶劣。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全区畲族行政村中,通机耕路的村只有59个,只占全区行政村的0.29%;通电村104个,只占5.1%;通电话村35个,不到0.2%。
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短板,不仅影响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也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地为畲族群众排忧解难,既是对畲族群众的一片赤诚之心,也是我们党的服务宗旨具体体现,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要经常过问民族工作,要把民族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切实帮助少数民族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他的推动下,各级党委政府为少数民族地区办实事,发展社会事业,实施“造福工程”、茅草房改造、“五通五改”(“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五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房)等民生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造福工程”战役首先从福鼎的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打响。这个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少数民族村,过去是个没人知晓的小村寨。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的村民依旧过着食不果腹、衣难遮体、屋不避雨的生活。当地政府将自然村群众整体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群众教育、文化、就医、就业等条件,这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此后,“造福工程”在闽东全面推开。搬迁后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解决了“五通”,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经济收入也大幅提高。宁德“造福工程”的成功经验,也在全省推广。1990年4月19日,福安坂中畲族乡电话与市区电话网联网割接成功,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电话自动化的畲族乡。
2010年9月5日,习近平同志回到闽东。在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畲族村民家中,他亲切地和畲族群众拉起家常。得知一个畲族家庭的年收入突破5万元,全村2009年人均收入达12660元,习近平同志感到欣慰。他要求当地干部围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光荣任务,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继续努力。(待续)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5年3月9日第1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