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闽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把交通解决好”
林德文
“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这是习近平同志对闽东经济地理的最直观评价。他说,“闽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要把交通解决好”。
重读《摆脱贫困》回首闽东交通发展的艰难历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解决好”不仅是质量的提升,更是思路、办法、措施的得力。不仅是工作的要求,更是心血的结晶。
一
1988年5月,习近平同志从厦门到宁德上任之日,即“坐了一天的汽车”;在随后的调研中,闽东交通的落后,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宁德境内群峦叠嶂,沟壑纵横,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修建公路,截至1987年,全区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公路里程只有398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面积不到30公里公路;1046公里的海岸线上仅有港口码头泊位79个,最大靠泊能力才3000吨;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仅418公里。由于闽东的地势,修路多沿山展线,随地形起伏,除少数铺设路面外,多数仅在片石路基上铺沙石,路况极差。
交通的落后,不仅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发展,而且使得闽东区域经济长期处于“办工业没有路,修路没有工业”“开发码头没有运量,办大运量的工业没有码头”的恶性循环状态中。交通的落后,伴生的是电力、通讯的滞后。
习近平同志对闽东经济布局中合理规划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切身的体会。厦门与宁德在交通上的强烈反差,不仅增强了习近平改变闽东交通落后状况的紧迫感,更使他在更高的站位思考闽东开放开发的交通格局。
按照他的构想,发展闽东交通要坚持海陆并举。首先,“要抓好现有公路路面改造,修通县际断头路,开发乡村公路”,进一步完善干(国省道)支(县乡公路)相连、便捷顺畅的闽东普通公路交通网。其次,要发展铁路交通,“修筑福州到温州的沿海铁路”,打通一条闽东地区直接通往浙江、连接长三角的大动脉,成为推动闽东加快发展的助力器,虽然“不是近期内可以实现的”,但是“可以提合理化建议”,积极争取,努力促成。第三,要抓好港口开发,“码头要配套,对已有的点要先发展起来,不要多开零星的点。要以赛岐港为中心,在现已形成的基础上去发展”,扩展海路交通。对于当时闽东人民“热议”的话题——开发三都澳,按照他的设想,要把它建设成为“三都澳五十万吨泊位良港”,打造一个通往全国沿海各主要港口、面向太平洋的国际性港口,但是必须纳入远期目标来谋划,因为“开发三都澳良港,牵涉到目前本省有些老港口还吃不饱,国家有限的资金往哪儿投放。宁德地区既不是中心,又不是原材料产地和物资集散地”,“事关地区发展战略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标超前化。”当然也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先重点抓好中、短期工作,积极做好准备,等到时机成熟了,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他对闽东交通的思考,体现了一贯坚持的务实、质朴的工作作风,也体现了他滴水穿石的工作韧劲,特别是他以干得助、顺势而为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对闽东的建设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
1989年7月,寿宁下党乡之行,让习近平同志深切感受到闽东山区交通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地区相关部门领导到下党乡现场办公,一路“披荆斩棘”,徒步跋涉了2个多小时,才到达。他将之形容为“异常艰巨,异常难忘”。也让他深感交通闭塞给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习近平同志认为:闽东的条件比较差,面临的困难比较大,不仅在发展上遇到很多困难,就是维持现状也遇到新的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闽东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他说:“闽东发展根本性的问题要把交通摆上,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其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要受到影响,这不仅过去、现在、将来都一样。”
从眼前的事入手,从能做的事情做起。中央的治理整顿,为闽东发展交通事业提供了新机遇,他强调,“目前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正是我们抓电力和办交通的好时机。”
习近平同志抓住交通建设的两个重点:“两线”和“一网络”。
“两线”即:突破海运线,完善公路线,形成以海运为主线,海陆衔接的交通网络;“一网络”即信息网络。初步建立形成地、县经济信息网络。
1989年7月,在研究闽东制定产业政策时,他再次强调“近期,要倾斜到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工业建设,以逐步缓解基础产业滞后带来的矛盾。”交通要抓好公路改造;“海运要以赛岐为中心,加紧下白石3000吨级码头的扩初设计,争取组建海运船队,开辟远距离航线和外围航线,形成海运网络。”“要加快邮电通讯事业的发展,提高全区邮电网络自动化水平。”
改变山区交通现状,为闽东摆脱贫困、加快发展夯实基础,他把贫困山区和老区的交通建设列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抓好乡乡通公路,我区还有四个乡未能通公路,交通部门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尽快修通”,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老区普遍存在水、电、交通等困难问题,应摆上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目前闽东处于百废待兴阶段,改变老区贫困面貌,老区人民治穷致富应立足于自力更生、共同努力……对老区存在水、电、交通等问题,要按照分级办理的原则,由乡镇、市统筹解决,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政策性问题,由地委、行署研究解决。”地委把贫困山区和老区的交通建设提到加快宁德发展的战略地位,予以优先研究解决,这是闽东交通史上的第一次。
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1989年底,全区乡村公路达到2571.5公里。除三个新设立乡正在修建公路外,其余都已通客车班车,行政村通车率达到53%;1990年,行政村通车数达1179个,占全区总行政村数为55.88%,初步形成公路交通运输网。港口建设已初具规模,码头泊位增加到80个,赛岐港初步形成闽东的港口中心,总吞吐量达47.7万吨,居全省第四位,并定为国轮外贸运输装卸点。下白石、漳湾、三沙、沙埕、姚家屿为国轮外贸运输起运点,三都澳港成为闽东重点物资中转过驳的疏运点。“一网络”也得到发展:1988年11月,闽东9县全部实现市内电话程控化;1990年8月,全区各县实现长途电话全自动拨号。闽东的电话通信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
三
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调任福州,在临别赠言时说:“在国家治理整顿的大环境下,考虑闽东的经济发展,应审时度势,瞄准主攻方向,突出地抓好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农业,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闽东经济发展‘卡脖子’问题。交通不便、能源紧张不仅加大了上新项目的难度,而且使现有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为闽东工农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
闽东的行路难,一直留在习近平同志的脑海里,难以释怀。离开闽东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都一如既往关心支持闽东交通事业的发展。
发展闽东沿海铁路交通是闽东几代人的梦想之一。习近平同志到任宁德后,就着手调查研究修建温福铁路的可能性,向省政府报送《关于修建温福铁路建议的报告》,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呼吁,积极争取促成温福铁路项目。
1995年9月,在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推动下,温福铁路的定性开始由“地方铁路”逐步向“以部为主、部省合资”建设的国家铁路建设格局转变。
此后,不论是在福建省省长任上,还是担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仍在十分关注和推动这条铁路建设。2009年6月温福高铁路提前8个月建成通车,终于结束了宁德沿海没有铁路的历史,打通了一条通往长三角地区的大动脉,圆了闽东人民60年来的梦想,为宁德沿海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四
宁德三都澳港是国内建设大型深水泊位最理想的港址之一,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美好前景。开发三都澳是习近平同志振兴闽东长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夯实三都澳开发的基础、赢得发展机遇创造条件,习近平同志把推动道路交通发展与三都澳开发结合起来。一方面,他要求地区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道104沿海汽车专用线项目上马;另一方面,邀请国家交通部有关专家实地察看国道104沿海新线的走向和闽东沿海各港口,并举办题为“利用外资发展交通建设”和“公路工程科学管理”的学术报告,进一步统一了全区干部思想,鼓舞了闽东人民的信心。
1989年8月8日,习近平同志带领地区交通局相关人员专程到省交通厅,推动国道新线走向的确定。他到中央工作之后,三都澳的发展问题仍然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2010年9月,他在福建、宁德调研期间,对宁德正在规划的衢宁铁路项目十分关注,强调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快衢宁等铁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尽快打通“瓶颈”限制,从根本上改善海峡西岸投资发展环境。
在宁德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闽东的交通建设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至2014年底,公路总里程达10721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增加到83.1公里;生产性的港口泊位达到5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7个;铁路里程增加到196.2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温福铁路、沈海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的宁武高速公路、104国道和6条省道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支线,干支相连的公路交通网络和初具规模的港口码头群,实现了宁德交通基础设施从“相对滞后”向“基本适应”的重要转变。
今天,当我们乘坐飞驰的动车,奔跑在宽敞的高速公路上,当我们分享着交通便捷时……我们忘不了习近平同志当年为之付出的心血和对这方土地、这里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相关链接
我市加快构建安全畅通便捷新交通
近年来,我市把交通运输发展摆在战略位置,紧紧围绕“北承南联、西进东出、通江达海”目标,着力打基础利长远,攻坚克难,持续奋斗,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安全畅通便捷新交通。到2014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转变,形成了以港口为取向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港航方面:宁德港已形成三都澳、白马、三沙、沙埕4个港区12个作业区的主体发展格局,改变过去港口泊位小而散的自然发展状态。拥有生产性泊位54个,其中500吨级及以上的泊位4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目前,还有三都澳港区漳湾作业区10-26#泊位、城澳作业区8#、9#泊位、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8#、15#泊位,以及三都澳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和沙埕港区进港航道工程等一批港航重大项目在建,闽东北翼海西港口群呈现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势。
公路交通方面:通车总里程达10721.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3.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通车里程已达278公里,建成通车的沈海高速公路宁德段南北穿越、宁武高速公路宁德段(含屏南连接线)东西横贯全境,构成“T”型脉络。目前,还有京台高速公路、沈海复线柘荣至福安段、福寿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公路宁德段等7个高速公路项目302.7公里在建,已有6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2015年将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目标。普通国省干线提级改造,通车里程达954公里,6条国道(分别是104、228、235、237、316、353国道)和5条省道纵横交错,各县(市)都有一条二级以上的公路连接宁德市中心城区。目前,还有一批普通公路干线在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9492公里,建制村通村公路硬化率、符合通客车率达100%、已基本实现建制村“村村通客车”目标。陆岛交通持续改善,60%的居民岛屿已建成陆岛交通码头,15个500人以上的居民岛屿已有13个岛屿通航班或渡船,岛上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占规划建设里程的77%。全市已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支线,干支相连的公路交通网络。
铁路交通方面:通车里程196公里,由已建成通车的温福铁路宁德段、峰福铁路古田段构成,其中温福铁路宁德段146公里,贯穿全境,是宁德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又一条最便捷通道。目前,还有合福铁路宁德段19.6公里,白马港铁路支线25.86公里、衢宁铁路宁德段127.56公里等铁路项目在建。
此外,辖区“一江三溪七库(湖)”内河水域航道总里程418.4公里,成为我市交通运输重要辅助通道,紧密了境内内陆地区与沿海的关系。
运输生产方面:全市道路客货运力分别达5.29万客位、10.15万吨;水路客货运力分别达4596客位、9.69万净载重吨。2014年交通运输总周转量达106.3亿吨公里(不含铁路)。辖区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448万吨。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5年3月19日第1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