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闽东的发展寄希望于科技”
林德文
“对贫困地区来说,要强调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习近平同志来到闽东,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民众贫困的境况,明确指出“闽东的发展,寄希望于科技”。
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闽东经济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科学技术水平低下。高、中级专业人才的万人比在全省最低,万人中初、高中毕业生比例居全省末位。
这样的区情,让习近平同志深切地感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把科技摆上事关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把科技的热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既强调科技的普及,又讲究科技的实效。
“科技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方向、任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科研与推广都要抓好,特别是科技应用推广要重点抓好。”1989年5月,习近平同志到地区科委调研强调要重点从“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海”三个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工作。
发展闽东农业首先要抓的就是农业科技。“农业是闽东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势”,但是当时闽东的稻谷产量低,在164万亩的稻田中,中低产的就有118.2万亩,占稻田总面积的72%。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为此,习近平同志立足闽东实际,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节约要素的投入”,“扩展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和“改善农民的生产水平”等四点意见。他举例说:“我们有那么多的海涂,能不能依靠科技的进步把它变成我们重要的土地资源?依靠科技的进步,还可以使现有的资源利用得以延伸。这包括使潜在资源优势变为现实资源优势,使资源产品变为资源商品,使资源的初加工变为精深加工,使资源的一次增值变为多次增值。”他还以自己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时经历作了生动的说明:“只不过是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但却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乡亲们那种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实践证明,科技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科技搞上去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他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是,“我区要跟上全省的发展步伐,除了上级支持和全区上下努力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寻找科技对策”,只有依靠科技才能使闽东摆脱贫困谋求发展。
“科技兴农”必须注重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突出抓住直接为当地经济工作服务的科技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七年绿化八闽计划”以及国家推出的“863”计划。并要求加速开发浅海滩涂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产品为龙头,努力推动我区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他认为,只有以实施科技项目为载体,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培育和发展本地区的支柱产业。
“科技兴农”的一系列措施很快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开始感受到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乡镇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和增强后劲,也必须把科技放在首位。习近平同志在1989年4月召开的全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并要求,“逐步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要把引进改造、开发提高、协作转移、攻关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工业新增产值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出口创汇的产品逐步增加引进技术项目的成份,以形成全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新局面。”
闽东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科技兴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89年8月,宁德地区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科技人员向地委提交了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引起了习近平同志的关注,他及时作出批示:“应把网箱养殖珍贵海鱼当作星火计划发展”,并要求有关方面创造条件支持科技工作者搞科研。随后,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的网箱养鱼项目,被列入国家科委农业“星火计划”,当年就获得农业银行30万元的贷款。在习近平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一大批闽东水产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作为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的三都澳官井洋的有利种源条件,成功解决了大黄鱼人工育苗这一世界性的难题,确保了闽东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后来这一研究成果正式通过省级鉴定,也是闽东首次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11月,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要“加速开发浅海滩涂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要以增加出口创汇和社会有效供给,丰富城乡‘菜篮子’为长期任务,发展海洋养殖,形成适度规模……沿海养殖蕴存着巨大的潜力,亟待我们尽快开发,这些产业中的许多技术领域,更期待着科技工作者去努力探索和解决。”
此后,闽东牙鲆、鮸鱼、大弹涂鱼等人工育苗相继成功,全区掀起了养殖热潮,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1990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地委工作会议上,对农业科技应用推广的速度与广度作出明确要求,“要加快科技发展和推广步伐。要扩大‘米袋子’工程实施成果,集中人、财、物保证中低产田攻关、垄畦栽、优化配方施肥、再生稻等各项增长技术的实施。继续抓好‘菜篮子’工程实施工作。”
习近平同志这些阐述主要针对农业领域,实际上涉及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市场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二
科技工作离不开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保障制度,1989年7月,在全区表彰春收作物丰收单位电话广播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对科技发展相关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作了阐述。他提倡“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加强对科技兴农的领导。发展农业,增产粮食,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各级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组织领导。”
1988年下半年,宁德地委开始实行选派科技副县(市)长、副乡(镇)长制度。1990年,这一制度普遍推行,全区在任科技副县(市)长8人,科技副乡(镇)长108人,占县、乡(镇)总数90%。这些科技副在各自的岗位上,各施所长,有力推动了闽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习近平同志称他们“来了一个人,牵了一条线,活了一大片”。
推动科技的发展进步,人才是根本动力。在同农村干部、农民专业户的交谈中,习近平同志感到科技兴农、人才兴业的重要和紧迫。
“乡镇企业、县级工业急待崛起,也存在诸事齐备,只缺人才的忧愁。”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加强与科技界人士的联系,要继续坚持科技月谈会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好的氛围,以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科技人才必须深入基层,回归科技阵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习近平同志要求“落实鼓励科技人员下乡的政策,大力引进人才,引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在他积极推动下,行署于1988年制定了《放宽科技人员政策的实施办法》,取得了成效。1990年底,全区通过各种形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与管理干部达3000多人次,其中通过组织有计划选派的有1000多人次。
习近平同志认为,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素质的人,才能创造生产力。他例举了西德、韩国、日本经济发达的例子,究其原因在于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普遍都受过高中以上教育,这种素质的人搞实用技术非常合适。可是闽东当时的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比较大,不少山村连一个中学生都没有。习近平同志指出,培养农民技术员对于推进农村科技的作用不可忽视,并要求“要挤出资金,大力轮训农村的实用技术队伍,并且通过农业院校,培养一批具有中专文凭的农民技术员,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技骨干,造就一代新农民”。
专利成果是一个地方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专利申报工作。1989年5月24日,地区科委向习近平同志汇报,建议成立地区专利管理机构,他表示赞同和支持。同年10月,地区科委增设科技成果专利科。
如今,全市累计申请专利5599件,专利授权318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16件,发明专利授权122件,2010年宁德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认为首批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城市,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城市。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和专利技术的推广运用,使闽东企业逐步走上以专利保护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的良性轨道。
三
实施科技兴农、兴工、兴海战略,有力推动了闽东经济不断向前发展。1988年至1990年,闽东科技战线捷报频传。粮食生产、食用菌发展、浅海滩涂养殖以及工业发展、经济实体培育等方面均成绩斐然,大大加快了闽东经济发展进程,促进了“高层次脱贫”目标的实现。1990年,全区10个乡镇通过省级验收,被省政府授予“科技示范乡镇”称号。
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和科技在各行各业中的推广应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到1990年分别比增163.4%和172.5%,其中科技因素达47%。科技进步与科技资源优化推进闽东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加大。
二十多年前,习近平同志为闽东的科技事业种下了一棵树,在宁德历届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持续培育下,已茁壮成长,并蔓延成林。如今,闽东科技事业欣欣向荣,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交流空间不断拓展,一个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放的科技工作格局正在形成,犹如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不断涵养闽东山水,造福群众。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5年3月30日第1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