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下)

  林德文

  五 

  习近平同志说:有了“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我们就可以制订一幅闽东林业振兴的蓝图了”。 

  1989年初,宁德地委、行署提出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要求“苦战七年,荒山披绿装”。确保至1995年造林350万亩,实现宜林荒山绿化任务,净增有林地面积210万亩,实现全区荒山绿化程度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51%。战略的重点是“两条线”和“五个基地”建设。“两条线”是指沿海防护林体系一条线;福温公路沿线绿化为主一条线。沿海防护林体系争取五年内造林绿化93.4万亩,福温公路两侧一重山争取三年内完成57万亩宜林荒山的造林绿化。五个基地分别为:用材林基地、油料林基地、商品林基地(如板栗、四季柚、无核柿、山苍籽、黑荆、晚熟龙眼、晚熟荔枝和食用菌专用林等)、毛竹基地、茶叶基地等,绿化改造林茶果面积300多万亩。 

  1989年5月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加快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业的决定》,提出建设林业“三五七”工程,即用三至五年时间完成所有宜林荒山造林,七年实现八闽绿化的任务。省里要求宁德地区在五年内实现绿化达标;地委、行署自加压力,将原目标调整为三年内消灭荒山。 

  地、县、乡分别成立“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指挥部,由各级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挂帅、加强对“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的领导,统筹协调造林绿化工作。林业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的系列服务体系。 

  在森林防火方面,全区推行护林防火责任制,将森林防火任务和防火各项控制指标分解到县,层层签订责任状。地、县护林防火委员会改为“森林防火指挥部”,并规定各级指挥部代表同级人民政府行使防火权力。全区111个乡镇和12个国有林场均成立防火机构,初步形成了地、县、乡三级护林防火组织体系。1990年全区发生森林火灾起数占省控指标的72.2%,降至历史最低点。森林火灾保险是一项新的护林措施,部分县市的林场和林业专业户参加森林火灾保险,确保了森林的安全,降低了林农营林的风险。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全区组织开展了病虫害普查工作,掌握全区病虫害的分布情况和发展规律。积极布设病虫害测报网点,加强预测预报,指导各地及时防治。1988-1990年宁德地区共防治森林病虫害面积132.75万亩,有效抑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在金融支持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建立林业发展基金,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发展林业生产,对名优特的林果要予以优惠贷款。地区农行率先出台相应措施,成为区内金融部门支持林业生产建设乃至农业开发工作的先导。 

  在科技兴林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着重抓好森林培育技术的开发和林业良种的选育”。全区各县均设立林业科技站。闽东一大批林业科技工作者,攻关克难,在森林资源培育、林业技术开发和良种选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良好业绩。1989-2010年,宁德有30多项林业科技成果分别获得林业部、省政府、省林业厅科技进步奖,还有3个项目被列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 

  1989-1991年的三年间宁德地区共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27.9万亩,提前一年完成了消灭荒山任务,1992年,宁德地区完成更新造林面积319亩,经省统一考核验收,提前完成“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任务。 

  闽东林业的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 

  六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提出:“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他要求,要从“美化、净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的高度认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宁德地区森林资源总量偏少,水土流失严重。1985年全省水土流失普查数据显示,全区水土流失面积2503.0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9.25%。 

  在全区林业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在思想上一定要确立大林业观念、大绿化观念、现代林业效益观念。”他强调“要重点抓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和以福温公路线为主的公路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建设,要求有关县市和乡镇将其列为林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水土保持部门要紧密配合”。 

  地委、行署成立了公路两侧造林绿化、水土保持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由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办公室,统一指挥全区公路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各级领导亲自抓示范点、样板山,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鼓励农民“治山、靠山、吃山、养山”,充分调动干部群众造林绿化和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1989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市(今蕉城区)调研中,强调“坚持走开发山海资源的路子,扎实抓紧发展林业,要重点抓福温沿线三都、飞鸾的绿化工程”。在他的推动下,全区加快了造林绿化和治理水土流失步伐。寿宁县以工代赈种植板栗治理水土流失,古田县利用水土流失区种植油柰。宁德市(今蕉城区)积极推行“两头抓封禁,中间重强化”的方案,封禁山林1.6万亩,种植各种果树13850株,起到了示范作用。福安县通过统一规划,建立示范点集中治理的办法,取得明显成效。1988年至1990年福温线公路一重山完成造林绿化长度218.3公里,造林面积49.64万亩,使沿途25个乡镇、164个村重新披上绿装。 

  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成果。全区共治理小流域35条,收到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原来被冲刷成不毛之地的寿宁南阳洋边岗一带,旧貌变新颜,枯竭多年的山塘重现荡漾碧波。 

  地委、行署将赛江、闽江(古田段)绿化列为重点绿化工程。在“两江”绿化工程建设中,福安出台政策鼓励群众在赛江及各支流沿岸种植绿竹,当年种植绿竹32万丛,比七十年代增加29万丛。1990年,全县种植绿竹面积达9500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两江”沿岸基本绿化。 

  经过不懈的努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8年,全区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0.93万公顷。通过强化治理和示范推广,2008年遥感调查数据显现闽东水土流失面积比1985年普查面积减少了8.81万公顷,水土流失率从19.25%下降至9.01%。闽东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环境质量评比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成为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均优的宜居城市。 

  绿意盎然的闽东大地更显得生机勃发。 

  七 

  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林业是闽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对于脱贫致富更具有特殊意义,把林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和脱贫致富的大事来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 

  向森林要粮要钱。1989年9月,宁德地区开发性生产暨脱贫致富现场会在屏南隆重召开。会上习近平同志举了屏南双溪镇石牛头村的例子:石牛头是双溪镇一个偏僻的自然村,原来只有10户59人,生活非常困难,村支书带领群众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大搞开发性生产,种植松、杉、竹林4000多亩,种果2600株,村办高产密植茶园45亩,村里集资修建了学校,修通机耕路,架设高压线,安装碾米机,办起了自来水。林业生产富了山区农民,山村面貌焕然一新。1994年,全区用材林林分面积达607万亩,用材林蓄积量达1135万立方米,按当时木材价值估算,林木总价值达39.73亿元,成为闽东巨大的“绿色钱库”。林业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闽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重点抓林业的用材林基地、油料林基地、名优特商品林基地、毛竹基地、茶叶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全区把以“油茶林”为主的油料林基地列为林业发展重点,并在财政专项预算上给予扶持,着重进行油茶低产林改造,营造部分速生丰产林,1990年全区油茶林保存面积31.86万亩,产油茶籽4964吨。福安、柘荣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油茶生产发展项目县,以此为龙头引导企业参与发展油茶产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初步形成“种苗、种植、加工”产业链,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油茶生产。

  闽东自然环境独特,晚熟龙眼、荔枝产量高,品质好。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走开发山海资源的路子,扎实抓紧发展林业。要重点加快发展晚熟龙眼、荔枝生产的步伐。经过多年努力,宁德龙眼基地获得“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称号、国家工商总局“蕉城晚熟龙眼证明商标”,中国果品协会还授给“中国晚熟龙眼之乡”的称号。

  习近平同志指出:“茶叶是闽东的一大优势,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现在的亩产比较低,提高亩产应该是一个主攻方向,当前重点要抓好老茶园的改造工作。”按照这一思路,宁德地区采取政府补贴等措施,大力推进老茶园改造,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茶叶生产的产量、质量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福安市和福鼎市分别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白茶之乡”。

  八

  从林业中求生存、求生态,从林业中盼温饱、盼环保,饱含着习近平同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执政理念,折射出东方文化中和谐平衡思想的理性光辉。

  今天是从昨天走来的,重读《摆脱贫困》,回望闽东二十七年的发展历程,重温艰苦岁月,回忆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倾注的汗水和心血,无论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困苦,还是“闽东山头绿化之日,就是闽东致富之时”的壮志情怀;无论是当初“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豪迈誓言,还是今天“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记得住的乡愁”殷切叮咛。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关于引领中国长远发展执政理念的战略谋划,关于共产党人炽热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令我们醍醐灌顶。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5年3月17日第1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