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让农村信用社更好服务三农
□范家昌
正值我省农信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细细品读了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深感《摆脱贫困》为农信社更好“服务三农”指明了方向。
坚定信念——弱鸟先飞创奇迹。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贫困的闽东好比一只“弱鸟”,习近平同志指出,“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扶贫先扶志”的理论主张就要求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强大的自信以及振奋的精神动力。“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们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宁德农信存在整体总量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信用风险防控体系比较落后等特点,做为农信系统中的“弱鸟”,宁德农信人不甘落后、敢作敢为、勇于创新。在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和普惠金融的市场定位的情况下,致力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立足于农村、立足于社区,坚定“小额、流动、分散”的原则,带动闽东地区高优产业带、沿海蓝色产业带长足发展,实现农信社、政府、农村、农产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下基层——贴近群众办实事。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四下基层”在闽东地区形成风气,干部作风大为转变,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已然成为闽东摆脱贫困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重温“四下基层”制度,深感其重要意义和巨大生命力。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主动到矛盾比较集中、问题比较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方去,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宁德农信坚持以疏民困、解民忧、助民富为己任,围绕“百姓富、生态美”的主题,以“民生金融、幸福金融和圆梦金融”为工作主线,树立怀平等之心、承社会之责,惠及民众、和谐共生”的金融理念,启动“农村普惠金融”三年行动,推进创新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全面化、现代化的目标。
朴实言论——沟通群众架桥梁。《摆脱贫困》是一本贴近群众、沟通群众的书。“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产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为农民办实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农民的心声,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习近平同志口语化、接地气的语言特色,给宁德的干部群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原福安市范坑乡党委书记缪金宝曾回忆,当年习近平书记总是穿着解放鞋,衣着很朴素,没有一点官架子,笑容满面,很有亲和力,再加上言语朴实,很快就能消除群众的拘束感,真正与群众融在一起。宁德农信坚持以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为标准,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了解客户和员工内心真正的所想所需,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调整策略,改进和提升宁德农信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水平,我们制定“双行动”活动方案:即网点(客户经理)与客户之间通过各类产品和服务建立起“廊桥”,实现农信与客户之间无缝对接的“廊桥行动”;树立“问题”意识,有效解决客户、员工的合理需求,以提升农信“正能量”的“需求行动”。大力发扬“背包精神”,主动融入群众、贴近群众,充分发挥农信系统机制灵活、决策链短的优势,自我加压,自我提升,以实际的行动为老百姓提供适合的金融服务。如屏南联社推出“331”工程,即30%的贷款实现网上申贷,3万元以内的贷款户数达30%以上,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普惠金融服务站”。同时,宁德农信推行阳光信贷,有效提高了贷款的受众面和便捷度。
滴水穿石——实事求是求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强调“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宁德农信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因地制宜,深入农村,根据“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主导思路,瞄准当地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突出“特色品牌”,突出“特色创新”。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引导农民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力量,发挥特色优势,促进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有效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为民“办实事,解民忧”。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12月6日第3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