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教育的兴衰 百姓的喜忧
□黎城
反复阅读《摆脱贫困》这本书,越来越发觉书中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并非因为习近平同志成为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我们就刻意地去拔高、去歌颂他的思想。而是闽东人民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恰恰证明了《摆脱贫困》一书中对闽东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路和设想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也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今天再来阅读《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当年致力于推动闽东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对于闽东教育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闽东实现摆脱贫困的深深忧虑。
今天,我们并不缺少重视教育、热爱教育的仁人志士,但真正能把教育放在整个闽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层面来考虑和谋划的,却是十分欠缺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做任何事情,出发点错了,方向也就偏了。办教育也有出发点的问题。我们是在闽东这块土地上办教育,只能立足于闽东的实际。”这话说得很朴素,却把道理说得很透彻。很多时候,我们在考虑教育问题的时候,总喜欢把眼睛盯住上面和别人,看看省里是怎么要求的,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固然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在于我们对自己的家底摸清楚了没有,对自己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搞清楚了没有,对下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想好了没有。而习近平同志则很明确指出,“闽东的实际,我们至少有三个方面应该把握。第一,闽东是贫困地区,办教育必然受到财力的限制;第二,闽东地区主要是农村,农村教育应占有相当的比例;第三,闽东的教育落后面还相当广,文盲比较多。”仔细分析,这三点对闽东教育的基本判断,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性,他道出了闽东教育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点,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三是教育质量总体落后。这样的三点判断,可谓之抓住了牛鼻子,点中了要害。
除了搞清楚了我们的教育到底差在哪里,我们还应该找到闽东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如果解决不了出路问题,就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永远看不到光明。可喜的是,习近平同志不仅给我们指出了问题,还指明了方向。一是如何解决财力的限制,必须走一条国家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路子,调动各级各方办学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投入;二是如何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要有一个“泥土味十足”的教育特色,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三是如何解决教育质量总体落后的问题,要把教育教学同学习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防止新的文盲的出现。
纵观习近平同志为闽东教育开出的“药方”,其核心问题就是教育发展要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用经济学的思维来看待教育,但是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供求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教育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就拿当前出现的“择校热”问题来说,为什么群众挤破脑袋、甚至不惜抛家舍业,也要把孩子送到城区的学校,这里当然有一部分是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但更多的是因为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更好。宁德既是山区又是沿海地区,城镇规模并不大,大部分群众还是要依靠土地、依靠海域来讨生计,但他们还是千方百计要把孩子送到城区来上学,就更加说明了这个问题。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迫使政府必须不断加大对城区学校建设的投入,然而城区学校扩容增量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农村学生进城的速度,这就加剧了农村学校“人去楼空”、城区学校“人满为患”的两极分化。再看当前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比例失衡的问题,为什么职业学校免收学费还发放生活费,但绝大部分家长还是愿意花钱把孩子送到高中,明明知道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收入也不高,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依然不足。这还是一个供求问题,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得到一份体面的、收入高的工作,而当前大部分的职业教育显然无法满足群众的这一愿望。还有当前的企业“招工难”与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根源也是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与学校教给学生的技能,脱节比较严重,这也是典型的供求矛盾。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坚信,只要是优质的教育,只要是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无论是办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办在宁静的原野,都会让人趋之若鹜。
诚然,优质的教育资源不管在现在还是将来,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总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只能是相对而言,不同学校之间总会存在差异。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不同的群体,对教育的需求和愿望也是有差异的,甚至一百个人有一百种需求。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教育和学校的差异同人们需求的差异有效地衔接起来,使不同的教育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即使学校教育一时无法满足,我们还可以通过成人教育来弥补。由此看来,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除了存在供求的差异性,还存在供求的一致性。作为教育的提供者,我们必须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教育的供给产品和发展方向,教育事业理应是一项具有前瞻性、预测性的事业。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教育的兴衰与百姓的喜忧以及国家的未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果,每一位执政者,特别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都能像习近平同志那样,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我们的教育事业定会越来越好。那么,国家幸甚,民族幸甚,闽东幸甚!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11月15日第3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