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传承闽东精神 共建六新宁德
□缪琼
《摆脱贫困》一书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地区主政期间的发展思路、为民思想、务实思想和群众路线等诸多观点,文章朴实无华、言之凿凿,至今读来,仍具有十分鲜明的指导意义。读罢此书,感触颇深、收获颇丰,当代闽东人有责任把这份精神财富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初心不改、务实干事,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六新大宁德”凝聚合力。
一是矢志不渝,推动发展的恒心。面对当时的闽东这只“很贫困”的弱鸟,初到任的总书记经过调研走访,既摸“家底”,也访“他山之石”,提出“先飞”意识,强调干部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旋律,搞好“经济大合唱”。他力扫“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消极观念,要求干部们目标一致,矢志不移,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共同造就闽东经济发展奇迹。离开闽东到福州赴任后,了解到我们闽东“脱离贫困线”的消息,他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只能说是起步。他坚信,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
诚然,如今宁德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呈现了新亮点、新突破、新变化、新活力、新希望。但与建成全面小康目标相比,仍不可回避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龙头项目太少,项目支撑不足,增收渠道不广等诸多差距。我们只有继续以谦虚谨慎的作风、坚持不懈的毅力,认清形势、居安思危,以最大的“恒心”共同为闽东更快、更好地发展发光发热,才有望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二是不畏困难,因势利导的信心。脱贫致富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是当时我们闽东地区面临的双重艰巨任务,对此,总书记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和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从长期目标与近期规划,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山区与沿海,改革与扶贫等6个方面深刻阐述如何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的发展好经济。从总书记的文章中,我们始终都能感受到那种无畏困难、成竹于胸的自信,这份自信来源于他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辩证地思考。不论是“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还是乡镇企业“在适应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亦或是《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他始终立足实际,用事实说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地区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劣势,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闽东地区有山有海,如何念好“山海经”,实现在产业、城镇、交通、文化、民生、环境六个方面的创新转型,确保早日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全面小康社会,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为此,乘风破浪、攻坚克难的自信必不可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更不可少。唯有“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地干出实效”才有希望;只有立足实际,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线,我们才能更快地朝着目标前进。
三是联系群众,以民为先的诚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跳出历代统治者从艰苦创业到脱离群众的周期性的路子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干部的基本功》《把心贴近人民》《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中,贯彻始终的是为民服务的意识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真心、诚心。他说,领导的威信是从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民办事中树立起来的。他总结的“四下基层,四解四促”工作法仍然是当前我们联系群众最重要的途径。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收官,但敞开大门、倾听民声,闻过则喜、立说立改,建章立制、接受监督的这份诚心要延续下去。在建设“六新大宁德”的道路上将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究竟从何处入手去解决问题,依靠什么去战胜困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总书记强调:“不懂得或不坚持这样做,没有这样一套基本功,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继续苦练并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党的事业才能永固。
四是顾全大局,“功成不必在我”的责任心。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真正的“爱”,应该是“计深远”,而不是不顾地方实际,轰轰烈烈搞“政绩工程”。初到宁德,面对干部们急于求成的躁动,总书记没有以“新官上任三把火”赶时髦,他冷静分析形势,强调“不能寄希望于一下子抱几个‘金娃娃’”,对修建温福铁路、开发三都澳良港和把赛岐开发区发展成中心城市这3个热门话题果断大胆地“泼了冷水”。他提出,正确的路子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建设,实现逐步发展。“对上面提到的大项目,我们也要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将来时机成熟了,是可以大干一番。”
这种顾全大局,“功成不必在我”的远见和胸襟,是每一个闽东人都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上到市委、市政府,下到村支部,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对当地的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深远影响,如何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三思而后行”,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的。
五是打击腐败,肃风正气的决心。“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主政宁德期间,总书记就重拳打击腐败,1989年1月份在地委工作会议上又决定突出肃清腐败现象在三个方面的表现,即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以权承包工程和贪污受贿。这种惩治腐败的决心与当前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一脉相承。
当前,宁德正在全力开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后来居上的新局面,我们的队伍容不得蛀虫的腐蚀,正如总书记当年所说,“如果我们为了……经营个人的安乐窝,以权捞钱,贪污受贿……那么我们的事业还有什么希望,我们何以取信270万闽东人民!”今天,我们所做的事业是要造福339万闽东人民,要取信339万闽东人民,试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懈怠?
《摆脱贫困》一书全方位展示了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夙夜在公、兢兢业业,为一个地区的发展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摸索适合当地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甘为后人铺路的博大胸襟;心心相印、贴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不悔初衷;严惩腐败、廉政勤政,甘当“廉吏”的庄严承诺,我们应该怀揣这份坚定的信心、恒心、诚心、决心和责任心,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共同为建设“六新大宁德”,为实现宁德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再谱新篇!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11月15日第3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