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脱贫致富的指南针
□郑安思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1988—1990年在宁德地区工作时的所思所想所为。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笔者认真通读了这本书,书中透出的思想、理念、方法、作风发人深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习总书记在宁德任上给我们留下的这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在20多年后的今天,仍是做好工作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书名《摆脱贫困》,开门见山地反映了当时宁德与先进地区发展的差距:宁德地区被定为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全区9个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2013年,古田县被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在许多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我们学习这本书蕴含的丰富精髓,对于抓好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解放思想是脱贫的首要前提。贫困的形成固然有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客观原因,但习近平同志认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这些金科玉律般的箴言,犹如醍醐灌顶,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思路脱贫”、“意识脱贫”,有利于我们增强自信、振奋精神,积极投身于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中。思想解放了,关键在于行动。如何抓好经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提倡“经济大合唱”,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旋律”,当作“最大的政治”,把“主要的精力、时间用在经济工作实践上”。只有这样,脱贫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滴水穿石是脱贫的制胜法宝。对于为人、干事,习近平同志认为都要有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为人,尤其作为党员干部,要有一种前仆后继、甘于成为总体成功铺垫的完美人格。干事,应学习“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坚信“滴水终将取得成功”,遇事迎难而上,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持之以恒,“由量变到质变,滴水穿石般的变化”。是否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体现了党员干部有没有干事创业的决心和毅力,也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如何抓好扶贫开发,他认为要探讨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古田县为中国食用菌之都、水果之乡,农业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近年来,大甲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可成为该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同志还认为,要讲软功夫,“贫困地区的条件不如别的地方;越是这样,我们越要讲软功夫”“这几乎是贫困地区在创造开放条件方面的唯一出路”。当前,古田县的交通、地理条件不如别人,更要讲“软功夫”,以感情招商,创造优质的投资软环境,争取更多项目落地古田。
群众路线是脱贫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有一种怎样的方法?习近平同志认为,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他强调,“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呢?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脱贫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民生,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农民的福祉。这是我们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具体提出了“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我们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一定要将这项制度落实到位,把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练到家,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共谋发展的内生动力,使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扎根于群众之中。
党的领导是脱贫的核心力量。党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地区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习近平同志认为,“千百万农民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条件”。要形成这种凝聚力,必须依靠核心。这个核心,毋庸置疑是党的各级组织。书中尤其指出要“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也就是建设好农村党组织。“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牢固确立农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农村党组织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发展经济的事业,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走共同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还指出,“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重视和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扶贫开发才有最基本的保障。
笔者坚信,有了这本“指南针”,有中央、省、市的扶贫政策,有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古田县“三年脱贫、五年奔小康、力争全省二十强”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11月2日第3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