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群众路线是做好基层工作的生命线
认真阅读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立即被该书所吸引。成书至今,虽已过二十多年,但书中许多见解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新颖、深刻和实用,这份远见卓识,尤为珍贵。读之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摆脱贫困》全书的字里行间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习近平同志在书中强调:摆脱贫困,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同时,群众需要领导,否则,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在他的谆谆教导下,二十多年来闽东各级干部坚持四下基层,密切联系群众,自觉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干群众所需,以此聚集了闽东百姓的正能量,调动了蕴存在群众中极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齐心协力建设“六新大宁德”,闽东已进入了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习近平同志在书中阐述道:“把心贴近人民,为人民办实事”。“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要通过下深功夫、真功夫,苦练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基本功,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结合平常工作和思考,我谈四点体会。
一是眼睛里要能够看到群众。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容易被忽视、被扭曲的问题。比如,有的党员干部眼里只有项目、企业老板,对脚上沾泥、身上落灰的群众,能躲开就躲开、能打发就打发。不可否认,一个地方经济社会要加快发展,特别是像福鼎这样急需发展的地区,确实需要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有新突破、上新水平。但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我们眼里看不到、容不下群众,同样群众也不可能完全支持我们的工作。比如征地拆迁,如果我们的干部能够在平时多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实际困难,并加以妥善解决,从而建立起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那么在关键时刻,群众对我们也就多了一份信任和理解,就会与我们同心同德、同力同行,为项目建设发展增添“正能量”;反之,不仅严重影响项目落地建设进度,最终也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立足自身岗位职责,创新更多更好的平台渠道,更加自觉、主动地与群众加强联系沟通,为各项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工作基础。
二是心里面要始终装着群众。“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淡薄,一些党员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习惯于发号施令、做表面文章,不愿、不会、不敢用说理、教育的方式做工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克服这些问题,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付出三“心”。一是热心。善于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多从群众角度看问题,充分理解群众苦衷,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说服群众,热情真诚地教育群众,决不能以权欺人、以势压人。二是耐心。善于运用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运用辩证思维和联系、发展的观点,客观理性地帮助群众分析问题,向群众讲清情况、说明道理,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在面对面的循循善诱中解疑释惑、化解矛盾。三是细心。善于掌握政策、把握分寸,认真细致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多管齐下协调利益冲突,将纠纷协调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
三是工作中要经常走近群众。“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这不能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常常听到群众这样说,“现在,我们的路通了,通讯技术发达了,但是与干部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倡导并亲自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感情上亲近群众、行动上走进群众、服务上贴近群众、工作上发动群众,一直以来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为什么?我感到,不只是因为替基层解决了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又重新坐到了一张板凳上,大家道实情、说真话、出主意,理清了发展思路、找准了发展路子、坚定了发展信心。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把“四下基层、四解四促”的工作制度贯彻好、落实好,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党员干部经常联系服务群众制度,领导干部尤其要起到带头作用。在联系对象上,要尽量向农村贫困家庭、因病返贫等社会弱势群体倾斜,详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形成民情日记,对于那些能够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及时提交党委、政府研究,并做好解释和反馈。当前,我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将节省下来的“三公”经费用于实施城乡低保对象救助全覆盖、65岁以上特困群众免费体检、农村无住房困难党员解困三项惠民工程,就是为群众服务的好做法,既联系了群众,又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是走群众路线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滴水穿石”。“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走群众路线,同样要发扬“滴水穿石”般的精神,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一要坚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需要形成制度常年的坚持,更需要结合实际加以分析研究。二要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做好思想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把基层群众、基层党员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凝聚力量,科学谋划,建设好美丽家园。三要充满信心。不仅党员干部要在走群众路线工作中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要教育基层广大党员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新时期的建设中来,通过每一件工作,每一个言行,引导群众路线的深入开展,只有这样通过“滴水穿石”般的努力才能迎来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正如福建省委原老书记项南同志评价:“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要遵循习平近同志的教诲和对闽东发展的期望,认清不足、查找差距,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力争以新的作风、新的形象,实现工作提质增效,赢得群众满意欢迎。
□刘东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8月23日第3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