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为民突破合力 共创社会平安的三把“利剑”
□李绍美
近日,欣然重读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书中收录了1988年至1990年他主政闽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的主题,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一系列前瞻性观点,思想深邃,立意高远,引古鉴今,文字精辟,语言通俗,无不浸透着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操。读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深深为习总书记带头踏遍闽东千山万水、“四下基层”体察民生、心系百姓情注脱贫的共产党人远大胸怀感佩折服,引人思省,豁然启迪。
“为民”是贯穿全书的第一要义,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从书名为《摆脱贫困》,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当年闽东人民身处贫困落后的经济社会的殚精竭虑。书中倡导了“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创业精神、“工农并举、飞洋过海”的发展思路、“清廉从政、鸿鹄之志”的公仆情怀,等等;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六新大宁德”指明了方向。摆脱贫困,一要靠党的领导,二要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如何让党的领导发挥出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是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就是要增强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基本功。联系实际工作,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当前一些政法综治信访维稳问题,确实体现出一些干部在群众工作能力上的软肋,确实需要进行群众观念的再教育、群众工作能力的再培养。习总书记引用“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的古训,强调“干部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言之凿凿,如雷贯耳,尤其值得广大政法综治信访维稳干部警醒。只有牢固树立为民的理念,才会坚定地走群众路线,才会接地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党的历史证明,只要能够与群众结友交心,赤诚相见,始终如一地依靠群众,我们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可以迎难而上。落实到政法党员干部上,就要坚定地践行司法为民、执法为民理念,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一切有损人民群众利益、有损发展大局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清除干警中的害群之马。
“突破”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感悟。要摆脱贫困就要不断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贫困是现状,摆脱是作为,只有靠不断的突破,才能为实现摆脱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习总书记高屋建瓴、一语中的指出,摆脱贫困的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贫困的经济社会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和精神家园的贫困。当前,我们身边确实存在有的干部不学无术、不思进取、不求有为、得过且过、乐当太平官,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没有办法、没有思路、没有对策。尤其是信访维稳问题面前,缩手缩脚,畏头畏尾,左顾右盼,不理旧账,把问题拖大拖爆,充分暴露了思想的贫困,体现了突破能力的薄弱。书中,习总书记为闽东摆脱贫困确定了发展战略、点明了辩证关系、提出了干部要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要比一打纲领更为重要。”路子明确了,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反对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和人浮于事、松垮散漫的习气,不消极,不蛮干,提倡满负荷和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敢为天下先,不吃别人嚼过的馍,树立起“不耻落后,意气风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落实到政法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关键就是要提振干部勇于担当、敢闯敢试的精气神,始终致力于“事要解决”,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问题,更要千方百计,立马就办,办就办好,敢于突破,善于突破,能够突破,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件一件办,坚持不懈地办,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定能够实现突破,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再者,“合力”是我的第三个感悟。不管是抓经济,还是抓稳定,同心同德,团结合作,都很重要。作为共产党人,一心为民,大公无私,为了党的事业,更要讲大局、讲协调、讲配合。书中,习总书记说得好,提倡“经济大合唱”,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的意识,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朝一处发,有很强的艺术性,既要讲合唱的规律,又要讲合唱的技巧。对此,感触十分深刻。政法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尤其综合治理工作,最强调齐抓共管。综治委作为总指挥,牵头协调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有时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社会治理问题,往往都是多头管理,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易、各尽其责难,相互脱节,留下了管理的真空地带,也是违法高发的灰色地带。如:肇事肇祸重性精神病人收治问题,公安、卫生、民政、精疗院各有职能,由于机制不健全、保障不到位,以前处于“四不管”,近年来,通过协调,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但从深层次的根源上,机制只是表面原因,为官修养的不足才是本质问题。重温书中习总书记的“为官四要”和领导者修养要“五有”: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领导者的修养要有党性、有度量、有气节、有诚实、有气魄,深深感觉应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的座右铭,时刻谨记于心,时常用于修身。只要做到“四要”、“五有”,相信,我们党的各项事业,定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敢教日月换新天。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8月23日第3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