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钟昌华
《摆脱贫困》一书自面世至今已20余载,当下再次拜读,掩卷沉思,思绪良多。该书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围绕如何促进闽东地区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内容娓娓道来。虽写于20余年前,但理念前瞻,论述精辟。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文章的精髓,用于指导当前古田县正在实施的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实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古田县因工业基础薄弱、硬件设施欠账多、立地条件较差等客观因素以及思想不够解放等内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人才方面差距更大,于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省级人才强县试点县。古田县委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发展战略,积极引才、育才、用才、聚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2012年古田县域经济实力排名由全省第43位上升到第39位,是全省上升最快的四个县之一;2013年由全省第39位上升到第36位,又提升了3个位次。2013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49位上升到23位,提升了26位次,提升速度全省第二。
然白驹过隙,成绩仅代表过去,美好未来仍需要不懈开创。时值省级人才强县试点工作进入巩固提升年阶段,领会好习总书记“弱鸟先飞”进取意识、“滴水穿石”坚韧品质等精神,对于推动人才工作开展,促进扶贫攻坚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是栽好金梧桐迎引金凤凰。习总书记在书中提到,弱鸟要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要有丰满羽翼。古田县作为山区县,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仍然是一只“弱鸟”。时值省级人才强县试点县的大好机遇之际,也是古田摆脱弱鸟境地的有利时机,而人才工作就是这只“弱鸟”的金翅膀。就人才工作而言,古田基础薄弱,在资金、待遇等方面不可能照搬特区、开放城市的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如《摆脱贫困》提到:硬环境不足,就要在软环境建设上下功夫。近年来,古田实施“湖城一体”旅游开发、新翠公园、文化公园、城市改造以及城区夜景工程等,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六横二纵二网”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特别是加快高速、高铁的开通,拉近与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距离,增强了大环境吸引力。对于小环境,积极营造重才爱才的氛围,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学术补助、生活津贴、职称待遇等,为紧缺专业人才提供“免试直通车”,提供户口迁移、子女就学就业、配偶就业、居住、医疗保健等“一站式”配套服务,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扎下根。全县集聚教授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49人,引进紧缺专业人才57人,落实各类人才经费1500多万元,为167名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了中高级职称待遇问题。
二是汇聚滴水之力壮大人才队伍。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滴水穿石的神奇!”建国初期,古田为了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古田溪水电站建设,献出了整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县城,后又因国家建设“七五”重点工程水口水电站和合福铁路,历经第二次、第三次搬迁。坚韧顽强、吃苦耐劳、勤俭自强的古田人民,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一朵朵智慧之花,涌现出一批批像戴维浩、曾育湘等农村实用人才,撑起了古田事业发展一片天,让古田从移民搬迁的新址上白手起家,建设起繁荣富足的新家园。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了“滴水穿石”理论的正确,我们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滴水之力。人才工作亦是如此,我们要重视“滴水”的力量,促进事业“穿石”。在古田,本土人才资源丰富,我们在全县评选认定出农村实用人才5600名,这批人才具有社会环境熟悉、活动空间稳定、本土观念较强等特点,所以要充分用好用活本土人才,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成为古田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着力依托食用菌研发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研发服务机构,培育农技人才创新沃土;深化“项目+人才+基地”机制,选拔各类优秀本土人才分级承担国家、省、市、县农业项目、科技攻关和新技术研究;要举办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专题进修班,并选送优秀人员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培训。
三是创优用才载体突破人才工作。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强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要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何愁其他?诚然,体察民之疾苦,最终的落脚点是更好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古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但农村基础产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收入空白,农村的发展任重道远。为此,在人才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不耻落后、人一我十”的进取精神,以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以更加开放开发的姿态、先试先行的气魄,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创新用才思路,将人才工作向“三农”延伸,继续实施“人才兴村富农三年双倍增”工程,选聘博士、优秀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到村里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产业发展顾问等职,并在首批6个试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增收20%(高于全县7.3个百分点)、第二批11个试点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的良好成效下,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促进一大批“有资金、有技术、有成果”的“三有”项目落地转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6月29日第3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