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解放思想用干部广纳群贤聚英才


  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读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写下的《摆脱贫困》,立即为该书所吸引。虽然这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成书至今,时光已过20多年,但书中许多见解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新颖、深刻和实用,这份远见卓识,尤为珍贵。读之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工作扎实、开拓创新的干部人才队伍。习近平同志在书中《从政杂谈·念好人才经》篇中提出的“知、举、用、待、育”“五字人才经”,对于我们做好人才、干部队伍建设,有很大的启迪。 

  知人善任,识才重贤。知人方能善用,用才须先识才。对于识别人才,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就有了独特见解,他认为“闽东是一个穷地方,需要一批能吃苦、讲奉献的人去工作”。对闽东干部的评估“不是注重于他近期内做出多少醒目的成绩,而是注重于他是否尽心尽力去做长期性、铺垫性的工作。一个贫穷的地方,你想一朝一夕就改变它的面貌是不现实的,只要你讲奉献,尽心尽力,就是一位好同志。”这就告诉我们,人才是德与才的统一,德居于统率地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可见识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广开进贤之路,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看数字但不唯数字,不但要看实绩更要看群众口碑。“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要多看看群众的意见,多听听百姓的呼声,只有把人才选好了、用好了,才能激发和带动更多的人才成长并充分发挥作用。 

  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习近平同志认为“共产党的选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四化标准,讲五湖四海,看政绩。不管你是哪个地方人,只要符合四化标准,就举用你,不管你资历深浅,只要办事能力强,就举用你。”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推荐人才、选拔干部的真谛。组织部门举荐人才要不拘一格,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努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选才原则,还要不唯“圈子”、不唯地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眼界,创新方法,不拘一格选才用才,使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扬长避短,量才施用。用人就是要让其各尽其能。习近平同志认为“不能以僵化的标准衡量人才”,要“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他还强调不同的事情,要由具不同才能的人来做。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组织部门不但要善于发现每个干部的优点,也要充分了解每个人才的短板,把人才素质能力与岗位需要结合起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每个干部都可堪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才队伍的力量。若用人求全责备,障蔽了识人用人的眼睛,就易陷于无才可用境地。 

  以人为本,重才爱才。对于“待”才(尊重人才),习近平同志提出“尊重人才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不要压抑和埋没他们的才能;要关心、爱护人才”。组织部门是人才之家,对待干部和人才要亲如家人。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面临的任务繁重紧迫。尤其是处在基层一线和改革前沿的部门单位,直接与广大群众打交道,经常承受委屈,责任重、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倦、畏难和逃避情绪,影响工作正常开展,搞不好甚至会动摇党的根基。这就需要组织部门为干部服好务、给人才当好后盾,主动关注、关心、关爱干部,让干部的压力有地方释放、委屈有地方诉说、困难有地方解决,放下担子轻松上阵。同时,组织部门要牵头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树立起组织部门人才之家可亲、可敬、可信、可靠的形象,做人才干事创业的坚实后盾。 

  用心培养,育才有术。“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对于“育”才,习近平同志指出“一要精心扶植,二要严格要求,三要大胆使用”。“人不学而不聪”,学习是人才成长最有效的途径。组织部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部门,要真正发挥“主引擎”作用,在引导和培养干部学习意识、完善干部学习制度、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促进干部学以致用上做文章,让党员干部在不断学习中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完善自我。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培养好后备干部,畅通干部晋升渠道,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让有作为的干部干出更大的成绩回报党和人民。 

  “人才战略必须关注当下,更要放眼未来。”当前,屏南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省、市为屏南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需要各类优秀人才不断为之奋斗。我们不仅要念好“人才经”,更要用好“人才经”。要以习近平同志“五字人才经”为指导,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县兴业之根本和长远发展之大计,积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类人才的干事创业能量,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县强民富生态美的新屏南”的事业中来,为屏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黄巧星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5月31日第3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