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滴水穿石”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启示
——《摆脱贫困》读后感
□黄康斌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阶段,再次重读了习总书记当年为闽东人民量身定做的《摆脱贫困》这份“精神大餐”,温故而知新,每阅读一篇,都为书中平实而精辟的论述所震撼,都能带来思想的升华。掩卷沉思,感触良多,尤其是贯穿全书的“滴水穿石”精神,对刚刚完成机构改革,开始全面履行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职责的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言,更显得寓意深刻,富有启示。
启示一:要以滴水穿石的耐性啃目标。穿石的秘决在于水滴的耐性,只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的努力,才能实现力的传承和质的飞跃。如若水滴没有选准目标方向,纵使跳跃奔腾,终究漫无目的、步履浮躁,穿石不过是一句空话。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来说,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就是全部工作的目标。但毋庸置疑,市民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颇有微词,且容忍度低,要实现“舌尖上的安全”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为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把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要求和期盼,作为监管工作的第一信号、第一责任、第一标准,通过“四下基层、四解四促”这一载体,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以滴水穿石的耐性,“功成不在我任”的境界,甘做默默无闻的“小水滴”,诚如总书记在《从政杂谈》篇中所说的“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不管东南西北中,紧盯“舌尖上的安全”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启示二:要以滴水穿石的韧性抓监管。水滴的可贵在于不留恋花红柳绿的安逸,不羡慕桃花流水的澎湃,穷且益坚,坚韧不拔,始终不坠青云之志。食品药品监管是一项永远没有终点的民生工程,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做好是职责,做不好要问责,无法急于求成,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做好监管工作,在思想上,要有滴水的“愣劲”,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始终保持甘当铺垫、甘做绿叶的平常心,时刻不忘使命,只要有益于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的事,就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条道上走到底。在监管手段上,要有滴水的“钻劲”。兵无定式,水无常形,食品药品监管对象点多量大面广线长,千头万绪,十分繁杂,没有一成不变的监管模式和方法,需要学习水的灵动,博采众长,多方借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适时根据监管需要,不断变换更为有效的“穿石”手段,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抓落实上,要有滴水的“拼劲”。食品药品监管无小事,任何一项决策部署均与百姓息息相关,务必扫除“四风”和庸、懒、散问题,树立“滴水穿石”的担当意识、“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铆足拼劲,燃烧激情,切实在真抓落实、敢抓落实、善抓落实、抢抓落实、常抓落实上下深功夫。
启示三:要以滴水穿石的柔性促发展。水是天地至柔之物,然而滴水却能穿石,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典范。滴水的胜利,在于敢字当头。面对坚硬无比的顽石,柔情似水却没有丝毫的畏难,这与闽东的食品药业经济发展何其相似!我市食品药业经济龙头知名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关联性差、集群效应不够明显等问题突出,与厦门、泉州等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仍然是一只“弱鸟”。面对不足,需要迎难而上、敢拼会赢的精神。正如习总书记1988年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要提振精神,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我们应当看到,我市药业经济如今已从十余年前药监系统组建之初的产值1亿多元、排在全省倒数挤入了目前的全省前三,为“可以大干一番”奠定了基础。食品药业经济发展,需要水的柔性,总书记在书中多次提到,闽东地区硬环境不足,重点要在加强软环境建设上下功夫。虽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是质量监管部门,不是药业经济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但身当盛世理应不负盛世,立足职能帮促地方经济发展责无旁贷,一定要理顺监管与服务的辩证关系,改进帮促发展的方法措施,将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水平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总框架,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持之以恒,铁杵也能磨成针,一定能在建设“六新大宁德”大潮中找准位置,为闽东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5月18日第3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