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机构人员】

根据永定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永定县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永委〔2015〕12号),县农业局与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同时将原县经济贸易局承担的有关畜禽屠宰环节和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县农业局。整合后,县农业局(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统筹指导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强扶贫开发、督促指导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等,下设人秘股、综合股、计划财务股、政策法规股、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股、新农村建设股、产业推进股、市场与经济信息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股、科教外经股、扶贫开发股、种植业管理股、畜牧兽医股、饲料兽医管理股、渔业管理股、监察室等16个股室。下属农技站、经作站、土肥站、种子站、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植保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产品加工管理站、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水技站、区划办、农能办、农广校、食用菌站、农业执法大队、渔政大队、农业科学研究所等19个事业单位,有正式职工124人,其中公务员20人,参公19人,事业人员85人。下辖良种场、果林场、西溪农场、先锋烟场。

【精准扶贫】

2015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脱贫攻坚挂钩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准实施“九到户”政策:生产扶持到户脱贫一批,就业辅助到户脱贫一批,建房补助到户搬迁安置一批,就学资助到户帮助一批,医疗援助到户保障一批,生存救助到户兜底一批,科技帮扶到户带动一批,社会捐助到户扶持一批,挂钩帮扶到户扶持一批。推进“漫灌式”扶贫向“滴灌式”扶贫转变,推行“光伏发电+特色产业”等产业扶贫模式,采取小额信贷、“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培训、社会帮扶等措施,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实现精准脱贫1498户4724人,脱贫率27.3%。投入2500万元,完成1351户5500人的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整村推进第四轮25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省、市、区选派的党员干部累计争取项目资金6100多万元,实施各类民生项目288个,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实施脱贫攻坚的统一部署,永定区把金砂、合溪、堂堡、岐岭等4个贫困乡、52个贫困村作为重点进行脱贫攻坚。同时,按照“户主申报,村级初审,乡镇审核,区级复审”程序,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回头看”,并经各建制村公示后,将全区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310元(相当于2010年3000元不变价)的贫困人口3480户、11669人,全部录入国家、省信息网络,完成率100%。

实施造福工程  2015年,根据永定实际,按照自愿原则,对地处矿区危险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受灾区等自然村实施造福工程,其中革命基点村优先安排。全区申报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1351户55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980人,残疾户143户638人,计生户165户,革命基点村274户1162人;5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7个,其中省级集中安置示范区有湖山乡桂坪村上坪和峰市镇龙峰新村2个,市级集中安置示范区有大溪乡莒溪、太联村和合溪乡采地村湖洋里、岐岭乡八联村、城郊镇龙门村炉前等5个。

光伏电站扶贫  按照“贫困户自愿”原则,以引导贫困户和贫困村利用扶贫资金在自家屋顶或村部、小学屋顶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构建贫困群众和贫困村持续的收入渠道。据测算,以装机容量3千瓦光伏电站为例,成本2.4万元,贫困户可利用扶贫资金或通过扶贫小额贷款贴息等途径进行筹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装机容量3千瓦的光伏电站平均每月发电量在350千瓦时左右,如全额并入电网可获得发电每千瓦时1元补贴,每月收入350元。至年底,全区实施太阳能光伏扶贫发电项目的有堂堡乡寨下村、赛智村和大溪乡莒溪村、湖雷镇增瑞村和岐岭乡外坑村等5个贫困村,装机总容量230千瓦,有75户贫困户和5个贫困村参股建设太阳能光伏扶贫发电站。

【干部驻村挂钩】

2015年,永定区第四批驻村任职党员干部25人(其中省派6人、市派8人、区派11人)到2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自觉转换角色,主动融入农村,学习有关惠民惠农政策,理思路、谋发展,驻点村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推动驻点村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省、市、区三级下派干部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3800余万元(其中省派2061万元、市派1082万元、区派657万元),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92项(其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39项,改善生产生活项目113项,促进社会事业进步40项)。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投入298万元,新增经济作物面积934亩,新增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0个,新办农村经济实体64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47人次,新型农民培训422人次,建立农村致富创业基地13个。各驻点村生产发展势头良好,村民、村集体“造血”功能不断提高;改善生产生活项目投入2036万元,开展拆旧建新工程4处;全区硬化道路31公里,新建机耕路22公里;人饮工程投入200余万元,受益1.1万余人;全区道路亮化31公里,安装照明路灯386盏;农民公园绿地59处,公园绿地面积6342平方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投入1466万元,新建村部1座,改善或维修村部16座,新建村务公开栏10个,组织村主干业务培训197人次,发展党员35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8人;修建卫生诊所3所,新修建校舍投入398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2人合计9万元,慰问特殊群体404人43万余元。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