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东安村,位于建瓯市城东郊5公里处,下辖10个自然村,有700户,总人口2500人,设10个党小组,村党支部共有党员86名。东安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以推行“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活动载体,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一个传统水稻种植村转变成为农民收入丰厚,基础设施完善,村务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村财收入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被街道党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强班子,建机制,提升支部战斗力
多年以来,东安村党支部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标准,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紧抓住中国笋竹城建设这个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者。
一是强素质提能力。党支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坚持落实“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洗好“三盆水”,第一盆水洗脑,使头脑保持清醒,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第二盆水洗手,做到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事,明明白白做人;第三盆水洗脚,深入群众,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是建机制增合力。规范村级组织的运作方式。村党支部带领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围绕新农村建设,按照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评奖惩的“六步工作法”开展工作。采取“分工负责,分层落实,目标管理”等方式,引领村级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履行好各自职责,建立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代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事—会员,群团组织—委员—成员的分层落实网络,把保证党员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权利与实现工作目标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村里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三是讲民主促和谐。抓好村务公开,完善村级管理新机制。过去由于群众缺乏知情权,党群干群关系一度紧张,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对此,村两委领导班子以村务公开为突破口,狠抓民主管理,提高两委工作透明度,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方面,强化多种措施,确保村务公开落到实处。村里设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村两委每月都按照要求将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财务财产以及村民关心的其他重要事项,通过设立固定公开栏,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发放入户通知单、明白卡等不同形式,及时向村民公开,消除了误解,凝聚了民心。同时,还开通举报电话,设立意见箱,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提高群众参与意识,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在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全体村民选出的3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理财小组,全程参与村级管理和民主决策,进一步体现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村民自治原则,为本村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谋发展,惠民生,服务百姓办实事
一是围绕中心,抓落实。村党支部、村委会围绕服务中国笋竹城建设,狠抓中心工作落实,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成笋竹城C区1218亩的退地,E区530亩的丈量工作;松建高速征退地740多亩,完成房屋拆迁31户,全面交付使用。失地村民养老保险在碓后、苦芦、弓鱼、下窠、陶器厂五个村民小组807人中稳步推进。
二是环境建设,展新貌。东安新农村中心村建设818亩已完成新村规划及530亩征地工作,近几年,投资280万元道路硬化6300米,为九个小组安装路灯200盏,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修建一座占地7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健身场所,宽带入村率达100%,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投资40多万元在苦芦、桐源、下窠、陶器厂四个村民小组打深水井,改变了村民饮用地表水的历史。村容村貌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彻底改观。
三是改变观念,促增收。村党支部号召威信高、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建立示范基地,引领经济发展;号召全体党员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做好群众榜样;号召党员带头为群众搞服务、办实事,树立先锋形象。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和努力工作,目前,在党员叶性海带动下,共有60户村民种植葡萄120亩,年产值120万元;党员张小辉带动30户村民购买工地车加入笋竹城建设的队伍,户均增年纯收入2万元;党员徐建忠带动11户村民购买出租车、货车,组建了客货运队伍,户增年纯收入7万元;党员康德生新办万头养鸡场一个,年出栏2万只,产值15万元;党员邓泳带动9户创办千头养猪场三个,年出栏7000头,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抓载体,强管理,发挥作用树形象
一是创新活动拓思路。从党的“三会一课”制度入手,加强组织建设。扎实组织开展了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活动,分别设置了生产发展示范岗、乡风文明劝导岗、计划生育协管岗、社会治安维护岗、文体活动组织岗、村务公开监督岗、公益事业管理岗等岗位,为全村78名党员搭建了发挥作用的平台。除长期卧床不起等特殊原因不能定职责的党员以外,其他党员因人定岗、因特长设岗、因作用施岗,做到人人有担子、人人有岗位、人人有目标,党员全部上岗履责,每个党员分别确定出自己的争创目标,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任务,行动有效果,锻炼出了一支过得硬的党员队伍。
二是发展党员优结构。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是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党员整体作用发挥的症结所在。为进一步优化党员结构,补充新鲜血液,党支部将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创先争优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几年来,村党支部严格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全面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扩大民主,加强监督,切实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2007年以来,村党支部坚持从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中确定非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8人,女性2人,平均年龄33岁,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从而改善了党员队伍的年龄层次、文化结构。他们原来都是致富能手或在各业中成绩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人才,被接纳为党员后增添了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