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柘荣县扶贫志
审核: | 游昌银 方岩星 |
编纂: | 谢石群 |
柘荣县脱贫致富办公室
二○○六年七月·柘荣
目 录
大 事 记
1984年
3月12日,成立柘荣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林阿彩任组长,林道庆、吴马通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扶贫日常工作。
3月27-29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生产和扶持优抚对象勤劳致富工作会议,并传达贯彻落实地区扶贫工作会议精神。
1985年
是年,开展“双扶”(扶持贫困户和扶持优抚对象)工作,被列为“双扶”的有城郊、东源、宅中、黄柏、楮坪、英山等6个乡。全县拨款49.37万元,扶持2847户,扶持发展项目2个。
是年,经国务院批准,柘荣县被列为国定贫困县之一。
10月2-3日,县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会议,传达省政府召开的专员、市长、县长会议精神,部署“三年脱贫、五年摘帽、八年做贡献”措施。
年底,全县各乡镇干部和抽调县直机关部分干部下乡,深入农村开展调查贫困户,经过认真调查,反复落实,全县有6673户贫困户,27359个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民人口的37.4%。
1986年
年初,中共柘荣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实行县委常委、副县长挂一乡,联系一个(扶贫)点,县直各口挂乡、局挂村、乡驻村的扶贫挂钩制度,此后连年相继。
3月17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来柘视察工作,并对如何加强扶贫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3月,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派郑礼阔来柘,担任省驻柘荣县第一批扶贫工作队队长,兼任中共柘荣县委副书记。
4月5日,县长林阿彩前往崇安参加会议,向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汇报贫困县情况。
5月19日,柘荣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改称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和副书记兼任正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19人,下设办公室,县委副书记黄资林兼任办公室主任。
是年,发放赊销絮棉、棉布24000份(每人絮棉2公斤、棉布10米),发给9788户41907人。其中:鳏寡孤独1130户1862人986.5份,特困户(极贫户)1666户7384人6450份,贫困户5991户29039人13448.5份,优抚对象1001户3622人2115份,初步解决了贫困户“穿”的问题。
是年开始至1988年,中共福建省委和中共宁德地委先后派三批扶贫工作队共84人来柘协助指导扶贫工作,同时,福建省人民政府从1986年起每年给柘荣县减免公粮560032公斤。
1987年
3月21日,县召开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选举黄资林为县长,黄资林不再兼任扶贫办主任。
3月,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派省医药总公司副总经理林昌武来柘,担任省驻柘荣县第二批扶贫工作队队长,兼任中共柘荣县委副书记。
3月25日,经中共柘荣县委研究决定:福建省电子总公司计划处处长、省驻柘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翁果惠兼任闽东敷铜板厂党支部副书记,省人事局调配处处长、省驻柘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郑世铿兼任中共柘荣县城郊乡委员会副书记,省政法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共柘荣县英山乡委员会副书记,省财政厅监察处副处长周学颜兼任中共柘荣县东源乡委员会副书记,省电子工业学校副校长郑玉成兼任中共柘荣县楮坪乡委员会副书记,省二轻厅合作指导处副处长陈龙泉兼任中共柘荣县宅中乡委员会副书记,省医药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郑则强兼任柘荣县扶贫办副主任,省计委综合处副处长高铭兼任柘荣县经委副主任,省水电厅水电中心副主任游履中兼任柘荣县水利水电局副局长。
4月9日,经县委研究决定,李言明分管县扶贫工作,林培德任柘荣县扶贫办主任。
8月3-10日,由福建农学院园艺系、土化系师生组成的省“两送一献”小分队分成7组来柘,到各乡镇开展智力扶贫活动。
9月,柘荣县与屏南县进行对口扶贫工作检查。
9月19日,经县委研究决定:李继新、谢乃发为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专职副组长。
10月10日,柘荣县人大常委会任命林培德任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是年,国家开始发放扶贫贴息贷款,柘荣县订出“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相对集中、重点使用、项目挂钩、限期受益”的使用原则。
1988年
3月,中共福建省委派杨理正来柘,担任省驻柘荣县第三批扶贫工作队队长,兼任中共柘荣县委副书记。
3月9日,中共柘荣县委、县政府作出《一九八八年脱贫致富工作意见》,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5月25日,全县贫困户“建档立卡”检查验收暨扶贫工作会议在宅中乡召开,各乡(镇)长、县直有关部门领导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宅中乡政府乡长徐马忠作了工作汇报,中共柘荣县委书记陈星光,县委常委、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李言明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1989年
4月15日,县委、县政府作出《一九八九年脱贫致富工作意见》,指出了脱贫致富工作目标。
1990年
4月20日,县委、县政府作出《1990年脱贫致富工作意见》,确定了脱贫致富工作目标和任务。
11月14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省长贾庆林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柘调研,省委书记和省长对柘荣开展扶贫后的经济增长数都高于全省17个贫困县的增长水平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强调要把扶贫工作继续抓下去,坚持不懈地抓五年甚至十年。
1991年
是年,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被福建省老少边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领导小组授予(1986-1990年)扶贫工作先进集体,乍洋乡五蒲村农民郑邦德被授予脱贫致富先进个人。
1992年
6月,中共宁德地委书记陈增光、行署专员汤金华来柘调研,地区领导在充分肯定柘荣经济发展较快的同时,说柘荣的脱贫致富工作也是搞得好的,特别是观念的转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商品经济的意识不断增强。
1993年
5月22-23日,晋江市市长何锦龙带领市计委、财政局、企业等单位领导和部分企业家一行21人来柘考察(晋江市与柘荣县对口扶贫)。通过洽谈,决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何锦龙市长和柘荣县县长张林金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书》。期间,晋江市五星集体公司等7家企业,赠给我县教育基金2万元。
10月28日,国务院副秘书长陈兴礼,在宁德地区行署副专员张学清的陪同下来柘视察,陈兴礼对扶贫工作作了重要讲话。
1994年
4月,根据福建省脱贫办、省计委、省建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局、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省土地局《关于实施“造福”的通知》,按照通知精神,经县委研究决定,成立柘荣县造福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挂靠县扶贫办,开展造福工程工作。
8月19日,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柘荣县“八七”扶贫攻坚工作方案和下半年农业综合开发计划。
10月24-25日,国家经贸委副秘书长王桂珍一行4人,在省经贸委副主任赵觉荣、宁德地区行署副专员龚守栋陪同下来柘考察扶贫工作。
1995年
2月7日,中共宁德地委委员、宁德军分区司令员赵海雷代表地委行署,在县领导林坤华、李言明、吴传安陪同下,到乍洋、楮坪乡开展访贫问苦活动。
5月17日,县长张林金率领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赴扶贫对口市县晋江考察,落实省财政厅关于柘荣与晋江财政“结对子”计划。
1996年
7月21-22日,国家经贸委培训司助理巡视员王振田一行5人来柘,开展智力扶贫讲座,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听课。
7月25-30日,省政府副省长潘心城带领省财政厅、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等单位领导,在宁德地区行署专员汤金华陪同下来柘调研,冒雨到挂钩村——城郊乡梨坑村开展访贫问苦,指导扶贫工作。
10月21日,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石万鹏,在副省长施性谋陪同下来柘视察调研,柘荣县主要领导向石万鹏副主任汇报了柘荣县的经济工作和扶贫工作情况。
1997年
1月21日,中共宁德地委副书记陈济谋深入挂钩村——富溪镇花坪村以及其他村慰问贫困户,深入企业和学校慰问困难职工和困难教师。
2月6日10时20分(农历十二月廿九日),城关屿北路液化石油供应站爆炸,本办林培德受伤严重,县领导赶赴现场指导善后工作,林培德在当天晚上送往地区第一医院抢救。
3月12日,中共宁德地委副书记陈济谋来柘,深入富溪镇花坪村检查指导挂点贫困村工作。
6月6日,国家计委扶贫开发处副处长一行7人来柘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
8月10日,柘荣县政府召开国家审计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紧急会议。
10月31日,中共柘荣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扶贫攻坚暨农业综合开发会议,200多人参加,10名扶贫开发种养大户在会上发了言。
是年,柘荣县交通局被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扶贫攻坚先进集体,富溪镇前宅村农民张郑雄被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1998年
5月20日,受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委托,福州市人造板厂厂长吴亚一行4人,在县领导陪同下深入城郊乡梨坑村调查了解情况。
7月31-8月2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文麟、副省长潘心城、省政协副主席陈增光带领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在宁德地区行署专员汤金华的陪同下来柘,深入城郊乡梨坑村、宅中乡西坪村、双城镇青凤村调研,三位省领导对加强扶贫工作作了指导。
10月15日,国家经贸委扶贫工作组来柘检查指导扶贫挂钩工作。
12月29日,中共宁德地委副书记陈济谋第九次深入挂点贫困村——富溪镇花坪村调研。
1999年
1月25日,中共宁德地委副书记陈济谋、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林阿彩带领地区经委、人事局、教委、劳动局等单位领导,来柘开展“送温暖、解忧难、办实事”慰问活动。
2月4日,福建省扶贫挂钩单位考察一行在省科委纪检组长、党组成员林万金带领下来柘调研。
6月7日,国家经贸委来宁德地区行署挂职的专员助理杨国盛、副秘书长许科敏,代表国家经贸委来柘调查了解1995年以来国家经贸委挂钩扶贫拨款使用情况及扶贫效果。
6月11日,楮坪乡洪坑村后山发现一较大的山体裂缝,宁德地区行署副秘书长、地区扶贫办主任郑铅仔、地区水电局局长卢森钦带领地质队专家,前来察看并研究对策。
6月12日,柘荣县主要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前往楮坪乡洪坑村指导抢险抗灾工作,规划新村建设,并给予列入“造福工程”项目。
6月24日,全县“为洪坑抢险安置献爱心”捐款仪式在县宾馆会场举行。嗣后,把洪坑村居住在危险地带搬迁到洪坑龙岗坪建新村,实施造福工程。
6月26日,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带领省直有关单位负责人来柘调研,深入造福工程点、学校、医院等单位检查工作。
7月15-16日,副省长潘心城带领省科委、省邮电局等领导和闽侯县县长,在宁德地区副专员郑民生的陪同下来柘调研,深入扶贫挂点村城郊乡梨坑村和东源乡完店村检查指导工作,看望残疾女青年谢夏金,了解一中、二中、三中、机关幼儿园及城郊乡前山村“人参果”种植基地等。
11月26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刘晋一行来柘开展扶贫调研。
12月24日晚8点许,英山乡熊状村发生火灾,烧毁民房3座,县领导亲临现场,看望灾民和指导救灾工作。26日县扶贫办领导3人前往熊状村慰问灾民,并给慰问金2000元。
2000年
3月10日,福建省扶贫工作队与柘荣县科协联合举办太子参高产栽培和叶斑病防治培训班,80多人参加。
6月27-28日,福建省政府副省长潘心城,在宁德地区行署副专员郑民生的陪同下来柘调研,走访洪坑村造福工程、双城镇青凤村、县实验幼儿园、前山小学等,并就柘荣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7月6日,县主要领导和应邀前来的本籍人士、上海文化花园集团总裁吴国海,与青凤村(原青岚面村)移民代表座谈,共商青凤村发展大计,决定由吴国海、县扶贫办、双城镇政府集资25万元成立扶贫基金。
8月12日,宁德地区全区扶贫办主任会议在柘荣召开,会议由地区行署副秘书长、地区扶贫办主任郑铅仔主持,各县(市)扶贫办主任、办公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县(市)扶贫办主任作了工作汇报,交流了工作经验。
2001年
1月3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富溪、楮坪等乡镇调研,开展“送温暖、促发展”活动。慰问探望“二女户”、老党员、老村干、贫困户。
4月1日,闽侯县副县长黄小英带领闽侯县山海协作考察团来柘考察。
6月26日,中共柘荣县委书记唐颐带领有关人员,深入乍洋、东源乡调研,看望慰问老党员、老村干、独生子女户、贫困户等。
8月16日,柘荣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林培德不再担任县扶贫办主任,县扶贫办主任由县老区办主任郑启在兼任。
10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农办副主任(原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来柘调研,柘荣县人民政府县长周秋琦主持召开了扶贫工作座谈会,参会的有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会上,县长周秋琦向林月婵做了工作汇报。
11月,中共柘荣县委、柘荣县人民政府被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八七扶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共柘荣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吴传安,中共乍洋乡前楼村支部书记郑作海被授予“八七扶贫攻坚”先进个人。
11月2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吴传安召集各乡镇及县扶贫办等单位负责人,研究扶贫工作。
2002年
1月18日,中共宁德市委常委、宁德军分区司令员王建国带领市直有关部门来柘访贫问苦。
8月23日,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丛林带领调研组来柘,深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乍洋乡凤里村、宅中乡坑坪村开展挂点村扶贫帮困活动。
9月24日,市政协副主席余上富一行在县长周秋琦、县政协主席游丹清的陪同下,到东源乡山场村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开展挂点帮扶调研。
10月31日,中共宁德市委书记陈少勇、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张立先、副市长郑民生带领市民政、交通、金融等部门负责人来柘调研,先后深入城郊乡坑里村、陈少勇书记的扶贫开发挂点村(黄柏乡陈家山村)送温暖,办实事。
2003年
1月19日,常务副县长吴传安带领县政府办口各单位负责人到黄柏乡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
1月22日,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吴青田带领省计委、省财政厅等部门领导,在市领导陈应辉的陪同下来柘调研。先后到东源乡鸳鸯头村、绸岭村访贫问苦。
5月23日,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楮坪乡官丹岗自然村“造福工程”搬迁工作事宜。
7月9日,中共宁德市委书记陈少勇来柘,在县主要领导陪同下,深入黄柏乡陈家山村访贫问苦和指导工作。
8月12日,副县长黄建龙、吴松光、谢敏光带领县扶贫办、水利局、建设局等部门负责人,深入楮坪官丹岗造福工程点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
9月1日,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黄柏乡蒲头村易滑坡山体险情造福工程搬迁事宜。会议议定将该村列入2004年县政府造福工程补助项目。
12月20日,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守箴、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雷春美带领福州市晋安区、闽侯县领导以及企业家来柘开展山海协作对口帮扶活动。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福州市晋安区对口帮扶柘荣县,晋安区将在帮扶期间,每年支持柘荣县50万元。
是年,柘荣县扶贫办被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授予2003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
2004年
1月14日,中共宁德市委书记深入陈少勇来柘,在县长许青云陪同下,深入挂钩村黄柏乡陈家山村调研。
1月16日,宁德军分区司令员王建国来柘,到挂钩村富溪镇岭后村慰问贫困户。
1月18-19日,省科技厅副厅长丛林来柘,在副县长林武陪同下,深入挂钩村乍洋乡凤里村、宅中乡坑坪村调研、慰问。
2月9日,郑启在调动,任中共柘荣县委农办主任,不再兼任县扶贫办主任,县扶贫办由县老区办主任丁镇标兼管。
2月16日,柘荣县政府副县长谢敏光在县国土资源局会议室主持召开2004年造福工程新迁地址选址碰头会,县扶贫办、建设局各2人,县国土资源局3人参加会议。
3月6日,柘荣县政府副县长谢敏光带领县老区办、扶贫办、水利局负责人和黄柏乡领导深入黄柏乡蒲头村调研,同时开展落实造福工程、春修水利项目,并走访贫困户活动。
3月16日,宁德市老区办副主任郞华安,带领市造福工程检查组来柘,深入黄柏乡蒲头、楮坪官丹岗、城郊福基岗等村检查造福工程和指导工作。
3月29-30日,福建省政府副省长刘德章带领省直有关部门和宁德市领导来柘调研,刘德章对加强扶贫工作作了重要讲话。
6月底,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下派林柏英、李坚义、陈虔和中共宁德市委组织部下派胡宁、吴景星、戴华等6人,担任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7月8日,中共福建省委农办处长阎建安、副处长何玉秀、林伯英和省科技厅、宁德市科技局领导来柘,深入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城郊乡熊透村、乍洋乡凤里村和宅中乡坑坪村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
7月15日,中共福建省委农办主任徐登峰前往熊透村检查扶贫开发工作,中共柘荣县委、县政府领导向徐登峰主任作了工作汇报。
8月3日,柘荣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游昌银同志任柘荣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主任科员、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8月25日,第18号“艾利”台风过境,日降雨量达480毫米,黄柏乡蒲头村民房被泥石流压倒2座,受灾20户86人;楮坪乡官丹岗自然村民房被压倒5座,受灾11户48人。灾后,柘荣县扶贫办帮助以上两个村重建家园,实施造福工程。
9月27日,副县长林武主持召开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工作暨扶贫工作会议,县领导王鼎秦、谢敏光、省市6个下派干部、各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县直有关部门共38人参加了会议。
是年,柘荣县扶贫办被中共宁德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2004年度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又被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授予“2002-2004年度联合办学先进集体”称号。
2005年
2月3日,经县委常委研究决定调整充实柘荣县造福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中共柘荣县委副书记、县纪检委书记王鼎秦任组长,副县长林武任常务副组长,县扶贫办主任游昌银任副组长兼任造福工程办主任。
4月3日,中共柘荣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20多人,在东源乡政府会议室召开2005年造福工程专题会议。会议决定,选择东源岚下洋做为2005年造福工程新迁地址,把居住在“老、少、边远”山村和山体易滑坡的险情村的农户搬迁到岚下洋实施造福工程,集中建新村。当年任务100户400人,其项目由县扶贫办主管、县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协办,东源乡政府负责实施。
11月1-2日,中共福建省委农办和宁德市农办造福工程工作检查组一行4人来柘,深入东源岚下洋、城郊熊透村检查造福工程实施情况。经检查,东源岚下洋是宁德市全市九个县(市、区)规模最大的造福工程点。
概 述
柘荣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位于闽东山区,介东经119°43′-120°04′、北纬27°05′-27°19′之间,东邻福鼎,西接福安,南临霞浦,北与浙江泰顺毗连。柘荣属于闽东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1934-1937),中共党组织在这里开辟新苏区,并成立中共霞鼎泰县委和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战绩辉煌,柘荣人民对革命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采取扶建措施和拨款支持老区人民重建家园,发展生产。但由于受到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前进中有徘徊,发展中有停滞,历尽沧桑,屡遭挫折,直到80年代还处在贫困落后的状态。所以,柘荣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定贫困县。
第一章 贫困状况
第一节 贫困乡村
1985年开展扶贫工作,当时全县有6个省定贫困乡(城郊、东源、黄柏、宅中、楮坪、英山),46个贫困村(城郊乡的南岔、长坑、梨坑、熊透、仙山,乍洋乡的桥岭、留水、柯岭、宝鉴宅、水碓,东源乡的岚垱、上坭、桃坑、青岚面(王家山)、绸岭、完店,富溪镇的北岭、叶山、东山、东溪、横龙坑,黄柏乡的沙坑里、蒲洋、软岭、山后、高峰、上楼,宅中乡的坑坪、山竹坑、坪坑、西坪、蔡山,楮坪乡的石咸、秀家宅、茶湾、湾里、洋坪、社坪,英山乡的王社、岗后坪、何家山、李家山、岭头、熊状、官安、桦岭)。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柘荣仍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定贫困县。1996年底,摘掉国定贫困县和6个省定贫困乡帽子。但由于柘荣县底子薄,与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2001年,柘荣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20个欠发达县之一。到2005年底,全县尚有29个贫困村:双城镇青凤村(原东源乡青岚面村移民到城关的新建村),城郊乡南岔、梨坑村,乍洋乡桥岭、留水、宝鉴宅、水碓村,东源乡绸岭、王家山、上坭、桃坑、岚中村,富溪镇叶山、东溪村,黄柏乡上黄柏、软岭、上楼、山后村,宅中乡山竹坑、西坪、蔡山村,楮坪乡石咸、秀家宅、茶湾、湾里村,英山乡李家山、岗后坪、桦岭、王社村。
第二节 贫困人口
1991年,柘荣县农村贫困户有1495户,占农业户数7.54%,比1986年6673户减少5178户。贫困人口6152人,占农业人口7.76%,比1986年27359人减少21207人。到2005年底,全县尚有贫困户315户(不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户和五保户1074户),贫困人口1296人。
柘荣县农村历年脱贫情况一览表
年度 | 贫困 户数 | 贫困 人口 | 当年脱贫 | 当年返贫 | ||
户数 | 人口 | 户数 | 人口 | |||
1986 | 6673 | 27359 | 1616 | 6745 | ||
1987 | 5057 | 20614 | 2049 | 8536 | 235 | 986 |
1988 | 3243 | 13064 | 2116 | 8860 | 302 | 1310 |
1989 | 1991 | 7804 | 1535 | 6280 | 283 | 1020 |
1990 | 1769 | 7180 | 417 | 1458 | 195 | 834 |
1991 | 1495 | 6152 | 447 | 1723 | 173 | 695 |
1992 | 1314 | 5464 | 274 | 1090 | 93 | 402 |
1993 | 1256 | 5226 | 160 | 656 | 102 | 418 |
1994 | 1599 | 6473 | 110 | 500 | 453 | 1747 |
1995 | 1016 | 3595 | 858 | 4035 | 275 | 1157 |
1996 | 522 | 2174 | 976 | 3230 | 432 | 1809 |
1997 | 603 | 2562 | 244 | 1027 | 325 | 1415 |
1998 | 480 | 2028 | 325 | 1430 | 202 | 896 |
1999 | 443 | 1935 | 245 | 1021 | 208 | 931 |
2000 | 510 | 2008 | 317 | 1512 | 384 | 1585 |
2001 | 486 | 1973 | 399 | 1535 | 375 | 1500 |
2002 | 395 | 1576 | 797 | 2969 | 706 | 2572 |
2003 | 355 | 1430 | 350 | 1414 | 310 | 1268 |
2004 | 327 | 1316 | 414 | 1679 | 386 | 1565 |
2005 | 315 | 1296 | 215 | 856 | 203 | 836 |
造福工程完成任务统计表
年度 | 省、地下 | 实际完成 | 实施情况 | |||
户数 | 人口 | 乡镇 | 村 | 自然村 | ||
1994 | 400 | 88 | 460 | 5 | 6 | 9 |
1995 | 600 | 141 | 626 | 6 | 11 | 12 |
1996 | 750 | 159 | 750 | 6 | 9 | 15 |
1997 | 600 | 131 | 625 | 6 | 11 | 12 |
1998 | 300 | 91 | 395 | 6 | 7 | 10 |
1999 | 400 | 110 | 450 | 6 | 7 | 12 |
2000 | 500 | 200 | 800 | 6 | 8 | 9 |
2001 | 500 | 140 | 577 | 6 | 8 | 12 |
2002 | 460 | 124 | 540 | 6 | 7 | 10 |
2003 | 430 | 120 | 500 | 5 | 6 | 13 |
2004 | 640 | 157 | 646 | 6 | 7 | 11 |
2005 | 640 | 200 | 800 | 8 | 36 | 45 |
合计 | 6220 | 1661 | 7189 |
第二章 扶持措施
第一节 挂钩帮扶
柘荣县属全国592个、全省8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八七”扶贫攻坚(到1993年底,全国有8000万贫困人口,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4-2000年,用7年的时间消除8000万人的绝对贫困)期间,按照中央部署,省委、省政府决定,由省计划委员会、省人事厅、省二轻厅(二轻工业总公司)与柘荣县挂钩帮扶,省计委挂钩黄柏乡和宅中乡,省人事厅挂钩城郊乡和东源乡,省二轻厅挂钩楮坪乡和英山乡。同时省直三个单位选派干部到县挂职扶贫,省计委选派许占杰、林平到黄柏乡、宅中乡,省人事厅选派梁熙、林峰到城郊、东源乡,省二轻厅选派林瑞景、杨国盛到楮坪乡、英山乡。以上6人到柘荣县6个贫困乡挂职扶贫,担任乡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长。在此期间,他们深入扶贫工作第一线,选择脱贫项目,开展科技培训,向上级申报项目和要求补助资金,争取各类资金566万元,扶持改造和新建基础设备项目42个。宅中乡修建了从宅中至蔡山、蔡山至西坪公路2条长达23公里。省计委干部林平又在宅中乡西坪村拓宽改造村街道,通过拓宽改造,西坪街宽达8米,长达100多米,同时在西坪村建有线电视差转台1个。省计委干部许占杰在黄柏乡菖蒲洋、陈家山、下坪等村建造自来水站7个,受益群众达4200人,修建村级公路3条18.3公里。省人事厅干部梁熙在城郊乡挂职,从省人事厅争取回资金10万元用于金钟水电站和部分贫困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省人事厅干部个人捐资1万元支持黄柏乡蒲洋“希望小学”建设。
1997-1998年,中共宁德地委、宁德地区行署采取了地直单位与贫困县的乡、村、户扶贫挂钩帮扶措施,地直单位与柘荣县挂钩的共有12个(中共宁德地委办公室、信访局、中共宁德地委党史研究室、机要局、政策研究室、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地区旅游局、机关事物管理局、地区供销社、宁德人寿保险公司、工商银行宁德分行、宁德兴业银行)。同时,地直12个单位派58个干部到我县与农村116户贫困户挂钩帮扶(每人挂2户)。地直单位分期分批深入我县农村,走访贫困户,开展访分问苦活动,给每个贫困户扶持资金1000元发展种养业生产。通过挂钩帮扶,多数贫困户都脱了贫。
中共柘荣县委、县政府采取了扶贫挂钩的帮扶措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县副处级以上领导每人挂钩一个贫困村,做为县领导的挂钩点。12年来,支持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解决“五通”(通自来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视)问题,投入资金4200万元,通自来水的有102个村,通电村达100%,通公路112个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村亦达100%。同时,支持挂钩村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1年的676元增加到2005年3551元。此外,又实行“口挂乡、局挂村、副科级以上干部挂钩贫困户”的扶贫挂钩制度,全县9个口,分别挂9个乡(镇),每个局级单位挂1个村。12年来,各局支持挂钩村发展种养业生产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036万元。每年有300多个副局级以上干部与贫困户挂钩帮扶结对子,每人挂一户或两户,进行“一帮一”或“一帮二”的扶持,副科以上干部经常深入农村,开展访贫问苦,并给贫困户送科技、送信息、送资金活动,给贫困户扶持资金180万元。通过挂钩帮扶,大多数贫困农民都脱了贫。
第二节 整村推进
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意见和《关于做好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挂钩帮扶的通知》精神,2002年省里确定全省207个村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柘荣县有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3个(城郊乡熊透村、乍洋乡凤里村、宅中乡坑坪村),由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给以上3个重点村挂钩帮扶,省委农办挂钩熊透村,省科技厅挂钩凤里村和坑坪村。同时,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确定全市28个村做为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柘荣县有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3个(东源乡山场村、富溪镇岭后村、黄柏乡陈家山村),由市领导和市直单位给予挂钩帮扶。中共宁德市市委书记陈少勇挂钩陈家山村,宁德军分区司令员和宁德市政协副主席余上富分别挂钩岭后村和山场村。省、市领导和挂钩单位经常深入挂钩村调查研究,与县、乡、村干部和村民们促膝谈心,共商工作大计,慰问贫困户,给贫困户发放慰问金,给贫困学生支持助学金。2002-2005年,共慰问贫困户、老村干、老党员等230人次,发放慰问金9.6万元,支持贫困学生21人入学,给贫困生补助助学金3.6万元。2004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中共宁德市委组织部从省、市直机关选派6名干部到柘荣县6个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挂职,担任重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省农办林伯英下派熊透村,省科技厅李坚义、陈虔分别下派凤里村和坑坪村,宁德市方志委胡宁下派岭后村,市公路局戴华下派陈家山村,市中级人民法院吴景星下派山场村。下派干部驻村后,在省直单位和市领导的支持下,6个重点村掀起扶贫开发高潮,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修道路,建学校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二是发展种养业生产(详见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和第四章《扶持生产》等章节。
第三章 造福工程建设
1994年,福建省老、少、边、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计划委员会、省建设委员会、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水利水电厅、省交通厅和省土地管理局(闽脱办[1994]06号)联合发出《关于实施“造福工程”的通知》,翌年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造福工程”工作》的文件,此后连年相继。随着机构的改革,2005年,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财政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省建设厅、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林业厅又联合发出《关于继续实施“造福工程”的通知》(闽委农办[2005]59号),据此,柘荣县自1994年开始,将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居住零星分散的边远偏僻自然村的贫困农户以及居住在易滑坡险情村的群众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建新村。至2005年的12年中,省、市(地区)财政和有关部门给柘荣县补助造福工程资金共305万元。同时,县、乡、村的配套资金(含土地无偿提供等)260万元,搬迁户自筹7600万元,三项共计8165万元。12年来,全县共搬迁1661户7189人,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6220人的搬迁任务。其中,规模较大的工程点有7个:城郊乡坑里村,将原坑里的里洋、前岚、河洋、尖岭下等自然村搬迁到外洋建新村,共建102户,搬迁460人。乍洋乡石山村将洋中店、浿头、岙里、洋厝基、湖浿、宫坪等自然村110户486人集中搬迁到石山洋中店北侧建新村,并做好规划设计,中间规划街道一条,宽16米,长150米,沿街有理发店、副食品店、杂货店等60多间。乍洋乡前楼村将沙定、金交椅、游厝、岭口等自然村集中搬迁到主村前楼南侧建新村,由县城乡规划设计室统一设计,新村建有街道3条,主街道宽16米,已搬迁96户412人。东源乡山岭村,主村岭头后门山出现裂缝,属于易滑坡的险情村,1997年搬迁到东源长洋头(东源乡政府东侧,包括打石坑村原搬迁到长洋头),共搬迁78户322人,以上两个自然村属于整村搬迁。此外,还有黄柏乡蒲头村滑坡险情村搬迁到芜中、楮坪官丹岗搬迁到岗坪,楮坪下连洋等村搬迁到楮坪洋建新村。
第四章 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3-2005年,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在省直挂钩单位和市领导以及市直挂钩单位的支持下,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城郊乡熊透村,建造里洋自来水站一个,受益17户83人;安装主村路灯43盏;建老年人造福工程1座(8幢),安置7个孤寡老人,使这些人得到安居;修建防洪堤一条。乍洋乡凤里村,修复水利3条长达1400米,修建桥梁2座,建造自来水蓄水池防护盖14个,安装延坵里自然村有线电视差转台1台,受益19户82人,硬化村道(水泥路)1条,从留水接线至凤里11公里,总投资322万元,其中省科学技术厅和重点村项目资金支持解决109万元,其余由省、县给予补助,村内通路硬化2314平方米。宅中乡坑坪村,硬化村道4.3公里,总投资12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投入40万元,建村卫生所、阅览室、文化室、计划生育服务站等综合楼1座,建茶叶加工厂1座。黄柏乡陈家山村,硬化村道从陈家山岔门接线至村里2.4公里,投入资金40万元铺设村里水泥路600平方米,建村委楼一座。富溪镇岭后村,建造自然水来1个,解决了三个自然村饮水困难问题,受益1202户411人;硬化村道从富黄公路龙坑接线至岭后5公里,投入资金78.5万元,其中重点村项目资金投入18.5万元,建防火蓄水池1个,建文化、技术交流活动场所1座。东源乡山场村,建村委办公楼1座,修复自来水站1个、水利1条,建造防火蓄水池1个,建文化、技术交流活动中心一所,硬化村道0.5公里。县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13个,由县副处级以上领导给予挂钩帮扶,村道硬化36公里,建自来水站3个,兴修水利20条,修学校、村委楼5座,总投资860万元。
第五章 扶持生产
第一节 扶持发展多种经营
为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福建省脱贫办、省财政厅从扶贫开发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贫困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多种经营生产项目。1991-2005年,省脱贫办、省农办、省财政厅补助给柘荣县发展多种经营资金163万元。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柘荣县结合当地实际,扶持发展中药材生产5000亩,开发茶园6000亩、雷竹3000亩,扶持种植早季蘑菇500万平方尺,开发太子参种苗基地1000亩。通过扶持,加快了柘荣县农村多种经营项目开发步伐,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 扶贫专项贷款与贴息贷款
为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1991-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投向柘荣县各项扶贫专项贷款1994万元,其中人民银行专项贷款993万元,农业银行专项贷款851万元,农业发展银行专项贷款150万元,主要投向工业企业、乡镇企业和部分农业生产项目。1991-2005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投向柘荣县的扶贫贴息贷款4658万元,由中央财政、地方省级财政给贷款单位贴息,年贴息率在3%-3.6%左右,贴息期2-3年。柘荣县的扶贫贴息贷款主要投向龙溪三级电站、青岚引水工程、榴坪电站、金钟电站和部分工业企业、乡镇企业以及部分农业生产(包括种茶、果)。通过扶贫贴息贷款的扶持,加快了柘荣县的经济发展步伐。
第三节 小额信贷扶持生产
小额信贷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村范围内推行的一种扶贫到户的新形式。福建省从1996年开始,先后在全省34个县(市)开展小额信贷工作。1997-2001年,福建省脱贫办、宁德市脱贫办给柘荣县下达小额信贷资金215万元。柘荣县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将小额信贷投向农村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2002-2005年,宁德市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中国农业银行宁德分行和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宁德办事处下达给柘荣县小额信贷516万元,并给贴息,年贴息一般以3%-4%之间。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柘荣县农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的营业所相继撤销,其业务并入信用社。2002-2005这四年,柘荣县的小额信贷由县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各分社发放给农村贫困户、低收入农户,以及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发展生产,共贷给农户18200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580万元,相当部分贫困农民通过小额信贷解决了温饱问题。
第四节 扶贫开发重点项目
1997-2000年,福建省脱贫办从扶贫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原国定贫困县和经济欠发达县发展生产,作为扶贫开发重点项目。1997-1998年,省脱贫办支持柘荣县扶贫开发重点项目资金每年75万元,计150万元。1999年30万元,2000年67万元,4年共计247万元。柘荣县按照省主管部门的通知精神,先后开发了早季蘑菇600万平方尺,乌龙减肥茶600亩,垦复毛竹1万亩,种植雷竹2000亩,铺灌水泥路12公里以及修复水利26条(处)。
第五节 财政科技扶贫项目
为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生产,2000-2003年,福建省脱贫办、省农办、省财政厅下达给柘荣县财政科技扶贫项目资金77万元,其中2000年25万元、2001年12万元、2002-2003年每年20万元。柘荣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坚持资金随项目的原则,把财政科技扶贫资金下达给项目实施单位,先后下达给英山、楮坪、乍洋和黄柏乡政府开发蘑菇、中药材种苗等基地。英山乡政府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做蘑菇原料,2000-2002年共种植蘑菇200万平方尺,产值600万元,同时开发中药材种苗基地200亩。乍洋乡政府采用空调种植蘑菇,在菇棚内用空调调节温度试种蘑菇获得成功,每平方尺比一般种植增加产值1元左右。2001-2002年,乍洋乡政府种植空调蘑菇120万平方尺,产值430万元。财政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六章 科技扶贫
第一节 科技培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脱贫致富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为了围绕支柱产业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需要,柘荣县脱贫致富办公室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输送农民技术员进农函大学习。1991-2005年,县脱贫办与县农业办公室、县农业局、县茶技中心、县妇联、县科协和乡镇联合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96期1.86万人(次)。主要课题是优质高产茶叶、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反季节蘑菇等栽培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等科目。同时输送宁德市农业学校参加劳动技能培训460人和参加农函大学习的学员360人。科技培训打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使每个受训者增强了科技兴农意识。现在,每个农户家庭都能掌握2-3门的农业实用技术,每20户都有一个农技员。
第二节 科技兴农
为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实行以智取胜。15年来,柘荣县脱贫办把引进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两高一优”新品种作为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的一大举措,先后引进有机乌龙茶、安溪“铁观音”、安溪“乌龙茶”和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闽科1号”、“闽科2号”等高优茶叶新品种以及开发反季节蘑菇等生产项目获得成功。2003-2005年,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熊透、凤里、坑坪)引进“乌龙茶”和“闽科1、2号”在当地种植计436亩,其中熊透村种植安溪“乌龙茶”200亩,凤里村和坑坪村种植“闽科1号、2号”236亩。乍洋乡前楼村种植有机乌龙茶500亩,其茶叶高产优质,由长乐市客商进入该村建厂房加工销售,形成了公司+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东源乡鸳鸯头村海拔980米,该村利用高山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早季节蘑菇生产,全村仅48户人家,户户种植反季节(早季)蘑菇每年60万左右平方尺。7月份种植,9月份上市,产品畅销浙江、上海等地,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由于产品提前上市,价格较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楼、凤里、坑坪、鸳鸯头村相当部分贫困农民靠种植新品种茶叶和反季节蘑菇脱了贫,有的甚至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采取科技扶贫措施,实行以智取胜获得成功。
第七章 医疗义诊
1998-2000年,由柘荣县人大常委会或政协柘荣县委员会领导带领县脱贫办、县卫生局、县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深入贫困村,为贫困村农民开展医疗义诊活动。3年共巡回医疗义诊2100人(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诊效果。
第八章 机构与管理
第一节 机构成立
1986年成立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中共柘荣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扶贫开发的日常工作。
1994年,根据福建省老、少、边、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计划委员会、省建设委员会、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水利水电厅、省交通厅和省土地管理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造福工程”的通知》(闽脱办[1994]06号),根据《通知》精神,成立柘荣县造福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谢兴旺任组长。因人事变动,2005年2月3日,经中共柘荣县委常委研究,决定调整充实柘荣县造福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王鼎秦任组长,副县长林武任常务副组长,县脱贫办主任游昌银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县脱贫办),负责全县居住在生产生活极端恶劣、居住零星分散的边远偏僻自然村的贫困群众,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实施造福工程建新村。
为了加强扶贫联保小额贷款管理工作,1998年5月6日,成立柘荣县联保小额贷款领导小组,常务副县长吴传安任组长,县脱贫办主任林培德、县妇联主席林建华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县脱贫办),办公室会同县农业银行、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负责全县农村贫困户、低收入农户的联保小额贷款对象、发放贷款、回收贷款等工作。
第二节 主要职能
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柘荣县联保小额贷款领导小组办公室、柘荣县造福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中共柘荣县委、柘荣县人民政府主管全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工作的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1、负责扶贫资金的分配与管理,扶持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2、协同有关部门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3、负责落实需搬迁人口,主管造福工程项目;4、负责扶贫开发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5、调查研究综合情况,制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规划,协调检查、督促各项脱贫致富计划的执行和落实;6、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贫困地区专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7、承办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三节 内设机构
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设扶贫开发股机构一个,为县委、县政府草拟脱贫规划的工作意见,督办落实扶贫政策措施和领导批示件,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造福工程”,申报扶贫开发项目(包括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小额信贷资金),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技术员培训,扶持贫困乡、村、户发展多种经营,改善基础设施,帮助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搞好扶贫开发,落实扶贫挂钩帮扶工作,综合协调、检查、督促各职能部门的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督促有关扶贫资金的使用。
第四节 机构改革
1997年3月9日,柘荣县第一轮县级党政机构改革,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议事协调办事机构,与柘荣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2年8月17日,柘荣县第二轮党政机构改革,柘荣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与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为一个机构(对外增挂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由于扶贫工作需要,两轮县级党政机构改革,柘荣县脱贫办实行独立办公,并配专职或兼职主任。
第五节 人事变动
1986年1月,成立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中共柘荣县委副书记黄资林兼任办公室主任,林培德、林石金任办公室副主任。1987年4月,黄资林不再兼任主任,由林培德任主任。2001年8月,林培德任主任科员,柘荣县脱贫办主任由县老区办主任郑启在兼任。2004年2月,郑启在调动,县脱贫办工作由县老区办主任丁镇标兼管。2004年8月,柘荣县人民政府任命游昌银同志任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随着柘荣县人民政府的换届和人事变动等,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历经更迭。
柘荣县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更迭表
姓 名 | 性别 | 籍 贯 | 职务 | 任职时间 | 备注 |
黄资林 | 男 | 福建长乐 | 主任 | 1986.1-1987.4 | 县委副书记兼任 |
林培德 | 男 | 福建福州 | 副主任 主任 主任科员 正科级干部 | 1986.3-1987.4 1987.4-2001.8 2001.8-2002.8 2002.8-2005.3 | |
郑则强 | 男 | 福建福州 | 副主任 | 1986.3-1987.3 | 省医药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兼任 |
郑启在 | 男 | 福建柘荣 | 主任 | 2001.8-2004.2 | 县老区办主任兼任 |
丁镇标 | 男 | 江苏射阳 | 主任 | 2004.2-2004.8 | 县老区办主任兼管 |
游昌银 | 男 | 福建柘荣 | 主任 | 2004.8- | |
林石金 | 男 | 福建柘荣 | 副主任 | 1986.3-1990.10 | |
袁启敏 | 男 | 福建柘荣 | 副主任 | 1992.8-2003.8 | |
谢石群 | 男 | 福建柘荣 | 副主任 主任科员 | 1993.8-2005.11 2005.11- | |
方岩星 | 男 | 福建柘荣 | 副主任 | 2006.5- |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