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从宁化县城出发,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便可到达城郊乡雷陑村。在村后偏僻的山垄间,有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池塘,全用塑料网罩着,觅食的泥鳅不时翻腾出阵阵水花。宁化县卫华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龚福生不时出现在池塘边,巡视、喂食,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返乡创业养泥鳅
龚福生今年54岁,宁化县翠江镇红卫村村民。因父亲肢残、母亲体弱多病,他家境一向贫寒,2014 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天上斑鸠,地上泥鳅”,泥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称为“水中人参”,市场上供不应求。2016年2月,龚福生在南平一家泥鳅养殖基地担任饲养员,逐渐掌握了养殖泥鳅的技术。他从中嗅到商机,认为泥鳅抗病能力强、不挑食、易饲养,泥鳅养殖项目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家乡的田地、水源、阳光等自然条件很适合泥鳅养殖。
思路决定出路。2016年8月,龚福生辞职后回到家乡。经过多次实地察看,他在城郊乡雷陑村找到一片适合养殖泥鳅的低洼地。“泥鳅属杂食性动物,但对环境比较挑剔,需选择土地肥沃、水中浮游生物多的地方。”龚福生说。
面对资金紧张难题,翠江镇挂职副书记李华为龚福生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并指导他申请省级和中央财政扶贫资金8000余元。2016年10月,龚福生投资25万元,将低洼荒地改建成泥鳅养殖场,建起首批12亩的标准养鳅池。经过2个多月的开挖、消毒、净池后,当年12月,他引进首批200万尾台湾泥鳅苗,正式投放养殖。
生态科学养泥鳅
养泥鳅是个技术活,大密度生态养殖泥鳅,关键在于把握好水温和pH值,特别是水温要适中。如果养殖用水不达标,饲料的配方不合适,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就易导致泥鳅烂嘴、白头、白尾甚至死亡。
龚福生将水草种植与泥鳅养殖相结合,在池塘中预留高地种植水草,泥鳅以水草种子、益虫及其卵粒为食,高温季节水草又能为泥鳅提供遮阳条件。按照无公害养殖生产流程,他给泥鳅投放高蛋白富含脂肪的优质动物性饲料,并适量搭配菜叶、米糠、豆渣和玉米粉等植物性饲料。
养殖伊始,由于缺少独立运行的实战经验,养殖用水不达标,导致泥鳅大量死亡,逃跑的不少,被鸟和蛇吃掉的也不少。龚福生没有气馁,积极汲取经验教训,将山泉水引入泥鳅池,培育藻类植物,定期给水消毒增氧,对田埂进行硬化和加高,用塑料网结成天网,防鸟防蛇防泥鳅逃跑。
养殖场一年养殖泥鳅两季,每季亩产量1000公斤左右。2017年5月,龚福生养殖的首批1万多公斤泥鳅正式上市,深受消费者欢迎。7月,他成立宁化县卫华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为散养农户提供幼苗、技术,回收产品,统一对外销售,最大限度保障散养农户的利润。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龚福生的合作社走上致富之路后,主动与红卫村的2名贫困户对接,采取入股分红的形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他的养殖基地现已成为翠江镇精准扶贫示范点。捕捞期间,他雇请20多名村民进基地劳动,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名,极大地解决了他们的收入问题。对于有养殖需求的村民,他总是来者不拒,在管理、防疫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养殖户解决销路问题,进一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