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张锡星是翠江镇红卫村一名普通的村干部,原先一直在村里负责财务工作,2014年,他开始兼任村扶贫协理员,面对新的工作任务,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开展工作,撸起袖子大胆干,用真心扶真贫。
真心抓扶贫,把贫困户当家人扶贫重在扶“志”,首要任务是拔掉贫“根”。贫困户最大的心病在于自卑和悲观失望的心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把百姓当家人,走进贫困人的内心,解下他们的思想包袱。张锡星第一件事就是认真落实“348”工作法,在对村情已经很熟悉的情况下,坚持每个贫困户都要见一次面,谈一次心,每月到贫困户家里干一次农活或家务,每每家至少落实一项脱贫措施,鼓励村里的党员带动每一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在不到俩个月的时间内,他走访了全村所有的农户,最终通过348工作机制,最终确定了23户贫困户,摸清了每一个贫困户致贫的原因,这也为他以后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第一手材料。同时,在走访中他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村里的老百姓有事没事也爱找这个“小张”唠嗑。张锡星常常给贫困户讲解上面的扶贫政策,时时鼓励他们干事创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干劲。他常常随身带了个小本本,把与群众唠嗑的事都记在小本本上,并把所要解决的事都分类做上记号,以便于迅速着手解决。
诚心办实事,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张锡星说道:“刚开始还我真不知从何入手开展工作”,老百姓也对上面的扶贫工作持观望态度,要想取得他们的信任,就必须打开一个突破口,尽快投入工作。于是,张锡星通过走访发现,村里还有部分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就是“住”的问题,他决定先从“住”上入手,把贫困户“住”的问题做好,下步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红卫村村民施树兴家里没有房子,住的是村集体仓库,年久失修,房屋东倒西歪,大雨大漏,小雨小漏,如再不修缮,恐怕要危及到人身和财产安全。张锡星了解到,全村像施树兴这样的情况还有4家,在摸清底数后,他把这一情况向村委会作了汇报,很快帮助施树兴申请到了县里的公租房,如今,施树兴一家搬进温暖明亮的房子里,孩子也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日子越过越红火。2019年,红卫村向上争取专项资金7.27万元为4户贫困户实施了住房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子,贫困户的言谈和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党的好政策和人民好干部的无限感激之情。
倾心干工作,把扶贫工作当家业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重要途径,2016年以来,红卫村委会因地制宜,利用地处城区蔬菜市场和销量紧俏这一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蔬菜种植,同时利用闲置土地和水源优势大力发展泥鳅养殖,如今,红卫村脱贫户种植的蔬菜成为城区蔬菜市场供应的主力军,脱贫户养殖的泥鳅也远销厦门等地,为脱贫户稳定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帮扶工作上行动迅速,推动了帮扶工作的不断深入,为扶贫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