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振兴乡村经济之我见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被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城镇化被解读为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资源配置的严重倒置,不可避免地吸纳走了农村年轻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导致农村“空壳化”。山依旧是那山,水依旧是那水,可如今我市不少乡村门可罗雀,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村镇已难再现六、七十年代的繁荣景象了。乡村人口的大量外迁,加上“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农村的凋敝自然就成为一种必然,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也迫在眉睫。

1、农村“空壳化”问题十分凸显

根据2017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推算,邵武市共有常住人口27.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8.8万人,城镇化率达68.3%。同期,南平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8%,福建省为64.8%,可见,邵武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高于省、市水平。邵武的高城镇化率一方面满足了城镇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农村“空壳化”现象十分凸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25个行政村中,有4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不足500人,占比35.2%。有些村民小组几乎见屋不见人。乡村空宅率年年上升。 2017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个村有6个村的村空宅率超过30.0%。其中有3个村的村空宅率超过了50.0%。此外, 2017年年末为止,全市乡村常住人口(未含四个街道办和乡镇居委会)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5.0%以上,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如何筑巢引凤,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奇缺问题,让农村留得住人,消除“空壳村”, 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首要问题,也是目前各级党政领导应该思考的一大问题。没有人居住的新农村,充其量只是一个徒有光鲜外表的“美丽乡村”,自然没有顽强的生命力。

2、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

凡是到过我们邵武的外地人,他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邵武人真闲,能吃能玩会享受”。如今的农村尽管人烟稀少,但打麻将与玩纸牌仍成为他们农闲时的主要去处,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故乡虽在,可过去那种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相夫教子、四代同堂、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已难觅踪影。

3 、宗教传统权威、礼仪廉耻被打破,农业发展后继乏人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些村民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始终处于一种盲从和摇摆的状态,只要孩子肯读书就行,对于孩子的传统道德教育、人品道德培养弃之不理,更不愿去引导。许多孩子贪图的是享受,是名利,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唯我独尊,80后的农家孩子不知如何耕田已不足为奇。在人们的思维中,宗教传统权威、礼仪廉耻早已被打破,小辈不尊老、父子、母子不和,兄弟大打出手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真累、农民真苦、农民真穷已成了不变的事实。农家子女不想搞农业、不愿当农民已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80后孩子不屑当农民已成定势,农业发展后继乏人。

4、土地荒芜已成趋势

由于我市地处山区,土地比较零散,不少耕地地处山陇,尽管政府强调土地可以流转,但山垄田却少有人问津。从前是双季稻,因受劳力及经济效益不佳的影响,不少农户“双改单”,许多山垄田也被荒芜了。农村目前种田的大多数都是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老一辈农民,等到若干年后,年轻人都不会也不愿种地了,自然和人争夺田地的较量,将会以自然胜利而告终,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农村是否可以还原60—70年代的辉煌?当时,城市青年都在呐喊:“到农村去,那里是片广阔的天地”。那时的农村到处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完全原生态的一幅美好景象。如今,由于城镇化建设没能做到有效的城乡融合、协同发展,造成了发展上的断层现象。其中关键的原因,就是乡村的各种能人和资源不断地外流。

如何振兴乡村经济,笔者以为:

1、解决将来无人愿意种田要从娃娃教育抓起

振兴乡村经济,人的因素是关键。无人愿意种田,没有劳动力如何振兴?解决将来无人愿意种田问题要从娃娃教育抓起教育是人立身之本。学校,作为人生启蒙教育的阵地,要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狠抓素质教育,德育应该是智育中最重要的考量点。要教育孩子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人生没有捷径可走,要摈弃不劳而获、一夜成名的幻想,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从小树立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思想。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会做人、懂得且愿意吃苦才是根本。如果不会做人,不愿吃苦,就算学习成绩再好,各项技能再多,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当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家长都要扪心自问,自己为孩子做了些什么,起了怎样的一个榜样作用?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除了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外,社会教育更不容忽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新闻媒体要以宣传正能量为己任,多宣传科学家、劳动模范,多贴近百姓生活,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那些热衷于宣传西方文化,拼命拍摄肥皂剧、偶像剧,大量报道娱乐八卦、明星丑闻,月亮是外国的圆,韩流、日漫强势侵袭,导致中国爆发了一场又一场的狂热追星热,致使年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极尽所能地唱衰中国的人和事要进行深刻反思,坚决抵制!该处理要坚决处理。只有民族的,才是自己的。坚决反对殖民教育。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当明星光荣,当工人、农民更光荣的良好氛围。

2、振兴乡村经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没有人才,振兴乡村经济就是一句空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人才的使用。要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加快农村优秀实用人才技术队伍培训步伐,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近接受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做“新型职业农民”。此外,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各项政策措施,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等具体措施,筑巢引凤,形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飞出的凤凰重新飞回来,解决“空壳村”和“薄弱村”乡村经济发展的困境问题。

3、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发展乡村农业,要从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出发,通过“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带动一片区域和众多农户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因村施策,发展一村一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产业融合化等多功能化和布局集聚化、特色化为突破口,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两区建设”,切实保护和提升好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要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片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契机,构建绿色化、循环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构建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新型主体,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合作联合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4、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农业经济转型升级

要结合我市各乡镇所处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种植习惯,做好产品的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带。如可在水北、城郊、大埠岗等乡镇重点发展水果种植;肖家坊镇、和平镇可重点发展茶叶产业;水北、城郊镇可利用近郊的地理优势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邵中片如沿山、水北等还可重点发展建立蔬菜基地;邵东片如洪墩、卫闽、拿口、吴家塘可作为优质水稻种植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可充分利用网络,掌握市场动向,推进 “互联网+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定制农业、订单农业及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通过推广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5、大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移风易俗活动,努力消除农村的陈规陋习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打击农村违法乱纪现象,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按照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探索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办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核心作用,大力发挥农村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挥妇联、共青团、社会志愿者和新乡贤的作用,形成共建共享农村文明新秩序、文明新风尚和文明新生活的良好氛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6、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建设生态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要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丰富内涵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一时美到持久美、外在美到内在美、环境美到人文美、形象美到制度美的转型升级,工作重心要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和共享美丽乡村转变。要全面提升县域村庄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污水治理等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打造一批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庄园、美丽乡道、美丽水道等美丽乡村风景线,努力使景区化村庄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绿色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

7、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工程,促进农村文化繁荣

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工程,促进农村文化繁荣。要从农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乡愁记忆最丰富区域的实际出发,把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把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8、大力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

大力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率先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从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机制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障碍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目标,彻底打破城乡割据的状态,进一步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点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制度和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性的全面进展,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能够平等地享受财产权利和发展权利,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城乡开放互通、城乡互惠互利、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动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使“一城一乡”的投资、创业和消费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内需扩大的强大动能,努力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调推进。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要让工业反哺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解决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问题。

9、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奠定良好基础

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耕地流转是关键。这也是解决当前农村人口“空壳化”、“老龄化”,农村劳动力奇缺问题的有效途径。要继续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变零散种植为规模化生产,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对规模经营的农户,要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为他们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要改变各乡镇各自为战的做法,通过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治理理念,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这也就牵涉到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在改革过程中,一是改革不能“上热下冷”,最终虎头蛇尾;二是,深化改革,一头是顶层设计,一头是基层落实,抓改革要在基层落地;三是以督查促改革。督查就是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四是要尊重基层首创,保护和调动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