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2018年邵武市农村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地迁移进城落户,城镇化水平取得明显提高。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17年,邵武市共有常住人口27.7万人,城镇化率68.3%,即城镇(含镇所在地村居)常住人口数为18.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数为8.8万人。同期,南平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8%,福建省为64.8%。邵武的高城镇化率一方面满足了城镇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农业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邵武市农村人口现状,统计局调研组查阅了近几次人口普查资料及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实地调查访问了部分农户,并对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以人为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些粗浅的思考。
一、邵武市乡村人口发展现状
(一)邵武市整体人口变动情况
根据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结果显示,1990年至2010年二十年间,邵武市户籍人口数从28.53万人增加到30.6万人,常住人口数却从29.87万人下降到27.51万人,2010年邵武市人口净流出3.09万人,占户籍人口数的10%。期间,邵武市乡村人口快速向城镇集聚,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5.2%提高到66.7%,城市(四个办事处)常住人口从9.5万人增加到15.6万人,增长64.5%;镇(建制镇所在村居,90年邵武只有2个镇)常住人口从1.02万人增加到 2.7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数从19.34万人减少到9.17万人,下降幅度超过50%。
表一 近三次人口普查邵武市常住人口数变动情况
单位:人
1990年(四普) | 2000年(五普) | 2010年(六普) | |
一、户籍人口 | 285329 | 301847 | 305966 |
二、常住人口 | 298694 | 288401 | 275112 |
其中:城市 | 94984 | 137286 | 156234 |
镇 | 10241 | 33261 | 27223 |
农村 | 193469 | 117854 | 91655 |
城镇化率(%) | 35.2 | 59.1 | 66.7 |
其中:0-14岁 | 80088 | 60462 | 44614 |
15-64岁 | 205279 | 207360 | 202025 |
65岁以上 | 13327 | 20579 | 28473 |
年龄构成(%) | 26.8:68.7:4.5 | 21.0:71.9:7.1 | 16.2:73.4:10.4 |
从年龄结构上看,少儿人口(0-14岁)数及占比急剧下降,1990年,邵武市少儿人口数8.0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8%,而2010年,少儿人口数只有4.46万人,比90年下降44.3%,占总人口比重16.2%,占比下降10.6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则快速上升,从90年的1.3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85万人,占比从4.5%提高到10.4%。按照国际化标准,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是少儿人口占比低于30%、老年人口占比高于7%,那邵武在2000年便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17年,根据抽样推算老年人口占比已接近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二)邵武市乡村人口现状及变动特征
1.人口流出比例高
2010年,邵武市乡村户籍人口数17.50万人,常住人口数9.17万人,人口净流出8.33万人,流出率达47.6%,比同期南平市乡村人口平均流出率31.7%高出15.9个百分点。从各乡镇乡村常住人口来看,与1990年对比,有11个乡镇(街道)人口下降幅度超过50%,其中大埠岗、和平、肖家坊常住人口仅为1990年的1/3;与2000年对比,有7个乡镇(街道)人口下降幅度超过40%。从各乡镇人口流出情况看,15个乡镇乡村人口流出比例基本都达到30%以上,其中沿山、大埠岗、和平、肖家坊、桂林和金坑等6个乡镇的人口流出率达到了50%以上,而同期南平市人口流出率在50%以上只有10个乡镇。邵武125个行政村中(不含镇所在村居),有70个村的人口流出率超过50%,部分边远村落如山隔、隘上、下舍的人口流出率甚至达到了75%以上(见文末表二)。另据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共抽中4个乡镇4个村的363户,户籍人口1299人,常住人口632人,人口流出率为51.3%,比2010年乡村总人口流出率提高3.7个百分点,人口流出有增无减,其中金坑村人口流出比例达到78.2%,比重比2010年金坑乡平均流出比例提高了21.7个百分点。
2.“空心村”现象严重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入城市打工,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六普数据来看,125个行政村中,有44个村的常住人口不足500人,占比35.2%,分到各个自然村自然组,已几乎是只见屋不见人。乡村的空宅年年在增加,据抽样调查的9个村数据显示,66.7%的村空宅率已经超过30%,部分村落空宅率已经超过50%,如大竹镇洋坑村空宅率达54.2%,城郊镇东山组空宅率达56.8%,金坑村空宅率达到了61.5%,有的边远的村小组甚至整村人都进了城,原有的房屋都做了旧村复垦。
3.乡村社会超级老龄化
2010年,在邵武乡村常住人口数中,14岁以下少儿占比14.4%,比2000年下降10个百分点;15-64岁适龄劳动力占比65.7%,比2000年下降1.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9.9%,比2000年提高11.8个百分点,超过同期邵武平均老年人口比重9.5个百分点,超过南平市乡村老年人口比重2.9个百分点。短短十年间,我市乡村就从老龄化社会快速迈过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4%),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0%)。与此同时,2010年邵武乡村适龄劳动力中,55-64岁年龄阶段的有1.59万人,占比26.3%,意味着至2017年,邵武乡村老龄人口已在2.5万人左右,老年人口比例已在25%以上。由此带来的,是非常严峻的农村养老问题,2010年,我市15个乡镇中,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常住人口户就有11724户,占到乡镇总户数的24.2%,其中老人单身户及只有一对老夫妇的户有4365户,老人与未成年的亲属户270户,这意味着39.5%的老人户是留守老人或留守老人加留守儿童的组合,大埠岗镇、肖家坊镇、和平镇这项比例甚至将近50%。
表三 乡村人口年龄结构对比情况
单位:人,%
邵武 | 2000年(五普) | 2010年(六普) | 对比情况 | |||
人数 | 比重 | 人数 | 比重 | 人数 | 比重 | |
乡村人口 | 117854 | 100 | 91655 | 100 | -26199 | |
其中:0-14岁 | 28780 | 24.4 | 13222 | 14.4 | -15558 | -10.0 |
15-64岁 | 79490 | 67.5 | 60211 | 65.7 | -19279 | -1.8 |
65岁以上 | 9584 | 8.1 | 18222 | 19.9 | 8638 | 11.8 |
(三)乡村人口从业及收入状况
2017年邵武市人口抽样调查抽中4个村调查363户,共有常住人口632人,其中有工作人数438人,从事农林牧渔业人数266人,占乡村从业人数的60.7%。在农业从业人员中,15-44岁青壮年劳力68人,占比25.6%,45-64岁中老年劳力171人,占比64.3%,65岁以上超龄劳力27人,占比10.1%。“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已然形成,由此带来的乡村人口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且不够稳定。根据城乡居民住户调查,2017年,邵武市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788元,仅有城镇居民收入的53%,收入来源基本构成为:来自工资性收入占比35.8%,来自一产收入占比46.7%,来自二、三产收入占比11.5%,来自家庭其他从业人员寄回收入占比2.2%,来自养老金收入占比1.6%,来自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及其他红利收入占比0.8%,现金政策性惠农补贴占比0.7%。各项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较为稳定增长,一产收入增长不稳定,2017年调查户中就有来自林业与渔业的收入出现大幅下降,烟农收入也受成色及收购价格、收购量影响较大。有中青年劳动力的家庭主要靠务工或成规模种植,收入比较稳定,而独居的老年人只能靠着外出子女的赡养以及种点口粮田过活,生活水平较为拮据。如某调查户,家中仅两位年过70的老人,今年一季度现金收入才1500元,其中600元是农保收入,900元是打零工的收入,由于劳动力不足,家里的11亩地仅种了6亩;另一调查户,两个60多岁的老人在家,其中一人瘫痪,只能种2亩田,为了不让地荒掉,其余的3亩都送给别人种,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保收入、儿女的赡养费、残联的补助和村里的照顾。
二、邵武市乡村人口现状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层面
城镇化客观上就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但从目前农村的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年轻的走,老少的留,有文化的走,没文化的留,健康的走,病弱的留”,这样的人力结构很难担负起建设新农村以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大量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远离农村,农村建设主体缺失,一方面农业生产有效投入不足,缺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边远田和山垄田也常有抛荒现象出现,农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新的业态、新的资讯在农村得不到广泛使用,比如农村淘宝、电子商务,绿色的、生态的、优质的农产品仍采用传统的营销方式,没有年轻人的农村生活方式出现停滞,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模式。
(二)社会发展层面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长期分离使家庭养老及教育功能逐渐弱化,留守老人、儿童缺少陪伴与照料,精神生活匮乏,物质生活难以保障,身体疾病无人照顾。父母角色的缺位既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又不利于留守儿童充分接受知识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于是,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家长接子女到城镇上学,农村的生源严重不足,一些村庄撤点并校,使得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更加得不便利。大量老人、儿童留守农村的问题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三)文化发展层面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曾经在乡村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现如今,农村青年人口大量外流,使得农村文化传承受到严重阻碍,许多具有农耕特质、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因少人居住只剩残垣断壁。而农村人口常年稀少,居住分散,传统民俗活动交流逐年减少,日趋式微。同时在交通状况改善、信息网络覆盖面扩大等因素影响下,城市文明渗透农村的速度加快,冲击原有农村文明中的宗族意识和乡土归属情结,也导致了传统乡土文化趋于边缘化。
三、如何解决人口迁移问题与乡村振兴的矛盾
根据《邵武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至2020年,邵武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75%,意味着还要从乡村转移2万人左右进入城镇生活。然而,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如果一个村没有了人气、没有了人才,这个村的发展肯定搞不好。”而没有人的乡村又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呢?因此,以人为本解决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结构合理分布问题尤为重要,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继续打好“回归”牌,力争青年人返乡务工务农。与2000年相比,2010年邵武市15-64岁适龄劳动力净减少5335人。分年龄段看,适龄劳动力减少量集中在15-39岁之间,十年间共减少40114人,40-64岁人口反呈净增加状态,十年共增加34779人。青年人是一个地方的未来,现如今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人才新政,吸引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人落户创业,小城市人才压力无比巨大,遑论乡村了。邵武连续两年举办“乡贤回归经济论坛”、“青年人才回归创业论坛”取得良好的反响,应继续打好“回归”牌,用“乡情”“乡愁”、用青山绿水、用产业发展鼓励生于斯、长于斯的年青人回归家乡,不论学历,不论技能。只有生活在这里的年青人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都能看到机会和希望,邵武的人口才不会持续出现净流出状态,人口分布才会逐步趋于均衡。
(二)加快中心镇建设,促进农民就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村人口进城提高人口比例,而是要让城乡共生一体化发展,反映的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镇区为纽带,乡村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关系。中心镇做为城乡之间的桥梁,上承城市下接乡村,本应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平台,但从普查资料来看,2000年至2010年间,镇区人口不增反降,减少了6038人,12个镇区人口仅有2.72万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应加快中心镇建设,一方面与城市规划一套图,实现城、镇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特别是要提高中心镇学校教育及医疗保障水平,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学校能留住孩子,也就留住了一家人;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引进工商资本、鼓励乡贤能人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以提高当地村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同时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让村民就地、就近、低成本城镇化,实现离村不离乡,亦工亦农,既能享有与城里同等的公共服务,也能兼顾到农业生产。
(三)打通城乡“双向流动”渠道,探索“落叶归根”可行性路径。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从近期看是为农村人口城镇化和流动化提供了更大动力,从长远看则是为城镇人口返回农村即“逆城市化”奠定了制度保障。在当前的农村,最需要各种合作,很多事业都 需要具备知识和经验的人士来推动,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但是现有的人才下乡基本来自制度的硬性安排,而非主动愿望。所以需要有一种机制,不仅仅要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而且还要让城市居民也能够享受到农村的好处,它不仅要回答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生活,而且还要解决城里人需要什么样的农村的问题。解决了问题,才能打通城乡人口双向互动的渠道,让想进城的进城,想下乡的下乡,而不论进城还是下乡,都享有均等的服务、一致的权益,都能安居,乐业。探索如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发展农村田园牧歌式养老产业,吸引一些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回乡居住。告老还乡,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落叶归根会让农村社会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可以带去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科技普及、文化教育、民事调解等方面出谋划策、牵线搭桥,同时也有利于化解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社会问题,重建中国悠久的乡绅传统。
表二 近三次人口普查全市乡村人口数对比情况
乡镇 | 常住人口数(人) | 2010年户籍人口(人) | 人口净流出率(%) | 人口比1990年下降(%) | ||
1990年(四普) | 2000年(五普) | 2010年(六普) | ||||
总计 | 193582 | 140203 | 91655 | 174861 | 47.6 | 52.7 |
城郊镇 | 14734 | 12899 | 10195 | 14521 | 29.8 | 30.8 |
水北镇 | 22012 | 19045 | 14989 | 21428 | 30.0 | 31.9 |
下沙镇 | 7507 | 4284 | 3152 | 5446 | 42.1 | 58.0 |
卫闽镇 | 8696 | 4903 | 3884 | 6164 | 37.0 | 55.3 |
沿山镇 | 17465 | 12501 | 7167 | 15982 | 55.2 | 59.0 |
拿口镇 | 21922 | 17127 | 11848 | 21452 | 44.8 | 46.0 |
洪墩镇 | 16211 | 10363 | 7709 | 12909 | 40.3 | 52.5 |
大埠岗镇 | 14526 | 8180 | 4392 | 11408 | 61.5 | 69.8 |
和平镇 | 14630 | 10096 | 5078 | 15685 | 67.6 | 65.3 |
肖家坊镇 | 12980 | 8112 | 4505 | 11350 | 60.3 | 65.3 |
大竹镇 | 8718 | 5480 | 3744 | 7239 | 48.3 | 57.1 |
吴家塘镇 | 8941 | 5958 | 3178 | 5510 | 42.3 | 64.5 |
桂林乡 | 11360 | 9666 | 5035 | 11928 | 57.8 | 55.7 |
张厝乡 | 6736 | 5699 | 3631 | 6606 | 45.0 | 46.1 |
金坑乡 | 7144 | 5890 | 3148 | 7233 | 56.5 | 55.9 |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