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2006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4亿元,比2002年(下同)增长14.4%,年均增长3.4%;实现工商税收4072万元,增长158.5%,年均增长26.8%。其中,国税收入2990万元,增长182%,年均增长29.6%;地税收入1082万元,增长110%,年均增长20.4%;农民人均纯收入7313元,增长22.1%,年均增长5.1%。
工业企业发展迅猛。任届以来,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做大工业经济规模。一是坚持内外联动、新老并进,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做大做强提升一批、闲置厂房盘活一批;二是充分挖掘资源和产业潜力,找准定位,想方设法引进有一定投资规模和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好、创税能力强的好项目;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信用制度,促进规模企业群体迅速扩大,使全乡工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工业总产值25.1亿元,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家,总产值12.4亿元,增长59%;实现出口交货值10.04亿元,增长8.07%;外资实际到资额174万美元。任届以来,新引进项目(含增资)20个,其中已投产项目13个,累计投资2.98亿元,其中引进外资1040万美元。同时,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争创品牌。共有3家企业获得市知名商标,2家获得省著名商标,1家获得国家农业部名牌产品。
农业经济发展平稳。任届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8项,坚持对水稻良种实行补贴,大大提高了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坚决克服抛荒现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完成粮食产量2463吨。引导和鼓励群众种植蔬菜,继续巩固和提高五一垦区生态养殖基地生产效益,2006年农业总产值0.3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319吨,水产加工产值30万元,肉蛋奶产量783吨,均与去年基本持平。取消征收农业税、三提五统等,减轻农民负担380多万元。在邮电局至克圃路、沿海大通道两侧种植护路林巨尾桉近2.5万株,目前长势良好。切实做好动物疫情特别是禽流感、口蹄疫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对家禽家畜实施强制性免疫接种。多方筹资240多万元,整修大井,修建涵闸、涵洞,完成渠道清淤。完善防汛工作预案,不断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失地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累计转移劳动力近千人次。里春示范村建设全面铺开,道路硬化、绿化、公厕建设及环境整治已基本完成。
第三产业发展良好。充分发挥百崎依山傍水、风景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民俗民情和人文优势,认真谋划,大力整合旅游资源,聘请华侨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制定了《百崎回族乡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初步思路。同时以惠南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沿海大通道、通港公路的建成通车为契机,筹措资金近千万元,新扩建金海湾等多家酒楼,餐饮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以此带动物流、信息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海上运输业发展较快,投资1.2亿元建造万吨货轮1艘、5000吨货轮4艘。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任届以来,积极争取各级帮扶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600多万元,建设了一批事关百崎发展大局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有:完成民族中学综合楼与中心小学配套设施建设;铺设邮电局至下埭、埭上至岙厝、田吟北路等1.3万平方米的乡村道路,实现各自然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完成全乡供水网络建设;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完成集镇区示范段路灯架设;完成排淡沟整治三期工程和两孔闸迁建工作;改造建设无害化公厕3个;配合完成铺设沿海大通道百崎段,做好加坑11万伏变电站的选址、征地、建设等工作。
(二)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任届以来,乡政府致力于和谐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安定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2006年荣获县级文明乡镇称号。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投资300多万元的民族中学综合楼及白奇小学教学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下埭小学并校工作。小博士幼儿园装修工作已完成,春季招生工作已开始。全乡幼儿园入园率达75%。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不断发展,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民族中学连续四年中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顺利通过县“双高普九”督导检查。科学普及取得较好成效。
三大国策落实到位。计划生育工作以推进村民自治、提高村自管理水平和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扎实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创建优质服务先进乡活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全乡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1.82‰,政策符合率为99.40%,总性别为111.39∶110。连续四年荣获市县计生工作先进乡镇,2005年荣获省级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2003年莲埭村计生协会被评为“全国村级计生协会先进组织”。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抓好企业达标排放,做好工业垃圾的收集和打包外运等工作,不断提高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土地管理工作牢固树立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观念,严格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地跟踪管理。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