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枇杷公主”幸福的烦恼

e上云霄 2021-03-15 11:13 发表于福建


“脱贫,终究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实现。”吴慧婷是如何走出贫困、走向新生活的呢?且看——“枇杷公主”幸福的烦恼

图片

吴慧婷采摘枇杷 记者 陈逸帆 摄

⊙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郭杨

这个春天,家住云霄县和平乡棪树村的吴慧婷过得格外“紧张”。

白日里,一波波周边城镇的客户涌进她家枇杷园,满树橙黄的果子通过自助采摘变成了一张张标注着200斤、300斤的订单,让忙碌打包的她应接不暇;

傍晚时分,捶着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吴慧婷捡起几颗掉在地上的果子,剥了皮塞进嘴里,甘甜的汁水将疲惫感一扫而空。她又匆忙掏出手机,打开与微店客户的对话框,订单成交的“滴滴”声不绝于耳。

“今年枇杷的销售比去年好太多了,收购商的价格翻了一倍。元宵后又接了几笔外省的大单子,连远在内蒙古的客户都订了三箱。”从田里赶回家的路上,吴慧婷的嘴里还在念叨着外省订单的物流时效,生怕收货晚了影响果子的鲜美。

“每天都跟‘打仗’似的,总觉得时间太紧、太不够用了。”1999年出生的吴慧婷,笑称自己快因为这种“紧张感”而变成絮叨的“小老太太”了,“这简直就是我在这个春节里‘最甜蜜的烦恼’。”她说。

谁能想到,眼前这样一位因销售过于火爆而“烦恼”的女孩,在一年前的此刻,正因为果子一颗也卖不出去而烦恼着。

“2020年的这场疫情,太猝不及防。”在吴慧婷和家人的记忆中,当时满树成熟的枇杷无人采摘,装好箱的又运不出去,只能一颗颗等待腐烂。在3月疫情缓解、物流逐步恢复后,吴慧婷尝试多渠道联系采购商和客户,想尽快打开销路,却被告知线下价格降到了历史新低4元/斤,且收购者寥寥。“卖不出去怎么办?”吴慧婷心急如焚。当她得知当时云霄县开展“‘e上云霄战疫助农’线上枇杷节”“线上花果山:漳州‘厨房’世界的‘胃’”等产销对接活动后,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经过现场精准对接,枇杷的销量直线上升。

“特别是在闽南日报社进行‘党媒公益行之助农在行动’宣传推广后,我家积压的数千斤果子很快就售罄,季度总营业额达到3万多元。”吴慧婷满怀感恩地说。而去年这3万余元的季度销售额,在今年春节两周内又一次被火速突破。“大年初一那天,我弟弟亲手研发的一款销售小程序‘豆粒枇杷店’正式上线,仅两周销售额就达到了近4万元。”真实清晰的果园图配上姐姐风趣可爱的小视频,让小程序的点击量和销售量直线上升。“形式新颖固然能吸引客源,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家的果子又大又甜、质量杠杠的。面对市场,我们是在用品质说话。”吴慧婷骄傲地说。

在跟记者的交谈中,任何挫折和困苦似乎都无法打败这位乐观、进取的女孩,哪怕经历过16年前那场让她父亲脑部重创的车祸,哪怕为了给父亲治病家庭一夜负债致贫,她都没有丧失过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当时我才6岁、弟弟4岁,家里能卖的都卖了,还欠着十几万的外债,只能靠着母亲打零工一点点偿还。日子从没有这么苦过,但我们始终相信,能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苦尽甘来。”回忆起当年的窘迫和无助,吴慧婷眼眶泛红,语气却无比坚定。

2015年,父亲经过多次手术后勉强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却再也无法下田劳作。一贫如洗的吴慧婷家被纳入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发放生活补助、指导种苗技术、给予化肥补贴、新建安置房、实施雨露计划……在享受政府给予的一系列帮扶政策的同时,吴慧婷和弟弟努力用优异的成绩争取各类奖助学金,并通过勤工俭学帮助减轻家用负担;在田间地头,姐弟俩还主动跟着母亲学习打理枇杷园,除虫、施肥、摘果、打包愈发熟练,出果旺季时更是在朋友圈花式晒照、视频推广。

电商潮来袭,吴慧婷第一时间开通了“微店”账户,依托县电商平台“一户一店一码”模式,成功让家里枇杷园中的这300多棵富硒果子,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销路打开了、知名度打响了,月收入实现几何式增长。

2017年,吴慧婷一家成功摘下了“贫困帽”。也是在那一年,一家人拍了第一张全家福,照片里的她笑得特别甜。

“要脱贫,终究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实现。”吴慧婷如是说,也如是做。如今,通过淘宝、微信和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直播推销的她,已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枇杷公主”,她家的果子更是成为不少客户口耳相传的“拳头”产品。“自己走对路是运气,大家一起走好路才是福气。”吴慧婷告诉记者,去年一边卖枇杷一边读书的她,在今年成功通过专升本考试,下周就要开学了。“我选择自我提升的专业是电子商务,第一堂课就是网络营销,这是我们村现在最需要也最缺乏的知识。我现在最烦恼的,就是还得等上一年多才能带着所学所见回乡实习。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通过自己的微小力量,帮助到更多像我们家一样的人,走出贫困,走向新生活。”吴慧婷说。

“特别是在闽南日报社进行‘党媒公益行之助农在行动’宣传推广后,我家积压的数千斤果子很快就售罄,季度总营业额达到3万多元。”吴慧婷满怀感恩地说。

记者手记:一颗豆的力量

⊙记者蔡柳楠

“为什么要把自创小程序上的第一家店,取名叫作‘豆粒’?”我问。

“‘豆粒’是我的小名,因为我出生时个头小小的,像颗豆米粒。但在农村,就是这么小小的一颗豆,不管撒在多艰难的环境里都能扎根、发芽。我们用豆粒做店名,是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相信自己拥有一颗豆的力量。”吴慧婷说。

一颗豆的力量,看似微小,却蕴含着生命的无限可能。脱贫致富,正需要依靠贫困群众汇聚起一点一滴这样的力量,不屈不挠、不惧艰险,通过辛勤耕耘来走向富裕。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帮扶过吴慧婷一家的人很多,有政府、有企业、有产业能人、有各种融资机构,但在这份“谁来扶”的名单里,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的,就是吴慧婷他们自己。没有人比贫困户自己更热切希望能够脱贫致富,而通过政府牵线各方联动,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我造血”的能动性,靠勤劳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这样的扶贫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持久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激发群众自立自强、积极致富的内在动力,如何鼓励并培养出更多像吴慧婷一样的优秀人才扎根基层,用自己的力量带领群众奔向新生活,是让脱贫致富这艘“船”行驶得更加扎实、稳固的有力护盾,也是在为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储备力量。习总书记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透过漫山枇杷林,我们仿佛能看见一颗颗不畏险阻、勇敢向上的豆子正破土而出,迎着阳光茁壮生长。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