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古朴红土地 祥宁新画卷
朱文丹
【后岩村简介】
古田县平湖镇后岩村是革命老区基点行政村,地处古田、屏南、建瓯三 县交界处,辖后岩、云梯两个自然村,解放前曾是屏古瓯中心县委所在地。全村总人口475人,耕地面积709亩,林地11980亩,距离平湖镇区13公里。2018年获福建省2015-2017年度省级文明村、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夏末时节,阳光正好,笔者一行往古田县 平湖镇后岩村采访。车子行进村口,路旁盛开的波斯菊如同为村道绣上花边,迎接来客。这种最普通也是生命力异常顽强的野花,让我走进后岩这块闽东红土地时,多了一份亲切与敬畏。 同行的李老师,曾在后岩村小学任教,对于村里的变化,她深有体会:“那时我来后岩, 择近道要先从平湖坐三轮车到中院村,再从中院村走一段崎岖的山路到后岩,小路荒芜,芦苇丛生。雨天,就只能远道走碎石机耕路,或 者一路坐拖拉机,颠簸受罪。如今大道直通村里,乘车半小时就能直达,这在当时真是无法想像。” 交通闭塞、条件落后、生活艰苦,这就是多数人印象里曾经的后岩村。时隔多年,这片红土地在悄然变迁中已是今非昔比。活力缘何而来?带着疑惑与期待,后岩,我来了。
一段历史 重温红色记忆
翻开古田县厚重的红色革命史,平湖镇后岩村在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 1927 年,闽东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古田特别支部, 就在离后岩村仅 50 公里的达才村进行活动;1936 年,闽北红军独立师在后岩周边地区活动将近一年之久;抗日战争期间, 中共古田工委以平湖私立育英小学(离后 岩村仅 30 公里)为中心,广泛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3 年,与后岩近在咫尺的院坪村发生了“院坪事件”;1948 年,中共闽东北地委决定成立屏古瓯中心县委,经常在后岩及周边一带持续开展革命活动……这些革命活动和事件,让后岩及附近各村的劳苦大众,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对红军和游击队衷心拥护,许多人甘冒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担当交通员或接头户,为 革命作出贡献。战火烽烟的岁月里,一曲曲鱼水情深的赞歌在这里谱写。
一幅画卷 描绘幸福生活
走进后岩村,古朴清新的村貌映入眼帘。村口处,是一片水田,山中的稻谷总是晚熟,青翠的身肢,纷纷深入酥软的泥土,每一株都长得纤直而热烈。水田边上的黄土墙迎 着日头,似在无声地叙说岁月的沧桑。青翠的稻田与金黄的土墙,在风的调和中,散发着迷人的山乡风情。
村委会旁有几个宁静的小池塘,池塘里姿态各异的荷花翩翩起舞。在巨大的绿伞般荷叶的衬托下,一朵朵荷花似脱俗的少女清新动人。粉色、白色,淡雅清新,盛开的、半开的,千姿百态。小村有了这别具一格的池塘, 也多了几分玲珑秀雅。
沿着村道再往高处走200米,看到一座简朴的二层木屋,这就是中共屏古瓯中心县委革命旧址。走进这承载红色信仰的老屋, 我的心中顿时升腾起敬仰之情。一张张图片资料记载了革命先烈们曾经的热血沸腾,更书写着他们的赤子情怀。现在这里也是村里的党员活动室,村里常在这召开党员大会、开展党日活动等。岁月渐渐走远,当年的英雄志士今已不在,但陈列的物品却无不见证着他们作出的奉献与牺牲。
再往上走,来到了村里的老年幸福院。正在图书角看书的村民吴金寿热情地邀请大家坐下聊天:“以往就少个老年人娱乐休闲的场所,现在有了幸福院,村里的老伙计们就可以常聚了。”如今,幸福院里健身房、棋牌室、 食堂、书屋等一应俱全,吸引了村中的老人前来闲聊娱乐,消磨时光,老人家们都深切感受到了村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生活。
一朵银花 引领致富之路
夏末的烈日炎炎,挡不住后岩村食用菌标准化厂房工地上的一片繁忙景象。去年初,村里迎来了厦航来挂职的第一书记林毅慧,这个项目正是由他申请上级相关扶持资金160万元实施的重点富民工程。
“后岩村海拔较高,相比平原村庄,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适宜发展反季节银耳栽培。”林毅慧告诉我,后岩村周边多山地,植被丰富,云雾缭绕,这里生产出的银耳品质优良,食用菌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星凤在一旁插入话头:“后岩是一个标准的农业村,村民们世 代种植水稻和各种传统经济作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本世纪初,随着周边食用菌产业的辐射,许多村民发展起了茶树菇种植,然而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本就让种植户们应接不暇,再加上后岩村山高路 远,附加的原材料、运输等费用使得利润愈发微薄……”
林毅慧来到村里后,深知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能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这一想法与张星凤不谋而合,二人与村两委班子经过商议,认为当地种植银耳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如果建设起一批标准化厂房出租给村民使用,既可以保证银耳生产的质量, 又可以增加村财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很快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这个项目也得到了通过。在林毅慧的奔走和村两委干部的配合下,结合省财政专项资金、厦航帮扶资金、政府部门产业发展资金,食用菌标准化厂房项目终于得以开工建设,预计今年秋季便可投入生产。
一种精神 彰显红色力量
如果说,绿色是后岩村漫山遍野的底色, 红色则是老区精神不变的基因。革命桥、中心县委旧址、红军洞……漫步在后岩村,随处可见的红色印记,让人恍若穿越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红色精神却历久弥新。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后岩人民都觉得身上有着用不完的干劲,产业有了,他们又将目光转向了村内的基础设施改造。
说干就干,一年多来,为方便百姓生活生产需要,村里先后投资119万元修建了后岩 至凤埔东溪道路二期工程;投资150万元进行了云梯自然村水土流失保护项目,造桥设亭环溪栈道建水车,既能抗洪护堤保安全,又美化了村貌;投入120万元左右进行乡村环境整治、旅游公厕和改水改厕、新增路灯、水利灌溉工程……一项项惠民工程在后岩村中落户生根。今年,平湖镇党委又规划将后岩村打造成镇里的党建示范基地。
老区精神,引领后岩经济快速发展,正是这种流淌在村子里的红色传承和坚实的力量,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后岩人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村民们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银耳、猴头菇、水蜜桃、毛竹等经济作物,努力创收,摆脱贫困。2016年,后岩村仅剩的四 户贫困户成功脱贫。2018年,后岩村更是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财收入也从 2016年的5000多元增长到11.3万元。
我们离开后岩村时已临近傍晚,夕阳的余晖笼罩着整个村庄,静谧安详。路旁的小花依旧笑脸盈盈,迎风起舞,似在为我们送行。道路旁的水田里,农民正辛勤地耕耘,忙碌的身影描绘着希望的蓝图。老区后岩,这座看似清新“慢”生活的小村,实则正奏响着更为铿锵的建设之音。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