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湄洲湾港秀屿港区莆头作业区1#、2#泊位工程于2010年8月25日开工,并于2016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营。现将泊位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设规模:建设2个4万吨级通用泊位。码头结构按7万吨级散杂货船设计,码头泊位长度460m,码头设计年通过散杂货256万吨。项目总投资 6.3亿元。
码头岸线长度:460m
形成陆域面积:51.88万㎡
港池面积:19.49万㎡
前沿设计水深:-14.7m
工程概位:东经 118°58′29.1″,北纬 25°13′28.8″。
二、实施意义及必要性
(1)本工程的建设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指示精神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按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整合港湾资源,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
2009年7月,《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整合港湾资源,细化港口布局规划和开发方案,积极参与全国港口分工,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和福州、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加快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区和泉州新港,推进公共配套设施及疏港公路和铁路建设,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形成面向世界、连接两岸三地、促进对外开放、服务内陆腹地、带动临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的海峡西岸港口群。
根据2008年11月4日签订的《海峡两岸海运协议》,秀屿、肖厝港口岸全面对台开放。湄洲湾港是海峡西岸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程是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的组成部分,对带动湄洲湾北岸秀屿港区莆头作业区的连片开发和对台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工程的建设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指示精神。
(2)本工程的建设是满足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的需要
进入“十一五”以来,福建省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的发展势头。“十一五”头三年福建省经济保持了年均14.3%的增长势头,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823.11亿元。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7%,2008年达到1157.75亿元;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0%,2008年达到5415.77亿元;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0%,2008年达到4249.59亿元。
在外贸进出口方面,尽管相对于“十五”期间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十一五”头三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6..0%,2008年福建省进出口总额达到848.32亿美元。出口年均增长17.8%,2008年达到569.86亿美元;进口年均增长12.5%,2008年达到278.46亿美元。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力争更快更好,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9:51: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5%;城镇化率52%。
《福建省“十一五”海峡西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提出:加大重要港湾的协调和整合力度,优化配置港口资源,完善港口功能。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和福州、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积极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逐步形成面向世界、连接两岸三地、促进对外开放、服务临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的福建省将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将大大加快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福建省沿海港口作为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湄洲湾港作为海峡西岸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迎来快速的发展。本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加大、做强湄洲湾港,有利于促进福建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因此,本工程的建设是满足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的需要。
(3)本工程的建设是腹地莆田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湄洲湾(南北岸)港直接腹地为泉州市和莆田市,间接腹地为全省其他地市。随着以向莆铁路等疏港通道为主骨架的综合运输网的不断完善,还将延伸到江西、湖南等内陆腹地。
2008年,莆田市地区生产总值60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0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44.85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190.02亿元,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515元,比上年增长14.6%。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有所调减,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2.7:55.0:32.3调整为12.3:56.5:31.2。
当年全市工业增加值30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工业总产值915.04亿元,增长22.8%,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9.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9%。全市进出口总额2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出口17.16亿美元,增长10.8%;进口6.05亿美元,增长0.7%(见表6)。进出口相抵,顺差11.1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56亿美元。
根据《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规划,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9:56: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0%;城镇化率达53%。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莆田市要积极推进“港口、交通、产业、城市、保障”五位一体互动发展,依托湄洲湾港把港口经济做大做强,在建设好现有市区的同时,加快推进湄洲湾港口新城迅速崛起。
根据本报告吞吐量发展预测,未来湄洲湾港散、杂货及集装箱泊位存在较大的能力缺口。湄洲湾港散、杂货吞吐能力缺口2015年为1283万吨,2020年为2483万吨;集装箱能力缺口2015年为12万TEU,2020年为32万TEU。因此,本工程的建设是腹地莆田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4)本工程的建设是实施有关港口规划,完善湄洲湾港口功能的需要。
2006年9月,《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正式颁布。其对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体的布局规划: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以厦门、福州港为主,包括泉州、莆田、漳州等港口组成,服务于福建省和江西等内陆省份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台“三通”的需要。《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对福建沿海地区港口群集装箱运输系统布局:以厦门港为干线港,相应布局福州、泉州、莆田、漳州等支线港。
2008年12月,《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8-2020年)正式颁布。其对福建省沿海港口的布局规划: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要港口,泉州港、莆田港、漳州港、宁德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布局。《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对福建省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布局:厦门港为集装箱干线港,以远洋集装箱运输为主,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化码头;福州港、泉州港、莆田港、漳州港、宁德港等为集装箱支线港,发展内贸和近洋航线。
2008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整合湄洲湾南北岸各港区,将莆田辖区的秀屿港区、东吴港区和泉州辖区的肖厝港区、斗尾港区进行整合,组建成新的湄洲湾(南北岸)港。
2009年4月,《湄洲湾(南北岸)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湄洲湾(南北岸)港区的功能定位为:海峡西岸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重点建设“两集两散”港口之一,也是全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港区集聚和培育石化、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修造船等临港产业,以重点发展大宗干散、液散等货物运输为主,具备装卸储存、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临港工业、通信信息以及保税、加工、商贸、旅游及国防安全等多种功能,逐步发展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高效、效益显著、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同时也是我省加强对台交流及经贸往来的重要窗口。
《湄洲湾(南北岸)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秀屿港区功能定位为:以公共综合运输为基础,积极拓展现代物流业及LNG、粮食、木材加工等临港工业及相应的散杂货商贸运输的服务功能。
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整合后的湄洲湾港地位得到了迅速提升。2009年7月,《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将湄洲湾(南北岸)港区的功能定位为福建省主枢纽港。
件杂货是湄洲湾港近年发展最快的货种。湄洲湾港件杂货吞吐量2005年为的804.1万吨,2008年快速上升到1808.9万吨,年均增长31.0%。湄洲湾港件杂货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湄洲湾北岸,湄洲湾北岸件杂货吞吐量2005年为491.2万吨,2008年快速上升到1472.5万吨,年均增长44.2%。2008年,北岸港区件杂货吞吐量占整个湄洲湾港件杂货吞吐量的81.4%。根据本报告吞吐量发展预测,湄洲湾港件杂货吞吐量能力不足,已不能满足湄洲湾港北岸件杂货快速增长的需要。
湄洲湾港作为福建省集装箱支线港,目前仅北岸有少量集装箱作业能力,其集装箱运输现状与地位极不相称。
本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缓解湄洲湾港件杂货运力的不足,有利于湄洲湾港发挥作为福建省集装箱支线港的作用,有利于将湄洲湾港打造成福建省主枢纽港,因此,本工程的建设是实施有关港口规划,完善湄洲湾港口功能的需要。
三、建成后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1)集装箱经济效益
无项目时,本项目所安排集装箱作业方式:近洋集装箱,公路运输到厦门港作业,增加了约180公里的公路运输距离。内贸集装箱,公路运输到泉州港作业,增加了约70公里的公路运输距离。内支线喂给厦门港集装箱,改由公路运输到厦门港,相对于水路增加了集疏运成本。
有项目时,本项目所安排集装箱——在筹建码头作业。
经测算,达产年可节约集装箱运输成本6917万元。
(2)件杂货经济效益
无项目时,本项目所安排的件杂货作业方式:公路运输到泉州港作业,增加了约70公里的公路运输距离。
有项目时,本项目所安排件杂货——在筹建码头作业。
经测算,达产年可节约件杂货运输成本4900万元。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