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总面积为3.17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 4.69 公顷,具体四至为:东至邵武四中、南至兴化里附近,西至五一九路,北至富屯溪南岸。
1、街区综述。东关街(今中山路)位于邵武城区东部、富屯溪南岸,又称“城东街”。街区的形成是因为邵武城的一个主要码头、渡口在行春门外,便利的水运交通,带来了大量的客流,极大的促进了街区的商业发展。东关街成为当时邵武商业的集中区和富商的聚居区,对邵武古城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如今的东关街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景象,但街区的街巷脉络与建筑肌理保留完好,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民居或街屋保留完整。现街区内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老手艺与老店面,如打铁垱、杂货店等,是邵武传统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
2、历史沿革。东关街位于邵武古城东部,最初形成于元代,因为邵武城的一个码头、渡口在行春门外,便于货物商品的集结、贸易和运输,吸引众多当地商人在此经商和居住,省内外商贾也纷纷在此兴建会馆,如福州会馆、江西会馆、兴安会馆等,是邵武的商业贸易区和富商聚居区。至民国时期,东关街仍是当地富豪、资本家经商和聚居的区域,热闹繁华。解放后,邵武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东关街不再是主要的商业街,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3、街区格局风貌。因水运商贸而兴的东关街是邵武古城重要的商业街区,以通向码头为主要路径并展开的街巷格局在历经历史更迭后,逐渐形成目前“一街八巷”的街区空间结构。“一街”指的是东关街,从行春门延伸至东关大桥,呈东西向,全长657米,街面宽6米,是邵武古城外的主要古街道。“八巷”指的是与东关街相连的由东向西有八条南北向支巷--向阳巷、码头巷、兴化里、下河街、上河街、大中里、新春巷、复兴巷。
4、历史遗产、文物古迹。东关街内现存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兴安会馆和行春门),2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福音堂和码头井),13处建议历史建筑。此外,经初步统计有200多座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和街屋保留风貌较为完整。
5、文化风俗。东关街是邵武古城现存的重要街区,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蕴藏着丰富的邵武民俗文化遗产,其中邵武三角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武南词北调、碎铜茶制作技艺、包糍制作技艺、脚跟糍制作技艺、邵武擂茶制作技艺、钱棍舞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水酒酿造技艺、登高粉干制作技艺、仙草冻制作技艺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煎花饼、姜糖、炒米糕等民间特色美食。
6、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估。(1)历史价值:东关街整体风貌、街巷肌理保存完整,传统建筑集中连片、特色鲜明,是邵武历史文化传承延续的空间载体。街区内现存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兴安会馆和行春门)、2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即福音堂和码头井),记载了邵武古城的重要历史信息,对邵武古城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科学价值:街区以东关街为骨干和主轴,8条巷路南北向布列于两侧,形成“一街八巷”的布局。整个街区平面网络轴线分明,其轴线非东西向即南北向,平面构图方正,贯穿着城邑规划制度和礼制规划思想。(3)艺术价值:街区内的建筑雕饰丰富,题材丰富多样,是闽北砖雕、木雕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4)社会价值:东关街反映了邵武商贸发展的悠久历史,是当下感受传统街区氛围、了解古时传统商业集市、体验或认知富商和百姓传统生活环境的场所,是新时期旅游和文化发展的优质资源。(5)文化价值:东关街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丰富,共有 13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1 个省级,7个市级,5 个县级),包含戏曲舞蹈、信俗文化、传统音乐、传统工艺、特色美食五类。这些非物质文化依托街区而存在并延续,东关街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公众感受当地传统文化,寄存历史追忆,接受传统建筑美学熏陶、体味历史生活方式的实物教材和体验场所。
7、保规编制情况。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规已完成项目招标及前期资料收集,目前正开展编制工作。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