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晒口街道小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总面积为4.57公顷,主要分为北部的企业片区(为三线建设企业工厂,2.39公顷)和南部的街道生活片区(为职工居民日常生活综合服务区及火车站生产运输功能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 6.54公顷。
1、街区综述。晒口街道为邵武市四个街道办之一,位于邵武市区东南部,距离中心市区11公里。晒口街道毗邻富屯溪,沿鹰厦铁路、316国道建设,紧挨高速公里互通口,交通区位优越。目前户籍总人口6492人,常住人口5869人。晒口街道是邵武市老工业区,大量小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企业集中建设于此。
2、历史沿革。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福建省“三线”建设时,开始在邵武晒口进行工业布点,先后上马了一批具有生产战略物资能力的省、地属国有企业。如:邵武煤矿、木工机床厂、邵武化肥厂、邵武轮胎厂、邵武铜冶炼厂。由此,晒口工业区成为邵武市的工业基地,引领邵武市工业的发展。
1983年10月成立晒口街道,成立初期辖煤南、煤北、鹰山、红星、洒溪桥、碓下、晒口、下洒、新氨9个居委会和新丰、高峰2个村委会,9个居委会依托工矿企业管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辖区企业陆续关停并转至1997年全部社区不再挂靠企业,调整为云屏、晒口、下沙、碓下、洒溪桥5个社区,统一移交晒口街道管理。
3、街区规模。经调研分析,初步划定晒口工业遗产街区保护区范围分为沿街道鹰厦线以北主要道路贯穿的两个区域,核心保护区面积3.95公顷,建设控制地带11.92公顷。
4、价值评估。(1)历史文化价值:福建小三线建设则是对应自1964年起三线建设的国家大战略下,对本省生产力布局的空间调整。闽北地区以其地形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方针的要求,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区域。晒口街区具有特色突出的工业文化和社会价值,是国家特殊历史时期的工业历史载体,我省发展阶段的时代印记,是闽北现存的记载着小三线建设时期历史全部信息并保存完整的工业街区,真实完整地记录了这一阶段闽北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是闽北50-80年代人深刻的人生记忆。(2)工业遗产建筑美学价值:三线建设遗存建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期的典型建筑代表,体现该时期工业技术、机械美学特征,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极具时代性和独特性。主要分为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和生产建筑,主要使用砖混结构进行建造,风格简洁对称,在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科研和技术的独特价值。晒口工业遗产街区的大量建筑和企业厂房,保留着浓郁的小三线建设时期建筑风格,是三线建设的实物见证,反应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建造技术、社会审美和意识形态。(3)街区景观与社会文化价值: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反应一个时代城镇化建设的图景,对于因小三线建设而兴起的晒口街区来说,这些工业遗产也成为最深厚的文化记忆,能够展现出晒口街区在小三线建设期间,计划经济的功能主义、实用主义等性格和品质。另外,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记载了一个时代中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生产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5、保规编制情况。“晒口街道小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规已完成项目招标及前期资料收集,目前正开展编制工作。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