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松溪“百年蔗”与当地民间习俗
冯顺志
长期以来甘蔗原产地在学术界一直并未达成一致共识,直到1997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季羡林先生《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本书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搞清楚“糖”如何传入中国,中国制糖技术又在什么时候传入印度。季羡林查阅了典籍、正史、专著、医典、笔记、方志、游记、诗词、说部、海关志等百余种书籍。“跑了几年图书馆,兀兀穷年,写成一部长达七八十万字‘巨著’……我用的都是我自己从浩如烟海的群籍种爬罗剔抉、挖掘出来的。”季羡林先生认为甘蔗种植最早出自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传入中国南方。
先秦时期典籍里就已出现了“甘柘” 禾本科植物,“甘柘”就是甘蔗,到了汉代才出现“蔗”字,“柘”和“蔗”的读音可能来自印度的古典语言梵文sakara。10世纪到13世纪(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种植甘蔗;中南半岛和南洋各地如真腊、占城、三佛齐、苏吉丹也普遍种甘蔗制糖。
季羡林先生考证: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时,部下一位将领曾说印度出产一种不须蜜蜂就能产生蜜糖的草。公元6世纪伊朗萨珊王朝国王库思老一世(不朽的灵魂)(Khosrau I Anushirvan)将甘蔗引入伊朗种植。8到10世纪甘蔗的种植遍及伊拉克、埃及、西西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后来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甘蔗带到了美洲。
中国种植甘蔗和蔗糖技术历史悠久,据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分析先秦古籍《诗经》《山海经》《礼纪》《楚辞》中与糖有关的四个字饴、锡、饧(xíng)、鎕,分为两种发音yi、tang;原料都是糯米,稀的叫饴、锡:干的叫饧、鎕,说明中国在先秦已用“tang”音表示干而甜的食品,但饧、鎕不来自甘蔗。 中国甘蔗造糖起源于三国至后魏之间,到唐代的制作蔗糖达到相当高水平。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的宋仁宗嘉祐五年即1060年)《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人到摩揭陀取得熬糖法,并下昭扬州等地如法用甘蔗熬糖。又说制造出来的糖比西域的好得多。唐显庆四年(659)苏敬等23人奉敕撰《新修本草》记载沙糖是从甘蔗汁熬练出来的,起初质量差,后来质量好。(因为掌握、并改进了来自摩揭陀的熬糖法)。福建种植与制糖亦同步。 据《建国福建制糖史》载:唐垂拱二年(686)陈元光创建漳州府后,即通谕:“劝民重本栽培甘蔗。”宋、元时代蔗糖业已有相当规模,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叙及他到福建后,描述了福建蔗糖业兴盛的情况。
在中国历代名医都把蔗糖也就通常说的红糖当做一种药食同源的引子食材,特别是对女性。“女子不可百日无糖”这是历史上名医总结出来得以代代传承的养生古训。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对纯甘蔗做成的红糖(砂糖)的性状及功效就有详细说明。由此可见,松溪历史以来将当地特产的“百年蔗”红糖誉为“女性好闺蜜”。
据《中华蔗糖史》记载,日本古代无糖,到了16世纪末(大约是明代)才有中国人带去蔗种,并开始学习制糖,而与此同时中国商船已经对日本出口黑糖(红糖)和白糖,那时候中国产的红糖经过海上漂泊和舟车劳顿,到达日本的时候红糖的颜色变的更深,更加接近于黑色,被称为黑糖也很合情合理了。所以从历史源头上看,黑糖和红糖应该是同源的。李时珍说:“蔗,是脾之果。蔗浆甘寒,能泻火热。如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宋人晃冲《晃氏客话》说:“甘草遇火则热,麻油遇火则冷。甘蔗煎糖则热,煮水成汤则冷。”
在我国制糖行业历史久远,而从唐朝到现在,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全国各地对于“不经过高度精炼的带蜜成型的颜色比较深的蔗糖”做法也各有不同;而台湾、日本也从中国大陆地区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并不断的发展,而“黑糖”的概念则由日本、台湾反向风靡回中国大陆地区。《中华蔗糖史》里说的“黑糖”也就是松溪人常说的“乌糖”,与红糖是一回事。
红糖的营养价值,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糖分、水分,此外,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的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有机酸、钙、铁等物质。甘蔗不但能给食物增添甜味,而且还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量。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天门冬素、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榨去汁的甘蔗渣中,含有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类。
药用价值,甘蔗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和胃止呕、滋阴润燥等功效;主治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燥结,消化不良,反胃呕吐,呃逆,高热烦渴等。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脾胃虚寒、胃腹寒疼者不宜食用。甘蔗是能清、能润,甘凉滋养的食疗佳品,古往今来被人们广为称道,就连那些清高儒雅的文人墨客们对其也情有独钟。唐代诗人王维在《樱桃诗》中写道:“饮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而大医学家李时珍对甘蔗则别有一番见解,他说:“凡蔗榕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永也”,将食用甘蔗的微妙之处表述得淋漓尽致。
松溪“百年蔗”生长在郑墩镇万前村村边一块溪谷冲刷的台地上,据考松溪“百年蔗”是清朝雍正四年(1726)种下的,是这个村农民魏世早祖上作为“风水蔗”保留相传下来的。它的宿根迄今已有291年的历史,世界罕见。
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农学家对“百年蔗”十分关注。我国著名的已故甘蔗专家福建农学院周可涌教授,华南农学院的戚经文教授,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曾多次专程到万前村实地考察和研究“百年蔗”。周教授指出:这是一个罕见的奇迹。因为世界上的甘蔗宿根寿命都较短,一般只有三至五年。夏威夷有达7年根蔗,古巴有16年的宿根蔗,据说斯里兰卡有保留到25年的宿根蔗的最高记录。而松溪县万前村的蔗农,祖祖辈辈辛勤劳动,采取了一套独特耕作技术,培植了二百多年的宿根甘蔗,确实是甘蔗栽培史上的一个奇迹。“百年蔗”的保留栽培,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农民科学培植宿根蔗的高超技术和悠久历史,为宿根甘蔗的栽培提供了理论和生产实践的宝贵价值。因此松溪万前村“百年蔗”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遗产。万前村“百年蔗”原有面积三亩,“文革”被毁掉大部分,现仅保留0.7亩。它是我国竹蔗的一个品种,有很发达的根系,像竹鞭一样的粗壮的地下走茎。每年清明前后萌新苗,小雪前后砍收。一般年景亩产四五千斤,有时可高达七千多斤,出糖率高出普通蔗百分之一左右,制成的红糖呈黄白色,糖块松脆可口,味道特别清甜。
松溪人素有 “立冬食蔗齿不痛” 的说法,意为立冬的甘蔗鲜熟,吃了不会上火,更有吃红糖的习俗,认为红糖滋补、养胃、美容等功效,用红糖招待客人的且视为宾上客。
松溪的甘蔗文化同样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多年前我曾搜集过多个有关百年蔗的民间传说,选一则优美动人的百年蔗传说,这个民间传说形象地说明了松溪百年蔗与中国甘蔗文化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闽越松溪畔住着一户农家有五个儿子,母亲一直操持着这个大家庭。为五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后,母亲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总有一天要去“天国”,趁自己现在还能说话算数,选一个儿媳妇接管家。但一时又不知道选谁好,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
过大年全家吃过团圆饭后,母亲分别把五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叫到跟前,给五个儿媳妇各三条长长的甘蔗。然后,母亲用民间常用的干竹篾点燃好一把把火种后,吩咐他们今晚“守岁”,各自想办法使用甘蔗把火种留到第二天早上,谁能做到,她就将自己手中象征管理这个大家庭权利的锁匙交给谁。
五个儿媳妇各自领到甘蔗后,就扛回到自己的房间去想办法。大儿媳妇和大儿子把一根根的甘庶放在竹篾火上去燃烧,当然由于甘庶的水分大,所以引不起火。二儿媳妇和二儿子把甘蔗折成段架在竹篾火上,也是由于甘蔗水分大,火很快就被弄灭了。三儿媳妇和三儿子把甘蔗折成小段后再用刀对半劈成小条,再架成小架后将竹篾火在底下点着,同样火很快也灭了。四儿媳妇和四儿子把甘庶削成薄薄的小片,然后再放在竹篾火上烧,结果也是燃不起火来。五儿媳妇接过甘庶,则稍稍地招呼丈夫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搬来凳子请丈夫一起坐下后,一边不慌不忙地吃甘蔗,一边慢慢地聊天,然后再把甘蔗渣慢慢地一点一点放到竹篾火上去烧。结果到第二天早上,这火还在燃烧。于是,婆婆就把手中的锁匙交给了五儿媳妇。从此,这个大家庭就由五儿媳妇管家了。从这则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里反映了松溪种植甘蔗的悠久历史和对蔗糖的情有独钟。
松溪人的甘蔗文化情结,对红糖特别青睐(松溪人叫乌糖)主要体现在民俗习惯上。
其一、头胎婴儿出世。做父亲的要随带半瓶红酒、两斤红糖、两个蛋、鸡头、鸡屁股、鸡腿等物到婴儿的外婆家报喜。生男的酒瓶嘴插红纸团。生女的酒瓶嘴挂红纸丝。外婆家看到酒瓶的装饰,便知道生男还是生女,随即把瓶中的半瓶红酒添满让女婿带回,把事先做好送给外孙(外孙女)的衣、帽、裙、袄、连同鸡、线面、红酒和红糖,装担送往女婿家。
其二、规范婚嫁。经双方家长同意,当年插茶定婚,次年纳彩遵聘,要写乾坤书“卜云其吉,文定厥祥”于面上,内容写生庚和四六对仗句。完婚,要坐花轿,戴凤冠霞帔,选请亲人接亲、牵婚,要吃团圆饭,拜堂告祖。牵入洞房时,点燃花烛,要吃红糖“交杯酒”,口念“糖交墨,墨交糖”,互换交杯喝。
其三、产妇坐月子。产妇在一个月内多吃鸡、线面、鸡蛋、桂圆干,每天必须多吃红糖酒,以利身体的恢复和哺乳,坐完月子至少吃一大坛酒和数斤红糖。
其四、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主人总是客气地说:“没菜吃,饭有的是,酒管够。”若饭前端上一碗红酒炖鸡蛋放上红糖,是对客人最高规格的礼遇。
直到今天松溪人对红糖仍有着浓郁的舌尖记忆,出门日久的松溪人,问他最想吃家乡是什么食品?常有人回答:“家乡的红酒和乌糖。特别想吃百年蔗和百年蔗压榨出来的乌糖,吃在嘴里蜜在心里,它象征着松溪人百年好合,日子过得甜甜蜜蜜……”这种挥之不去的文化乡愁,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松溪人灵魂上的深深烙印。
这正是“甘甜便是你的乳汁”,外人来到松溪总想尝一口百年蔗或乌糖,也不枉来一趟松溪。若干年前诗人空灵在万前考察百年蔗时,情不自禁地咏叹道:青山里/一个古老的秘密/百年坚守/清明时发芽/长成窈窕淑女/小雪后,蛰伏下来/盘踞在溪谷冲刷的台地上/守望青山绿水/用它纤弱的身躯/激活着一个个死去的世界/甘甜便是你的乳汁/怀着朝圣般的虔诚/滋润大地。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