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黄屯的那些事
丁平红
在巍巍湛卢的注视下,我们进入一条笔直乡间公路,路两旁矗立的水杉如帅气的迎宾队伍,将我们迎进茶坪乡的黄屯村。
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咏茶的诗词墙,诗香、茶香扑面而来,实属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村子,难怪理学大儒杨时的七世孙杨樱看中了这个地方。杨樱是继朱熹之后,在松溪湛卢山延续文脉、光大文运得一位儒者。晚年隐居湛卢山,却将家人安顿于此,繁衍成了此地最大的杨姓,成为当地的一个望族。我想,他这样安排是为了想念家人时,不出湛卢山即可遥相对望,聊以慰籍。
如巨龙一样绵延、横亘在黄屯村前的七峰山,峰峰超千米,是松溪境内的名山。山上伐下的杉木,去皮后金灿灿的,黄屯人将它形象的喻为金筒,在那个时代,不是谁都可以染指的,只有像杨氏这样的望族才有资格。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们利用漕运,截流山谷溪流,把木材弄出七峰山,扎成木排随松溪河水一直漂到建瓯的慈口再由他人转运,俗称放金筒。七峰山的杉木为黄屯的兴旺立下汗马功劳。
黄屯草席,曾被视为草席珍品,是松溪姑娘出嫁时必备的嫁妆之一,再穷的人家也要置办一张。现在只能从“山头扫把,黄屯席”这样的俚语中感受它昔日的辉煌。制席工具,成了当地收藏家何理兴的宝贝,这位黄屯的退伍军人,肤色古铜,双手粗糙,言语间透着着农村人的质朴,具有非凡的亲和力,在当地颇有声望。抗疫期间临危受命,做了23天的代理书记。一上任即和村主任一起统筹安排全村抗疫工作,承当了疫情期间全村的消杀任务,还设法购置了一千五百个医用口罩捐给村里。当有人劝他只是代理书记不必太认真时,他说,自己是喝百家奶水长大的,有机会为村民服务,理当尽力!多么朴素的理由,胜过所有的豪言壮语。他还是本村乡贤会的对接人,村主任(选举委员会主任)也干过一个月,都是在非常时期受命,足见其个人魅力,我们都亲切的称他为老何。
老何对黄屯的历史了如指掌,堪称当地百事通,讲起他们的村史,如数家珍。他喜好制茶,更痴迷于收藏,想留住那一件件带着乡愁的老物件,为开一间乡村民俗博物馆做了多年的准备,为了寻回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三角形席草,他踏遍了周边县市的山山水水,以便恢复黄屯草席的制作工艺,期望把它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眉飞色舞的向我们描绘,儿时村外连片随风翻卷、此起彼伏的席草的壮观场景,仿佛回到儿时席草收割季节, 他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们追着赶着、闹着笑着,或撕席草、或递席草,一家人“围席而坐”,其乐融融。编草席充实了黄屯的冬闲,谁能想到这一传承了数百年的行业,说没就没了,留下的只是生活印记,让人感叹世事无常,一切都禁不起历史洪流的洗礼。
茶,迷醉了黄屯的春天,它不和稻香争宠,却悄然取代了黄屯草席的地位。这里不仅有清朝范氏古老茶园,还有民国时种植的政和大白茶园;以及茶平公社茶场、茶果场遗址。福州知青和本县知青是开垦黄屯茶山的主力军,他们把这里的小山包,大山腰修理成层层梯坎,全种上了茶,垦出了闽北第一个知青茶场,才有了现在的生态茶园,成为松溪茶叶的生产中心。
在那些年,在采茶的季节,来自寿宁、周宁、政和、建阳、屏南、浦城的女工汇聚在黄屯多达四五百人。她们在碧绿蜿蜒的茶坎里,轻松的采茶,快乐的对歌,满山山歌萦绕,层层的茶坎成了展示畬族山歌的大舞台。前去猎奇者,不明白采茶女哪来似火的激情。后来茶平果场也改造成茶园,黄屯的茶园猛增至五千多亩,为松溪成为茶叶状元县奠定了基础,也给时任省委书记项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南有安溪,北有松溪”的美誉。
进入市场经济,黄屯的茶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不再拘泥于某个品种,其中最为独特是白茶。茶坪乡是万亩政和大白茶的传统种植区,黄屯占据了半壁江山。看着村民房前屋后大笸箩里晒着的白茶,我突然明白了白茶为什么白了,应该是指它的制作工艺都是自然萎凋、晾干,既不破坏酶的活性,也没有被氧化,饮用时毫香显现、汤味鲜爽。白茶为微发酵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披满白毫,如银似雪,因而得名白茶。
老何侃侃而谈,谈松溪茶人为振兴白茶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谈松溪独一无二的九龙大白茶,也谈自己用心制作的荒野白茶。他说白茶随便都能晾干,但是要做出精致的手工白茶却非易事,他认为茶具有灵性,而白茶又是一种极具灵动的茶,如亲子培育,每个步骤都得用心感受,用一份真情才能唤醒它的灵性。为了得到上好的荒野茶青,他出入各个荒芜的山场寻觅,还经常奔袭到百里之外的政和锦屏收购野茶。
被视为政和工夫红茶、政和白茶的发源地的政和锦屏村,史称遂应场。历史上是松溪县的辖地,属松溪县东关里四都〔即黄屯所属的茶平乡〕管辖,在1938年,由松溪县政府上报民国政务院,1941年正式割让给政和县管理。所以何理兴一直认为政和工夫红茶、白茶皆源于松溪。
遂应场虽穷僻,却是宁德到闽北、浙南的老邮路、盐道、驿道、茶道、商道的重要节点,自古和松溪茶平多有通婚,茶平、水南、花桥叶姓大都迁自遂应场,六七十年代又有大批人迁到茶平生活,交流甚密。在两县合并期间,松溪以制绿茶为主,而黄屯农家还是保留着沿袭数百年的白茶制作工艺,俗称晾白,即把摘下来的茶青萎凋后,撒在长方形竹筛里晾晒。旧时,这儿的白茶同杉木一样走水路,即出东关里(即现在的茶坪)葫芦门,从松溪下大桥乘木排经梅口渡,至建瓯慈口上岸,进入建瓯茶市出售。彼时陆路、水路交替,肩挑、手提并举,来回得好几天。现在就简单多了,网上推销、在家接单、网红带单,即可销往全国各地。
春日,黄屯的茶山生机盎然,黄屯的茶市人声鼎沸。
这里走出的游子,多有建树,他们因爱凝聚,以乡贤的名义,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给村里老人发放福利,对大病返贫的村民施以援手,对贫困学子捐赠,多年来累计善款逾百万。2010年乡贤们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了20万,挽救了一个家庭,给一个陷入绝境的家庭重新注入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乡贤会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捐款、捐物数万元,乡贤会会长杨恭定亲临现场分发物资,哨卡守岗。另一黄姓乡贤也给全乡每个哨位捐了雕阑美酒,还坚持守岗23天;邵武妇幼保健院回乡结婚的范桂华医生成了黄屯最美的守岗新娘。他们的行动深深地感动着村民,村民自发给哨卡守岗的志愿者送慰问品。
为村民服务,做公益一直是黄屯乡贤会不变的宗旨。乡贤会今后打算将重心放在援助贫困学子方面,希望家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家乡的书香、茶香飘的更远铺路护航。
有故事,有茶,时间并不因为故事的精彩而停下匆匆的脚步。茶乡人的春天特别忙,那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位退伍军人撇下手头的活儿,诠释了黄屯的历史变迁后,又匆匆返回忙活自己的茶去了,他和这儿所有的茶人一样必须好好地把握眼前的春光,只有用汗水和才智获得的回报才踏实,才有实力和信心将黄屯的那些事做得更好。
作者:丁平红 性别:女 电话:18905092830
作者单位:福建省、松溪县第二中学
邮编地址:353500松溪县、环城路406号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