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项溪印象
□李小弟
时光如逝,岁月如梭。一晃师范毕业已十七个年头。
毕业第一年被分配到了山区的渭田镇项溪小学。说真的,那是自己第一次听到项溪这个地名,所以压根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模样的地方。直到走进它后,才发觉自己来到世外桃源。那是一个与世隔绝如世外桃源的地方。
项溪村是个孤立的村。往里是巍巍的白马山,除了山再没有什么村落去处;往外,与外界相连则是一条弯弯屈屈的黄泥巴路(现是水泥路),至今连班车都没有通达。
也许因为这个缘故,项溪村几乎与外界隔绝。但初去时,就觉得项溪与别的村不同,尤其是这里的民风。每逢农历八月初一,项溪有开路当路头的习俗。但不同的是,无论逢到哪家当路头,都得在红头(香案前的位置,预示着最重要的位置)摆上两桌,不请别人,专请学校的老师。于是在项溪两年,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先生也有幸享受到了项溪人红头桌的礼遇。这种纯朴的尊师民风在我后来的十几年从教辗转的诸多处村中,是再也没有的。
项溪,依村中间流过的小溪项溪而得名。整个村依河谷,沿溪流两岸断断续续错落而建,所以,整个项溪村又分成了好几个自然村。顺河而下,大的自然村就有新村,溪边,潘源,下篷,东门,李墩等。
由于村落都沿溪而建,所以项溪还有个特点就是桥多。贯穿整个村落的溪段虽不足两千米,但连接两岸的桥却有十几座之多。且桥的种类还不少,有常见的梁桥和拱桥,也有较为少见的索桥。有水泥桥, 石桥,也有木桥,竹桥,最难得是还有两座廊桥。
提及廊桥,其中一座名为溪桥的廊桥还远近闻名。
溪桥,又名烧茶桥。之所以它能够声名远播,说到底还是跟这里的烧茶的纯朴民风脱不了关系。
炎炎的夏日,每当行人或农人走到溪桥时,都会停下来坐在桥两边的凳子上歇息。这不仅是因为溪桥是廊桥可以遮阳避雨,更多的是每到农忙季节,在这里可以喝到的村民自发在桥上烧的两大桶凉茶。
廊桥上有灶台,还有两个大木桶及几个削了竹青用来舀茶方便人喝茶的小竹筒。小竹筒上还插有柄,这样,喝茶人就可以抓住柄把茶从大木桶中舀出,既方便喝又让人觉得非常的卫生。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十,也是农忙季节一开始,村民们就开始有序不紊轮流来桥上烧茶。轮到的村民总是早早的从家里抱来柴禾,带来茶叶,然后到不远处挑来天然的泉水或自家挑来井水开始烧茶,直到把两个大木桶烧满茶为止。
据说这种自发的不计分毫酬劳的烧茶民风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六百多年来,溪桥已几经翻建。虽然过去木瓦结构已变成了今天的水泥瓦结构;虽然为了保护溪桥,如今已把它与路分离单独建路边,但六百年来,在溪桥上烧茶的民风却一代传一代,从未曾中断过。六百多年来,无论是路人,还是农人,只要往溪桥上一坐,然后再喝上几筒甘甜的凉茶时,顿觉神清气爽,早把行路,干农活的疲倦忘得一干二净。
六百多年来,岁月流转,人来群往。有多少人经过溪桥,有多少人喝过桥上的凉茶,早已无法统计。但只要在此停歇过的,在这里亲自品尝过凉茶的人,都无不为项溪人这纯朴的民风所感动与折服。就在他们喝下凉茶时,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在接受了一次人性的道德洗礼;当他们离开这奔向四方时,又将这种洗礼再一次传播给身边更多的人。于是,溪桥的名声响誉了四方;于是,项溪人的纯朴民风远播到了千里。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项溪也在与时俱进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沿路的两边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洋楼,各家各户的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也开始与日俱增。可是不管高楼如何林立,汽车如何穿梭,项溪的民风依然如旧。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这里的人们勤劳肯干。每逢到了农闲季节或每天吃完晚饭后,沿溪两岸的人就会聚到各座桥上或两岸沿溪的小路边。桥下小溪水清澈见底,哗哗流过;桥上聚集的人群或聊农桑,或话天气,或走走棋,或玩玩牌……一派其乐融融,祥和太平的景象便跃然眼前。
这不禁又让人再次想起桃花源来,我想,就算桃花源里的人们过得再安乐,再和谐,也不过如此吧!■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