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不改愚公志 苦下绣花功
中共永泰县委书记 陈斌
2018年发表于《滴水缘》杂志
近年来,永泰全县上下齐力为脱贫摘帽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在工作机制、产业发展、政策保障、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攻坚。目前,永泰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悉数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退出各项指标均已达标。回顾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这“最后一公里征程”,积累了一定的扶贫攻坚经验。
改革攻坚机制 发扬愚公精神
自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经多轮努力,许多困难群众在致力绿色发展实践中找到出路,每年都有超过1万名困难群众自然减贫。然而,到2016年,全县还有1274户415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他们大多面临突出的生产、生活困境,自主脱贫难度高,是最后的“贫中之贫”。我们用积极、有效的行动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是脱贫攻坚的应有之义,也是全县党员干部的应尽之责。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曾发出“立下愚公移山志”的重要号召。我们正是以此为指引,改革攻坚机制,发动各级干部当好永泰扶贫路上的“愚公”,让“愚公精神”成为脱贫攻坚的“常态”。一方面,学习愚公动员一切力量的决心,设计“大动员”机制。将原属于农业局内设机构的扶贫办升格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指挥枢纽,调集四套班子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业务骨干,建立8大工作组和5大专项攻坚组,对所有部门和乡镇实行扁平化指挥,倾全县之力。另一方面,学习愚公锲而不舍的韧劲,设计“大联动”机制。建立“1+3+N”责任捆绑机制,2838名县、乡、村干部稳定挂钩帮扶。同步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开发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成立4个专项督查组经常性开展拉网式督查。目前,所有挂钩干部依然坚守岗位,脱贫不脱钩,确保到2020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稳定脱贫不返贫。
精准策划产业 激活内生动力
永泰“九山带水一分田”,山川梗阻、条块切割,导致人力和资源极度分散,生产活动具有鲜明的小农经济特征。为此,我们与专家学者们集思广益,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引领传统小农经济发展,探索打造小而优、小而多元化、小而有竞争力的农村经济新形态,努力变“山重水复”劣势为宜耕宜游的发展新优势。
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围绕生产、渠道、组织和保障四个层面谋篇破题。一是找准生产项目。考虑到贫困户劳动能力有限,引入阳光房、百香果、蜂箱养殖等技术门槛低的生产项目,主动送苗、送技术上门,让贫困群众在房前屋后即可种养。到2017年底,累计向贫困户免费提供百香果苗1.6万株、蜂箱2939箱。二是拓宽产销渠道。以农村电商整合分散经营资源,打通“小农户”和“大市场”的连接桥梁。培育县级电商企业54家,开设京东·永泰特产馆等线上营销平台;建设京东普惠便民点29个,实现农村淘宝店全覆盖,农村淘宝“村小二”人均收入排名全省第一。三是壮大经营组织。创新农村各类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和乡村能人带动贫困户,抱团共赢。成立29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出梧桐“公司+茉莉花基地+贫困户”、大洋“公司+专业合作社+百香果和鱼腥草基地+贫困户”、嵩口“产业联盟”等产业脱贫模式,开辟“劳务薪金+土地租让股金分红”等产业带动增收新途径。四是强化金融保障。大力推广扶贫小额信贷,与福州市担保有限公司签订风险分担协议,建立1200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担保金,累计向711户发放贷款2713.3万元,全县贷款覆盖面达到55.81%。
在积极帮助贫困户生产自立的同时,我们也以全域旅游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发展“旅游+扶贫”。全县已有16个乡镇129个村开发了乡村旅游项目,8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嵩口千年古镇、同安古庄寨、梧桐春光“榕水谣”成为热门旅游地标。2017年,全县乡村游接待游客69.5万人次,实现收入2.5亿元,分别增长33.4%和41.8%,呈现“井喷”态势。实施农村闲置房屋使用权流转改革,许多贫困户借着旅游热潮,在祖屋老宅开起农家乐和民宿,不出家门就找到了致富良机。目前为止,全县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886户2333人,实现了有生产能力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广织保障网络 下足绣花功夫
从致贫原因上看,全县因病、因学、因残、因灾导致贫困的有2195人,占建档立卡人员总数53%。针对这部分真正意义上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我们创立“四问工作法”(问困难诉求、问增收情况、问健康医疗、问温饱冷暖),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挂钩帮扶工作,以“绣花功夫”织就细密严实的保障网络。
经过“节流”“开源”双管齐下的努力,我们有效帮助贫困群众降低了脱贫负担。一是多措并举落实“减负”,落实教育多元帮扶政策,办好“春蕾助学”“希望工程”,为349名贫困户子女就学提供资助。开展因病致贫健康扶贫专项攻坚,由县财政出资,为所有建档立卡对象提供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办理新农合并购买健康商业险,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开展3轮摸底排查,全部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和造福搬迁,确保户户住房安全有保障。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为255名贫困人员量身打造道路养护员、保洁员、公益图书馆管理员、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举办各类实用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受训2190人次。
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托底”的基础上,我们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大扶贫”格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于2016年9月成立福州市首个县级扶贫开发协会,现已吸纳174名社会热心人士成为会员,筹集资金900多万元,自主开展捐资助学等帮扶活动。积极开展“三百工程”,拓宽慈善和社会救助参与渠道,与31位热心侨胞、36个社会组织、71个村企缔结帮扶对子。2017年9月,永泰的扶贫故事在央视大型电视扶贫节目《绝不掉队》中播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坚持党建先行 高擎领航红旗
在永泰的脱贫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谋事之基、干事之本、成事之要,创新载体建设,有效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自2017年起,在全县各乡镇党委部署开展各项帮扶竞赛活动,其中要求每个乡镇至少打造一个脱贫示范点,成效列入乡镇党委书记年度党建述职。实施贫困村退出“2345”工程,5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住房、饮水“两安全”,道路、用电、网络“三通”,主导产业、农合组织、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村级卫生所“四有”,村财、医保参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义务教育、环境整治“五达标”。全面开展“空壳村”“薄弱村”整治,在85个村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每村可增加村财4-10万元。2004年以来,共下派405名干部驻村、蹲点,开展农村党员致富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和“头雁领航工程”,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高度重视扶贫惠农领域的监督执纪。2017年在全市率先研发“惠民资金网”,将涉及扶贫和民生的29类、40.8万条资金发放情况“晒”在网上,开展“互联网+监督”和“大数据反腐”,让扶贫惠民领域的小微腐败无所遁形,赢得党心、民心,相关经验在全市推广。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找到了永泰“三农”发展的科学路径,我们将全面继承脱贫攻坚创造的经验和精神财富,再燃攻坚斗志、再添创业激情,打通从脱贫摘帽到全面小康的转化通道,努力建设更加美丽、幸福的新永泰!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