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贾庆林在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经验交流会南方片会议上指出
抓好脱贫致富这件大事
本报讯 省委副书记贾庆林12日在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经验交流会南方片会议上,以《把脱贫致富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为题,汇报我省三年扶贫工作情况,摘要如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较大的进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198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有48万户、240多万人,分别占农村总户数、总人口的10%左右。这些贫困户主要分布在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沿海岛屿突出部,以及部分侨区。因此,搞好我省的脱贫致富工作,不但关系到福建经济的振兴,民族政策、侨务工作的落实,而且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意义尤为重大。
省委、省政府从这个基本省情出发,决定把脱贫致富工作作为一件大事,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来抓。1986年省委召开了全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脱贫致富工作,作出了《加快老少边岛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的决定》,提出了三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五年摘掉县财政靠补贴的帽子,八年做到财政收支平衡有所上交的“三、五、八”目标,制定了脱贫的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全会精神,也相应作出决定。扶贫三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扶贫工作。一是选派强有力的工作队;二是实行党政机关与贫困县乡挂钩联系的办法;三是建立干部党员扶贫责任制;四是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主党派和驻闽部队的作用。许多离退休老同志也十分关心脱贫致富工作,不顾年老体弱,深入贫困县、乡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脱贫致富出谋献策。
二、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完整配套的政策。近三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发了7个文件,制定了67条扶持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落实,使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乡每年得到1亿元左右的实惠。在制定和落实扶贫政策中,我们还注意了两点:一是着眼于支持经济开发,使之多干多得益,少干少得益,不干难得益;二是鼓励先进,允许差别,不鞭打快牛。这样,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脱贫积极性,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使政策充分发挥威力。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捆”起来用好资金。三年来,中央和我省有关部门投向贫困地区的资金达8.15亿元,各地市县也从地方机动财力中筹集7800多万元用于扶贫。在实行多渠道集资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作为扶贫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相对集中,重点使用;项目挂钩,限期收益;签订合同,明确责任”的资金使用原则,坚持把各项扶贫资金“捆”起来使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立足经济开发,发展商品生产。近三年来,我们走立足经济开发,发展商品生产的路子,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各地都注意把一家一户的脱贫与整个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经营,发展了一大批立足当地资源,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后劲足、千家万户都能干的项目。
随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在经济开发项目的选择上,我们开始重视抓对贫困地区经济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龙头项目和骨干企业;开始从简单的提供原料和生产初级产品,转向资源的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多次增值。为了增强经济开发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各贫困县乡都层层制定了脱贫致富规划,绝大多数的贫困户都落实了脱贫项目和措施。
五、把脱贫致富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结合起来。我们充分运用我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有利条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脱贫致富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系,把加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作为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近三年来,省重点扶持的17个贫困县新办了合资、合作、独资企业49家。各贫困县还注意抓出口拳头产品生产和创汇基地建设,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努力多出口创汇。去年我省农副产品创汇达千万美元以上的有茶叶、食用菌、松香、水产品、畜产品、蔬菜等6个大宗产品,其中5个大宗产品的大部分货源来自贫困地区。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努力,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近三年来,我省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群众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全省85%以上的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第二,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17个贫困县财政收入三年增长96.1%,年递增25.1%。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比重已超过农业产值比重。
第三,开发性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贫困地区初步建立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建材、冶金、轻纺、食品罐头、林产化工等工业企业。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三年期间,共安排续建、新建公路170多条,总长近2000公里,大桥19座;新建、修建县办电站9座,乡村办电站102座,总装机容量近10万千瓦。新建校舍63万平方米,修建危房33万平方米;新建卫生院(站)的医疗设施7.8万平方米;还修建了一批人畜饮水工程。
第五,农民的思想观念逐步更新。商品意识普遍增强;科技致富的思想深入人心;自力更生的精神得到发扬。贫困县乡兴起了从未有过的致富热,出现了一批依靠自力更生致富的能人,涌现了一大批自筹资金、自选项目、自找市场的经济实体和专业村等。
近三年来,我省的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干部群众对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全省大约还有10%左右的贫困户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标准也很低;现有的一些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不大理想;贫困地区教育落后、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缺水缺电的状况尚未得到大的改变。这说明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不能有丝毫松劲情绪,必须以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在认真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中,继续扎扎实实地做好脱贫致富工作。主要抓好六项工作:
1、扶贫的决心不动摇。省地县继续把脱贫致富作为振兴福建经济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
2、扶贫的政策不改变。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扶贫政策,以及省直各厅局和地、市、县所采取的优惠措施,延长到1990年,并根据扶贫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配套、完善。
3、扶贫的资金不减少。省直各部门投向贫困地区的资金不少于近三年,并进一步从制度建设上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4、狠抓经济开发。重点抓龙头项目和骨干企业的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具有本地特色的商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办好县办工业,发展乡村企业,走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路子。
5、突出智力、科技扶贫,搞好配套服务。用好用活科技“双放”政策,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措施稳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启用乡土人才。
6、加强对脱贫工作的领导。继续实行省委、省政府领导挂钩联系点制度;进一步加强省直机关单位挂钩扶贫工作;各地(市)、县领导也要继续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各级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充实、调整、加强。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